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82歲的瓊瑤發文宣布退網,讓人不禁感歎。
20世紀90年代,瓊瑤劇風靡各個角落,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瓊瑤”,被譽爲“言情天後”的瓊瑤,其影響力曾遍及整個中文世界。
1963年瓊瑤憑借成名作《窗外》一炮而紅,隨後便開始了她在出版界、電影界及電視劇界的開挂之旅,每年都有至少一部小說,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出自瓊瑤。
站在2020年的今天,如果在網絡上搜索“瓊瑤”兩個字,仿佛像打開了一個快樂源泉,各種剪輯視頻及文章蜂擁而至,大多是批判瓊瑤劇中那些三觀不正的男女主角。
爲何昔日的神話,成了如今的笑話?可謂是,曾經有多火爆,現在有多討厭。20年前,愛的如癡如醉,20年後恨的深惡痛絕。
隨之而來的是影視作品也開始發生了循序漸進的變化。
1987年的《紅樓夢》,爲了愛情,寶黛甯願逆天下之大不韪;1989年的《籬笆·女人·狗》,農村女人在保守的大山裏,第一次提出離婚;1990年的《渴望》,一生爲別人而活的慧芳,決定與變心的丈夫離婚。
這預示著女性反抗的前兆,試探性的深入禁地。與此同時,瓊瑤劇也進入了大衆的視野,幾度造成萬人空巷的觀劇熱潮。
這是當時整個時代的共有認知,“瓊瑤熱”現象,絕不是一小部分人關起門來的自嗨,而是現如今很多年輕人無法想象的,當時全國人民的共有意識。
爲什麽瓊瑤的作品能造成如此巨大的轟動?滿足了人們怎樣的需求?
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老百姓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當市場解放了人們的能力,也解放了人們的欲望,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開始精神層面的滿足。
“男金庸,女瓊瑤”,是當時年輕人的最愛,也是老師家長的眼中釘。所謂文以載道,在80年代初,文學,在我國一直被認爲是嚴肅的。
絕大多數中國女性藏在心底裏的最理想的樣子是怎樣的?大衆的選擇,告訴了我們答案。
瓊瑤熱在未經推廣的情況下迅速蔓延,隨之,人們的審美觀趣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瓊瑤作品裏的女主角們,紛紛成了時髦女性的模仿對象,從發型到穿著,從言談到舉止。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文化引導”的結果,可是自上而下的力量,才有可能進行引導。而通俗言情小說,只是自下而上的大衆消費品,大家可以選擇它,也可以嫌棄它,只有當它充分迎合受衆,滿足需求,才有可能被追捧。
一個面向大衆的通俗作品想要獲得青睐,除了要有過硬的素質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要能夠引起受衆強烈的認同與向往。
文筆魅力:文情俱佳,超乎大衆審美。
那麽,瓊瑤作品中最過硬的素質有哪些?又有哪些特質讓那一代人産生了認同與向往?
