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新加坡新增49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累計病例已上升至558例。22日,新加坡跨部門工作小組負責人黃循財宣布,由于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快速增長,且其中絕大部分是輸入病例,因此從23日23時59分開始,禁止所有外國人入鏡或過境新加坡,從事醫護、運輸業的人士除外。
這與新加坡此前的“輕度幹預”策略似乎有著明顯的不同。3月8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爲回應國民哄搶物資現象,強調新冠肺炎致死率更接近流感而不是“非典”(SARS),因傳播性比“非典”強才更難遏制。李顯龍當日說,輕症者應看家庭醫生並在家休養,以便集中醫療資源給老人、兒童等體弱群體。
一直以來,新加坡未鼓勵全民佩戴口罩,而是像西方國家一樣盡可能將口罩留給一線醫護人員。
盡管如此,新加坡的系列措施贏得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贊譽。盡量不對新加坡這個“小社會”的經濟、社會、日常生活造成不必要沖擊,是新加坡政府制定抗疫政策的重要考量。
新加坡22日宣布的“封關”之舉,也被視爲“盡力維持社會運轉”這一考量的延續。
黃循財宣布“封關”後便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新加坡政府盡力避免過于寬泛的“鎖國”(lockdown)一詞,“封關”與“鎖國”並不相同。
《海峽時報》24日評論文章指出,新政策下新加坡餐館、影院等商業活動仍照常進行。
史無前例的“封關”
新加坡21日首度報告的兩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與輸入病例陡增一道促使新加坡政府采取新的防疫措施。
據《海峽時報》24日報道,當日淩晨時分的“封關”措施在新加坡是史無前例的。即使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高峰時期,新加坡也沒有拒絕外國遊客入境。
新加坡作爲一個與全球各地高度連接的航空樞紐,做出“封關”決定是非常不容易的。《海峽時報》評論文章認爲,輸入病例數量急劇上升與全球大流行(pandemic)持續時長難以明確,是新加坡官方做出“封關”決定的主要原因。
在“封關”之前,新加坡只禁止了部分“疫區”國家的短期遊客入境,其他大部分國家的短期遊客仍允許入境,但需要進行14天的隔離。在3月9日之前,入境短期遊客感染新冠肺炎甚至可以享有免費治療。《海峽時報》稱,“封關”措施將使得新加坡政府能將有限的醫療資源集中應用到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身上。
新加坡的“封關”措施看似突然,實際上是步步升級的結果。目前,新加坡國門仍向其公民和永久居民敞開。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7日報道,新加坡政府呼籲海外留學的新加坡學生盡快回國。
有備而來的新加坡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新加坡其實是一個有備而來的國家。根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的梳理,作爲中國以外最早發現並確診新冠肺炎病例的國家之一,新加坡政府的反應比其應對2003年的SARS和2009年的H1N1疫情時顯得更快。
1月23日,新加坡報告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後次日,正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總理李顯龍在萬裏之外敦促新加坡人保持冷靜和警惕,表示新加坡政府已經按照SARS後擬定的預案,成立了一個跨部門的聯合工作組,由衛生部長和國家發展部部長共同主持,以應對疫情。
新加坡政府的跨部門工作組預案是在2003年SARS疫情後設立的。該機制包括一個由九人組成的部級委員會,對各部門之間進行協調,在公共衛生危機期間提供戰略和政治指導。這種精簡的政府機制在2009年的H1N1疫情期間再次得到強化和“實戰演練”。
“我們(新加坡)很脆弱,但我們會竭盡所能阻止病毒傳播。”此次擔任應對新冠肺炎工作組組長的黃循財曾說。
新加坡政府的“抗疫”措施包括:透明地公開病患身份、感染途徑與活動曆史;利用全國近900家發熱門診加強疫情監測;政府出面拓寬進口渠道以保障食物、日用品等物資供應,等等。
在1月新加坡即成爲中國以外首批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國家,但直到上周末才報告兩例死亡病例。英國《金融時報》24日報道稱,對新冠肺炎患者而言,新加坡堪稱全球最安全的地區之一。新加坡到目前爲止的“成功”,可歸功于邊境控制、密切追蹤、積極檢測、清晰的公共溝通等迅速的有力措施。
“新馬連體”的壓力
據央視新聞22日報道,在宣布“封關”消息時,黃循財強調,新加坡馬來西亞特別工作委員會已達成一致,疫情期間持有工作准證的馬來西亞人可以在住宿有保證的前提下返回新加坡繼續工作。新馬之間貨物運輸不受限制。
新、馬曆史淵源深厚,兩國僅一水之隔,馬來西亞半島南部柔佛州首府新山與新加坡只有一道橋的距離。馬來西亞是新加坡生活物資主要供給國之一,新加坡則爲馬來西亞人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據統計,每日越過聯通新馬的新柔長堤往返新馬兩地的人流約有30萬人之多。
