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BAT往往指代著“百度、阿裏、騰訊”;而近些年來隨著字節跳動勢力崛起,百度頻頻錯過移動互聯網發展良機,風光日減,開始有人說BAT中的B,或許要變成“字節跳動(ByteDance)”了。
(百度、騰訊、阿裏,字節跳動究竟更像哪一家?)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百度面臨著兩大難題:
- 首先,由于移動App的崛起,傳統的網頁模式式微,基于爬蟲技術的搜索引擎逐漸被邊緣化,用戶也習慣于使用超級App(例如微信、微博)內部的搜索功能;
- 其次,隨著用戶的不斷成熟,對用戶體驗的需求不斷提升,這就對百度的産品和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是百度一直未能達到這些要求。
所以,在移動時代,百度的流量基礎和變現模式都面臨著天花板,給字節跳動這樣的競爭對手留出了大片空間。
不過,這個坍塌過程非常漫長:
2012-13年:初始階段,百度加碼移動業務
字節跳動成立于2012年3月,主力産品今日頭條于當年8月上線。當時,百度剛剛決定加強移動布局,已經是“BAT”中動作最慢的一個了。2013年,百度豪擲19億美元收購91無線,獲得了重要的移動流量入口;可惜,此後幾年91無線每況愈下,並未發揮什麽戰略作用。同一年,百度收購糯米,進軍O2O。這段時間,微博、微信先後崛起,今日頭條只是諸多新興App當中的一個。
2014-15年:百度All in O2O,頭條野蠻生長
2014年初,“頭條號”自媒體平台上線,今日頭條開始産生原創內容,對垂直信息的覆蓋也在加強。
與此同時,百度確定了“All in O2O”的戰略,加碼團購、外賣、電影票、金融業務;它還加強了對雲計算、大數據、AI的投入。
四面出擊的百度,沒有聚焦于移動端的信息分發産品,從而幾乎完全錯過了信息流媒體、自媒體的熱潮。
在此期間,今日頭條成長爲中國最熱門的信息流App之一,建立了完整的廣告銷售體系,還初次涉足海外市場。
2016-17年:百度陷入困境,字節跳動全面升級
O2O和金融業務在消耗數百億資金後,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從2017年開始陸續被剝離出來。但是,百度又撲上了另一場曠日持久的豪賭:智慧汽車。
與此同時,字節跳動把賭注下到了短視頻,先後推出火山、西瓜、抖音三個短視頻App,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此,“頭條系”生態系統逐漸成型。
面對搜索業務的逐漸衰落,百度于2016年推出百家號,將手機百度全面改版爲信息流;2017年推出了好看視頻。由此可見,百度已經成爲了字節跳動的模仿和追隨者;即便是陸奇出任COO,也無法徹底扭轉不利局勢。
(確認有百度任職經曆的字節跳動高管及業務骨幹)
百度的員工爲什麽紛紛選擇加入字節跳動?
- 首先,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的戰略地位衰落、新業務發展較慢,一些員工當然會另求出路;字節跳動是由技術人員創立的公司,帶著濃厚的“極客文化”,對研發人員具備獨特的吸引力。
- 其次,字節跳動成立晚、崛起快,沒有“大公司病”,組織結構扁平,具備廣闊的空間,正適合年輕人闖蕩。再次,字節跳動給予員工的待遇很慷慨(至少在2018年以前是如此),競爭對手都承認“從字節跳動挖人極其困難”。
你可能會不理解:爲什麽百度的員工來到字節跳動之後,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更大的事業?
因爲,百度一直是個“矛盾的公司”:一邊是嚴謹的技術人員,一邊是激進的銷售人員;它沒有取得平衡,而是反複搖擺,有時候由技術說了算,有時候由銷售說了算。而且,百度缺乏一塊重要拼圖,那就是對“用戶體驗”的感知,導致技術優勢永遠無法轉化爲優質産品。
在字節跳動,上述問題至少目前不存在。以張一鳴爲首的年輕、精力充沛的創始團隊,對業務的掌控能力也遠勝于李彥宏。
字節跳動與百度的相似之處,可以從人員結構上窺見一斑:
2018年底,根據年報,百度擁有約4.2萬員工,其中51%是研究與開發人員,32%是市場與銷售人員。字節跳動沒有公布員工詳情,但是我們估計總數也在4萬人左右。從官方網站和第三方招聘網站的招聘啓事和求職信息,我們可以合理地估計:字節跳動的研發人員占比約50%,市場與銷售人員占比約40%。兩家公司的人員結構如出一轍。
(左爲今日頭條App,右爲百度App,你分得清嗎?)
