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絕對是一座
被教育“埋沒”了的旅遊重鎮。
北依大別山,南臨長江。
山,是江淮分水之山;
地,是吳頭楚尾之地。
枕山臂江,是爲黃岡
大約由長江塑造而成的城市,生就一副大開大合的模樣。山川的浪漫碰撞,爲黃岡留下恢弘壯美的景觀。黃岡是湖北地形最豐富的城市之一,高山崖濺,江河溪流,各種地貌形態間或交錯,交織出一幅唯美壯闊的畫卷。
1000多年前,李白登上大別山,顧盼山脊兩側,贊歎曰:“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之大別于他山也!”這裏森林漫山遍野,綠色是大自然賜予這片土地最寶貴的財富。
900多年前,蘇東坡在此歌吟大江東去,給這片土地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基因。近代以來,這裏科學人文大師井噴,李四光、聞一多、熊十力……一大串如雷貫耳的名字,是對這片土地人文底蘊的豐厚回報。
至于後來這裏那所著名中學及其“秘卷”,仿佛千年人文底蘊的曆史回響。
黃岡之“黃”得名于今湖北省東北部的古黃州,而黃州之名又來源于漢末三國時期,江夏太守黃祖在今武漢市黃陂區建造了軍事城堡“黃城”,即黃祖之城,這是黃岡建置之始。
初到黃州,蘇轼度過了一段淒冷孤寂的艱難歲月,在給朋友的信中說:“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魚稻薪炭頗賤,甚與貧者相宜。然某平生未嘗作活計……俸入所得,隨手辄盡。”
他由此寫下了《蔔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豪放曠達的蘇東坡,著力發現谪居之地的美好。他寄情山水,參禅拜佛,結朋訪友,雜處漁樵,遍訪黃州名勝,飽覽鄂東美景。
曾經的蕭索之地,在詩人眼中變得美麗多姿——“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從歎息人生如夢到思索廣闊宇宙,谪居黃州四年多,蘇轼從困頓中實現了自我突圍,寫出了750多篇詩詞文賦,而且文風驟變,變得高遠而豪邁,變得曠達而隽永。
最好的詞在黃州填的,最好的賦在黃州作的,最好的行書在黃州寫的,最好的散文在黃州寫的,可謂是“風流最是黃州著”。
在今天的黃岡市,“東坡”烙印還深深刻在市民的生活中。
蘇東坡居黃時期流傳下來的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肘子、東坡豆腐等名菜,成爲遠近聞名的黃岡四大菜系之一,數百年來犒賞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味蕾。
當然,“成全”黃岡的,不止蘇轼一人。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置黃安縣;到此,黃州府轄有黃岡、麻城、黃陂、黃梅等9個州縣,基本奠定了如今黃岡市的格局。
不僅有密卷,還有終身免票
黃岡,曾因傲人的蘇子底蘊而輝煌一時,也曾作爲應試教育的“典型”被一些人譏諷奚落。在中國的高考史上,鄂東這片經濟並不發達的土地,創造出聞名全國的教育奇迹,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章節。
在黃岡教育最輝煌的時期,一句“北有海澱,南有黃岡”在民間流行開來,全國各地的人們蜂擁而至,一批批外省中學朝聖般地參觀訪問,學生跑來借讀,教師來取經,媒體來解密。
一時間,那個曾經像個鎮子一樣的小城,因教育而名聲大噪,類似“黃岡神話”的標題時常見諸報端。
1986年,中國人第一次參加國際奧賽,這爲書寫黃岡教育“神話”提供了新的舞台。如今,黃岡中學的校史館內,牆面上的展板記錄著這所中學的榮耀,1986年黃岡中學學生林強獲得數學競賽銅牌,此後數十年,這所中學的15名學生在國際數理化奧賽中共獲得19枚獎牌。
到了近現代,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哲學家熊十力、文學評論家胡風、《資本論》譯者王亞南等一大批科學文化巨匠從這裏走出。
近日,一則“黃岡景區爲山東湖南醫務人員終身免票”的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
黃岡市宣布:市內所有A級景區,將對外省援黃岡的醫護人員終身免票,對全市所有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醫務人員終身免票,山東省、湖南省籍居民也可在2021年12月31日之前免票遊黃岡A級景區。