“一衣帶水”的另一面就是防疫壓力的共同承擔。馬來西亞的疫情無疑對新加坡有深遠影響,兩國在3月17日成立了新冠肺炎特別工作委員會。
馬來西亞一度也被稱爲“抗疫模範生”。在3月初,其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仍只有30余例。然而,到3月24日中午12時,馬來西亞累計確診病例已達1624例,20多天裏增長了5倍多。
馬來西亞出現聚集性大規模傳染的轉折點是2月底吉隆坡郊區大城堡的一場萬人宗教大集會。該集會據說有約1.6萬名參與者,除了1.45萬馬來西亞公民外,還有來自印尼、文萊、新加坡、泰國等國的參與者。
馬來西亞的確診病例大部分都與這場集會有關,印尼、文萊、新加坡、泰國等國均報告了與該場集會有關的確診病例。新加坡迅速感受到了來自馬來西亞方面的疫情壓力。
爲應對疫情暴發,通過“喜來登政變”剛剛上台的馬來西亞新政府15日宣布“封關”兩周,禁止國民出境。這或許能幫助新加坡緩解疫情壓力,卻又對新加坡社會産生了複雜的影響。
據《聯合早報》17日報道,馬來西亞宣布“限行令”後,新加坡各大超市出現搶購長龍。不少新加坡人擔心,作爲新加坡本地食品的主要供應國,馬來西亞的“限行令”會直接影響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
新加坡官方強調,政府已拓寬供應源,短期內不會出現“斷糧”情況。貿工部長陳振聲對媒體強調,新加坡國家庫存有超過3個月的大米和面條,以及超過2個月的肉和蔬菜。同時,政府也采取建立國家庫存、在本地生産部分食品、從更多國家進口必需品等三大策略解決食品供應被幹擾的情況。
“封關”非“鎖國”,社會未停擺
新加坡政府一直強調不會“鎖國”。在“封關”措施公布以前,領導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的黃循財20日曾“辟謠”說,新加坡不會“鎖國”。
據《聯合早報》21日報道,黃循財說:“有些人可能聽到謠言,指新加坡這個周末(3月21、22日)將鎖國……我不知道謠言是從何而來,可能是因爲我們一直在推行措施,並與場地經營者討論我們希望落實的安全距離措施,我們也同餐飲業者和宗教領袖接洽。”
安全距離是政府自20日起爲降低感染率采取的強制措施,要求人們保持大約一米的安全距離。黃循財強調只要人人遵守措施,結合新加坡官方在邊境管制與追蹤病患上的努力,新冠肺炎疫情就能得到抑制和減緩。但他同時指出,這不意味著新加坡將“鎖國”。
即使是22日宣布“封關”措施時,黃循財仍強調這不等同于鎖國。據《聯合早報》25日報道,24日,黃循財在記者會上就停工停學問題再次強調,有關措施並非“鎖國”,新加坡未出現社區廣泛傳播,無須“一步到位”停工停學。
據《海峽時報》24日報道,目前,新加坡仍未采取像部分國家一樣采取全面封鎖的措施。在爲期一周的假期結束後,新加坡學校已重新開學。餐廳、影院及其他商業場所仍保持開放,居家工作也非強制要求。
《海峽時報》引述分析人士稱,新加坡政府一面關閉了邊境,另一面保持國家內部經濟活動的正常運作,這是政府在公共安全與維持經濟穩定間“走鋼絲”。
據《聯合早報》23日報道,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第四代領導人”王瑞傑說,新冠肺炎疫情對新加坡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國人須堅強團結以渡過艱難時期。
以旅遊業與航空業爲例,封關的措施將導致發展陷入緩慢的旅遊業進一步枯竭,新加坡航空公司則已削減96%的航班。星展銀行經濟學家歐文(Irvin Seah)估計,新加坡今年經濟規模可能收縮0.5%。
據報道,王瑞傑26日將向新國會提呈補充預算案。這距離今年的政府財政預算案聲明才剛過去五周。王瑞傑說,這反映了局勢在過去幾周迅速惡化,補充預算案旨在支持國人保持團結和韌性。額外援助配套旨在幫助工人、企業和家庭應對疫情。
《海峽時報》稱,新加坡所有人的目光都將聚焦在王瑞傑上。據《聯合早報》,新加坡政府2月在財政預算案中推出40億新元(約196億元人民幣)的經濟穩定與支援配套方案,但因新冠肺炎疫情預計會持續更長的時間,分析師認爲第二個配套總額可能翻倍,達140億新元至160億新元(約占GDP2.9%)。這意味著動用本屆政府的77億新元財政盈余以外,還可能動用國家儲備金,數額估計介于60億新元至80億新元。
“部分關閉邊境可能是避免國內活動完全停擺的一種方式。後者將帶來更糟糕的影響。”《海峽時報》評論文章總結道。
擺在新加坡人及政府面前的問題,除了經濟,還有政治。新加坡素以政府穩定著稱,人民行動黨自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來長期保持執政地位,但新冠疫情對2021年新加坡將舉行的新一屆國會選舉已産生了影響。
現任總理李顯龍14日曾說,新加坡面臨兩個選擇:第一是期望和祈禱疫情在本屆政府結束前穩定,大選將照常舉行;第二是提前舉行大選,委托新一屆政府與國民攜手處理當前關鍵任務。
25日,新加坡政府再度表示,不排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舉行大選。新加坡現任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指出,由于疫情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因此新加坡可能要提前大選。
“在暴風雨中航行時,你要確定你的船長是誰,同時他不能中途改變。” 張志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