瓊瑤小說中古詩詞的積累,夢幻感的營造,人物情緒的醞釀,毫無疑問,都是通俗文學的第一檔。
瓊瑤的作品中,顯示著其深厚詩詞功力有著相當誘人的美感,尤其是對女性讀者來講,更加具有欲罷不能的誘惑力,其中戀愛中男女的對話,總是能戳中女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雖然她的部分作品裏也會有瑕疵,但大多數都是不可超越的經典,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1998年《還珠格格》,小燕子人設火爆,收視節節攀升;1999年《還珠格格第二部》,口碑下滑,收視卻再破新高;2001年,《情深深雨蒙蒙》,值得品味的新式瓊瑤劇;2003年到2013年,《又見一簾幽夢》、《新還珠格格》、《花非花霧非霧》等,瓊瑤魅力褪色。
即便如此,從1963年到2001年,這將近40年的時間裏,都是瓊瑤劇的黃金時代。
言情小說的中心思想是戀愛故事和戀愛關系,瓊瑤的“愛情高于一切”主義在當時的年代裏意味著思想先進。她的作品整體上描寫感情細膩,人物關系相對複雜,人物性格特征鮮明立體,具備了一個言情小說應該具有的東西。
很多人覺得她文筆差,其問題可能出在作品載體的切換上。文字在紙面上的時候可以很飄很詩意,因爲閱讀是沉浸式的,需要大腦美化加工。但從演員嘴裏說出來的時候,如果沒有進入情緒,就容易變得很雷人。
雖然現在瓊瑤劇已不再占據主流,因爲我們的價值觀和審美發生了變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以前的瓊瑤劇確實火了一個時代。
當我們在評判一個人的時候,或許可以將他的個人與作品割裂開來,瓊瑤的文學才華以及作品,電視劇的知名度受衆之大是不可否認的,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瓊瑤用她的作品,影響了一個時代。
價值演進:緊跟時代,滿足了受衆深層需求。
被譽爲波普藝術之父的Richard Hamilton曾對通俗藝術做過如下定義:
通俗藝術是普及的、短暫的、易忘的、大量生産的、爲年輕人的、有魅力的、大企業式的。
家人對她的關注與鼓勵嚴重不足,她甚至嘗試過服安眠藥自殺,在她痛苦的高考期間,只有語文老師對她關愛有加,于是乎誕生了師生戀,後來,家裏人鬧到學校,那位老師就被開除了。
隨後,瓊瑤被安排各種相親,湊到瓊瑤眼前的優秀男士多如過江之鲫,文藝的瓊瑤卻看上了一個窮小子。貧賤夫妻百事哀,窮小子好賭善妒還家暴,讓女主想起了老師的溫柔。她坐上車去尋找初戀,但物是人非,當初風度翩翩的大叔早已頹廢不堪。
電影中很多畫面即是《窗外》的情節,也是瓊瑤的生平。
女主紫菱,高考落榜,只想當作家,這人設一看就是瓊瑤本人。紫菱有一個優秀的姐姐綠萍,身材好樣貌好跳舞好,還有男朋友楚濂,可女主什麽都沒有,一無是處,可就是有人喜歡,大叔費雲帆和姐夫楚濂都愛她。
這時期的瓊瑤劇,明顯沒有那麽苦大仇深,和她這段時間的生活狀態有關,她一生所愛的平鑫濤出現了,一直在身邊鼓勵她,支持她。
平鑫濤1927年出生,是發表瓊瑤小說的雜志社老板,大她11歲,他的皇冠雜志,基本就是靠瓊瑤小說才發展壯大起來的,兩人的相處模式,據瓊瑤自述,和瓊瑤劇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核心關鍵,在于小燕子的人設,這完全就是個喜劇角色,古靈精怪、俠肝義膽、大大咧咧、天不怕地不怕,她講的很多台詞,特別不瓊瑤,可國民度直接上升。以至于瓊瑤在還珠格格第二部時,專門以小燕子爲原型,寫了一首片尾曲《有一個姑娘》。
這標志性角色的走紅,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獨立女性意識的崛起。少年強,則中國強,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從年輕一代開始的,全體女性意識的崛起,是在少女們的成長期就埋下伏筆的。
2001年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又出現了一位獨立女性角色陸依萍。這部作品改編自1963年的《煙雨濛濛》,大封建時代影子依然存在,但改編的那幾處實屬點睛之筆,一掃原作品弱女子的窩囊。
綜上所述,這些就是瓊瑤劇能夠在當時影響那麽多人,受到觀衆歡迎的原因。
或許瓊瑤劇中的某些台詞或角色行爲,確實存在一些瑕疵,但是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的將它全部否定掉。
其實“消遣”和“現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邊界,我們可以圈地自萌,但不必上綱上線。
所謂的“三觀”是沒有固定標准的,它是隨著時代而變化,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所以,用我們現在的審美,去批判20多年前的瓊瑤劇,確實有些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