近日,一名12歲的小男孩,獨自坐飛機,從西班牙馬德裏乘機回國。
在父母的叮囑之下,小男孩從登機開始,一直到到達首都機場離散點之前,他始終佩戴著口罩、帽子等防護用品,20多個小時的長途飛行沒有吃一點東西,喝一口水。
當到醫護人員從飛機上把小男孩接下來的時候,已臨近脫水狀態。
好心的工作人員拿一瓶礦泉水,將孩子帶到室外空曠的地方給他喝,經過一段時間休整,孩子才慢慢恢複到正常狀態。
只是由于父母的再三叮囑,12歲的小男孩便可以展現出如此強烈的自控力和行動力,恐怕連孩子的家長都沒有想到吧。
而與此同時,隨著英國情況逐漸嚴重,很多小留學生的家長們心急如焚,聯合簽字請求包機將這些孩子接回來。面對群衆的質疑聲,家長甚至用“仇富心理”來回怼。
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孩子。這話說的沒錯,但一個人的價值並不是體現在父母眼中,而是體現在社會的“眼”中;一個的存在也不只是與父母有關,而是關系到社會。“孩子”這層外衣,終有一天,要被社會脫下來。
可是很多父母看不透這一點,嘴上總挂著“還是個孩子”,縱容他的一切所作所爲。經年累月,當孩子在社會中成爲大人,遇到未曾遇見過的事情,便不會懂得處理,甚至采取極端手段釀成悲劇。
盧梭《愛彌爾》中寫道: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及至以後采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經是紮下了深根,以致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
孩子總是會長大,但評判它的依據並不是年齡,也不是知識,而是精神與能力。孔融7歲能讓梨,司馬光7歲懂得砸缸處理危機,黃香9歲給父親溫席,一旦具備了成熟的精神和能力,孩子其實就已經長大了。
孩子的潛力有多大?
有些家長可能還會辯駁,別人家的孩子天生就聰明、天生就懂事,我們家的孩子不行,我必須得管著。
那麽我們就來看個“不行”的孩子:
曾國藩小時候,有一次晚上在家裏背書。有個小偷躲在屋檐下,想等著曾國藩背完書,睡覺的時候,到無屋裏偷盜。等了很久,曾國藩還是不會被,但小偷等得卻不耐煩了,于是跳進屋裏,憤怒地對曾國藩說:“這種水平讀什麽書?”然後把那篇文章從頭至尾背誦一遍,揚長而去。小偷做夢也想不到,這個被他瞧不起的人,之後會被人推許爲孔子、朱子以後,再度複興儒學的聖哲。
什麽是真正的“富養”?
據統計,國內有1.5萬名10-17歲的小留學生在英國上學,每人每年最低花費30萬,很多普通家庭10年也掙不來這些錢。這也是這些家長覺得網友們“仇富”的原因之一。
網友們是否“仇富”我不做評論,但對于如何算“富”我倒想說一說。
關于“窮養”和“富養”,總是父母教育上喋喋不休的話題。有些家長認爲孩子要“窮養”,因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樣可以磨煉其精神品質。有些家長認爲孩子要“富養”,因爲這樣能讓孩子以後不被財富蒙蔽雙眼,便想盡辦法把最好的最名貴的東西給孩子。有句俗話不是說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但凡有點錢,就把孩子送出國,接受“最好”的教育。
但其實,真正的“窮養”和“富養”指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霍啓剛曾經在微博曬出一組照片,他和郭晶晶帶兒子到農田體驗插秧,並配文說: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照片中,霍啓剛一家蹲在田裏插秧,辛勤勞作之後吃的是粗茶淡飯。如果真的要說“仇富”,我“仇”這樣的“富”。
回到文章開頭,因爲疫情蔓延,加上英國的“群體免疫”謬論,許多家長産生了擔心和焦慮,這是非常能理解的,機票難求也是事實,但事情真的就已經發展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了麽?
顯然沒有。
對于集中回國的人群,張文宏曾經給出過專業意見。他認爲,當下做好個人的防護、讓自己不生病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家長們完全可以采取告知孩子防護措施、加強聯系的方式,來保護孩子的安全。
再者,即便是要回國,也不是完全買不到機票;即便是要包機,也有正規的途徑去申請。
那麽,這些哭著求包機的家長們是不是應該冷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呢?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其實是教會他們保護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