百度“向字節跳動學習”的一系列舉措,産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17-18年,手機百度的用戶基數和時長大幅上升,廣告收入維持增長。隨著O2O業務的剝離,百度似乎終于要聚焦于核心業務——信息分發,它仍有能力與字節跳動一戰。
然而,陸奇的卸任、管理層的動蕩,促使中層骨幹持續流失;很多老用戶並不贊成手機百度轉型信息流,用戶黏性無法進一步提升;百度對用戶體驗的掌控仍然較弱,也就不可能開發出新的殺手級App。在2019年的春節紅包大戰效果平平之後,形勢很明顯:“舊百度”很難戰勝“新百度”,還是只能以防禦爲主。現在,字節跳動的“官方”變成了騰訊乃至FB,但是它對百度的蠶食仍然沒有結束。
03 “百度遺産爭奪戰”的受益者不止有字節跳動
百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漫長的“百度中衰時期”,很多巨頭和獨角獸試圖占據其“帝國遺産”:
- 手機浏覽器,例如QQ浏覽器、UC浏覽器;
- 手機安全助手,例如360、獵豹移動;
- 與今日頭條類似的信息流App,例如一點資訊、騰訊新聞;
- 甚至手機應用商店,都在侵吞百度留下的“信息分發”空白地。
字節跳動當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受益者:新浪微博。至少,它至今還是今日頭條最大的對標産品,而且與抖音用戶有很大重疊。
在PC時代,新浪等“四大門戶網站”一度是最主流的信息分發渠道,但是很快被百度搜索引擎架空,淪爲無足輕重的平台。微博誕生之後,新浪敏銳地捕捉到了機會,最早、最徹底地投入了資源;移動互聯網的崛起,給微博帶去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在成立初期,微博的定位是“社交媒體”;2012年以後,它的定位越來越偏向于“信息流媒體”,即與今日頭條直接對標。要知道,當今日頭條上線時,微博已經三周年了!
(今日頭條App也在強調關注機制)
其實,字節跳動早在2014年初就注意到了自媒體的重要性,推出了“頭條號”自媒體平台。
看起來,“頭條號”不過是對“微信公衆號”的仿效;然而,“頭條號”的殺手锏在于能夠面向字節跳動旗下的多個媒體渠道進行智能化推送,並允許自媒體分享由此産生的廣告收入。
此後,這個模式被網易號、阿裏“大魚號”、百度“百家號”、騰訊“企鵝號”、鳳凰“大風號”紛紛仿效。
2016年底,“頭條號”不惜以高額底薪,從微博、知乎大肆爭搶頭部原創作者;其他自媒體聚合平台的動作都沒有這麽堅決。“頭條號”的崛起,使字節跳動擁有了自己的原創內容,完全依靠轉載。
在“頭條號”的發展過程中,字節跳動逐漸意識到:自媒體也好,明星網紅也好,都希望進一步加強粉絲關注機制、獲得穩定的流量,而不是受制于平台。
在KOL(意見領袖)越來越重要的時代,字節跳動必須找到一個平衡:既不破壞平台的主導權,又滿足KOL的訴求。這個平衡的關鍵在于,將用戶看到的內容在“關注對象”和“算法推薦對象”之間實現精確而公平的分配。
在抖音的崛起過程中,這種微妙的分配機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也是我們將在下一個章節講述的故事。
(抖音的“單頁信息流”模式特別適合廣告變現)
抖音的可持續發展,在于優質原創內容,尤其在于吸引原創作者(UP主)。無論是草根作者(UGC)還是專業作者、明星網紅(PGC/OGC),都希望在抖音上獲得自己的粉絲,或曰“私有流量”。
因此,抖音必須賦予創作者經營粉絲的足夠空間,例如設立“關注屏”、加強UP主個人頁面功能等。
有趣的是,這也是微博、快手近年來在做的事情:讓內容信息流在“算法推薦”和“主動關注”之間取得平衡。算法的地位越重要,推送就越精准,但是創作者經營粉絲的難度就越高。抖音取得了不錯的平衡,但是平心而論,它的“流量私有化程度”仍然不如微信公衆號、B站、微博、快手等。
在短視頻發展的早期,明星網紅等KOL(意見領袖)大多以微博、秒拍爲大本營;秒拍實質上是附屬于微博的。可惜,微博的“大衆媒體”色彩太強,過于注重突發新聞事件,導致流量越來越向頭部集中,話題也越來越趨向于同質化的娛樂八卦。
于是,垂直KOL紛紛到抖音、小紅書謀求出路。等到抖音羽翼豐滿之後,即便是頭部KOL,也無法忽視它了。抖音的高端市場定位特別受到MCN(多渠道發行商)的歡迎,故而能從MCN獲得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相比之下,快手在2019年以前幾乎沒有MCN的參與。
(微信給微視帶來過不少流量,可惜太晚了)
從抖音的成功,以及字節跳動強調的“APP工廠”“數據中台”等戰略,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家公司仍然在進行對百度經驗的全面揚棄,盡可能繼承百度的長處而彌補它的弱點:
- 百度的強項:重視技術、算法導向、工程師文化;在信息分發方面經驗豐富,對于占據互聯網“流量”有天然的敏感性;在各個層級的用戶中都有深厚的基礎;廣告銷售能力極強,流量變現效率高。
- 百度的弱點:不重視用戶體驗,新産品效率低下,內部交流不暢;幾乎完全無力涉足內容的創生環節;作者和MCN無法在其平台上積累粉絲、實現流量“私有化”;毫無社交和娛樂方面的基因。
字節跳動的目標當然是在繼承百度所有強項的同時,徹底修補它的所有弱點。現在看,它的進展不錯、進步很大。至少在目前,我們更樂意稱呼字節跳動爲“百度的威力加強版”;至于今後某一天,它能不能如同很多人盼望的那樣取代騰訊甚至在全球挑戰Facebook,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本文由 @門口野蠻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