城市拿出了政策,網友也紛紛放出了黃岡市A級景區的全名單,還熱情地整理了旅遊攻略;不少山東和湖南網友也表示,春暖花開、疫情之後安排上……
千年曆史孕育出的杭州西湖早已名揚天下,但很多人還並不知她的姊妹湖——黃岡遺愛湖。一個不到40萬人的城市,卻擁有一座5平方公裏的公園,黃岡的老百姓實在是太奢侈——這是原博鳌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參觀遺愛湖後說的一句話。
一汪遺愛湖,半城黃州人。如今,依湖而建的遺愛湖公園已成爲黃岡人自豪的城市會客廳,公園內遺愛清風、臨臯春曉、東坡問嫁、一蓑煙雨、琴島望月、紅梅傲雪、幽蘭芳徑、江柳搖村、水韻荷香、大洲竹影、平湖歸雁、霜葉松風等以東坡詩詞賦爲名的“遺愛十二景”,集松、竹、梅、蘭和風、花、雪、月等中國典型的自然景物,浸潤了千年的東坡文化,宛若天成、美不勝收。
無論從戰爭地勢,還是出土文物,很多專家認爲真正的赤壁在蒲圻。至于黃州,除了此地山石爲赤紅色外,最有力的證據,來自蘇轼的一次旅行。
東坡赤壁的樓閣始建于西晉初年,距今約一千七百余年,後多次重建,現有面積四百余畝。建築物計有“二堂、三樓、二閣、一齋、一像、一峰、九亭”。
其中二賦堂內有一塊大木壁,正反面刻著前後《赤壁賦》全文;留仙閣有一幅蘇東坡遊赤壁全圖,碑閣內有百余塊石碑,刻滿蘇東坡的書法。
如今,位于紅安縣城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內,一個弧形的紀念牆上,“140000”的數字,記錄下爲革命獻出生命的14萬紅安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22552個,他們的姓名被镌刻在紀念牆上。
這條老街,曾是鄂豫皖蘇區早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在輝煌時期,曾是中國的列甯市。今天的長勝街上,列甯市經濟公社、鄂豫皖中西藥局、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列甯市蘇維埃合作飯堂、七裏坪工會等革命舊址,夾雜在店鋪間,排列在街道兩側,向參觀學習的人們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紅色基因。
以大別山爲分水嶺,南北兩側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氣候、生物分布和風景。1000多年前,唐代詩人李白登上大別山,顧盼山脊兩側,贊歎曰:“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之大別于他山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西來佛教在中國徹底的本土化,竟然是以一句偈語的形式,發生在大別山中的黃梅五祖寺。
30公裏路程外的四祖寺規模更大,後山的毗盧塔是禅宗四祖道信的真身舍利塔。黃梅縣還有一座老祖寺,祖師爺寶掌和尚據傳比達摩祖師還要早300年抵達中國。除了純正的佛教氛圍,寺廟四周的山水風光對那些誠心拜佛的人來說是額外獎勵。別忘了,這裏還是黃梅戲的故鄉。
也因此,黃梅戲的服裝是民間百姓傳統服飾的延續,較之京劇戲服,少了濃墨重彩、華麗妖冶,多了清雅秀麗、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風流。
黃岡的清晨,是手擀面味兒的。一大早,黃岡街上的小面館,就在門口支起大鍋,大塊的骨頭在鍋裏上下沉浮,散發出香濃的味道。不一會兒,門口就排起長隊,只爲等待一碗筋韌爽滑的手工面條。裹著鮮美湯汁,讓味蕾忍不住顫動,沿著喉嚨一路暖到胃裏。
不同于武漢的酸菜魚是白湯,黃岡十八坡的酸菜魚更像是鍋仔,點火放在爐子上,等待湯底慢慢燒開,而這也是最難熬的過程,畢竟辣椒混合著花椒的香氣升騰著,讓人饑腸辘辘。
大東方的東坡肉、八一路大修廠門前的爹爹燒烤、學生街限量供應的香脆鍋貼、曉陽春旁的婆婆燒烤攤、西湖二路的潘記拉面……黃岡的美食還有很多很多,在那不怎麽講究的賣相裏,滿滿當當裝著的都是實在與親切。
當一切喧囂落幕,留在黃岡的,依舊是滾滾長江水和巍峨大別山。或許在黃岡人的心中,過往的一切並沒那麽重要,閑適的市井生活,才是最值得留意的。
撰文丨腿毛幽幽
參考丨地道風物、遺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