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學校繼設立校史館之後又設立珍藏館,展出創辦人廣洽法師生前收藏的名人字畫、遺物以及知名書畫家贈給學校的墨寶,教育學生學習書法、美術以及仁義道德。
廣洽法師生前收藏的名人字畫,包括弘一法師用朱砂書寫的長卷“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豐子恺揮毫的彌陀校訓“慈良清直”、彩墨畫“出水雙蓮”、竺摩法師的水墨畫“雛雞圖”等,全都是真迹墨寶。
目前坐落在榜鵝鎮埃奇徳爾坪的彌陀學校,是北區第四校群的華文及華族文化卓越中心。校長吳寶德說,校方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對學習華文和本身文化的興趣。
“因此,我們想到了善用彌陀學校多年來的文化遺産,將之設計爲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彌陀校史館三年前設立,面積爲270平方公尺,校方在館內展示名人書畫作品,以及跟廣洽交情深厚的弘一法師、竺摩法師,星雲法師、豐子恺等人的生平簡介,深化各年級學生對校史和中華文化的認識。
吳寶德校長上星期四(5日)在珍藏館揭幕儀式上受訪時指出,校方是在得到校群督導的支持、校董會和校友的配合,而設立“彌陀珍藏館”,館內收藏學校多年來所收集的本地名人字畫,如邱少華、洪雲生、何家良等。
他說:“我們的目的是:承前啓後,即承繼先人宏願,將傳承文化及價值觀視爲使命,並在所傳承的文化中創新、提升創意思維與實踐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面積約爲60平方公尺的珍藏館,就在校史館的隔鄰,入口處展示的四個條幅,是曾擔任晚清駐新加坡總領事的愛國詩人黃遵憲所寫的一首七言雜詩。
這首詩由豐子恺以行體書寫,豐子恺在落款處注明藉廣洽法師轉贈彌陀學校。由于年久破損,彌陀校方經過前後七年修補,最終成功修複,還回墨寶原來隽秀字體。
彌陀學校于1954年創立,廣洽法師當時是鑒于跑馬鋪路龍山寺附近沒有學校,許多窮苦居民的子女普遍失學,于是將寺旁空地改建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