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溪影視有限公司出品,安建導演,黃軒、佟麗娅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完美關系》前不久播出了完結篇。
這部聚焦公關行業的職場劇從數據看,成績算不錯的了:全集平均收視破1,網絡總播放量超31億,在一個月的播出周期內,全平台熱搜上了215個。收官後劇集引起的討論音量並未降低,足足發酵到了今日。
劇情以涉及各行各業的公關案件推進,黃軒飾演的衛哲與佟麗娅飾演的江達琳對于公關理念的碰撞,吸粉最多的、陳數飾演的斯黛拉與葉東烈之間的年下戀……《完美關系》緊扣著社會議題和當下新鮮各色的情感糾葛,把帶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公關行業徐徐鋪開在觀衆眼前。
當然,熱度也伴隨著爭議——職場劇如何解決懸浮感,如何把行業裏面的東西說通說透,說出共情來,一直是一道難題。尤其是剛畢業就上任總裁的江達琳因其業務不熟且總以人道、善惡作判斷,引來不少炮火。她的天真究竟是不專業,還是人物漂浮了?
一來二去,質問全堆到了編劇右耳身上。接受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時,右耳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關于這幾對CP
編劇是怎麽想的
錢報:大結局,五對CP只有一對在一起,很多人感慨成年人的戀愛真難,能從編劇角度說說爲什麽這麽安排嗎?
右耳:其實他們的感情線也不都是我安排的。這些人物是否在一起,我們其實照著“如果在一起會怎樣”的路徑往後推演,就能知道他們不在一起是注定的。久而久之,白月光成了飯黏子,朱砂痣變成蚊子血。
只要兩人中,有一方沒有達到“完全無所謂別人怎麽看”這個境界,那麽兩個人肯定走不到一起。
錢報:斯黛拉與葉東烈這對收獲了極大關注度,你也說這是自己最滿意的故事線。你覺得是哪一塊戳中了觀衆?
右耳:創作的時候就預料到這一對會很好看,因爲這一對在前期是完全忠于戀愛本身,沒有受到來自父母輩的壓力,來自周遭的反對,很多輿論甚至還是鼓勵保護他們的。但他們還是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斯黛拉對年齡的困擾,比如大家交際圈的截然不同,甚至是吃飯誰買單等等,這些來自本身的問題是最真實的,更令人深思。
錢報:也有觀衆認爲衛哲和江達琳之間的感情有些突然和生硬,你覺得這兩個人是因爲什麽走到一起的?
右耳:江達琳這樣的女孩,放到生活裏,未必是完美的同事,但你肯定不介意她是你朋友。對衛哲來說,他已經擁有了足夠多的手段、能力,知道很多遊戲規則,他不會需要一個像斯黛拉那樣的女朋友,而江達琳是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人,他當然會喜歡江達琳。
對江達琳來說,衛哲是引領她闖蕩社會的那個人,是老師也是陪伴者,甚至是取代了父親角色的那個人——很多次,衛哲明明不贊同,但還是陪著她去闖了一回,這種事只有愛人、父母才會去做。包括江達琳和譚新凱的小插曲,這其實很像孩子在叛逆期會故意逆反從而刷存在感的一種行爲。她一直在挑戰衛哲的邊界,其實她早就愛上衛哲了。
大殺四方和熱血情懷
如何找到人物的平衡
錢報:你對江達琳這個角色的設定是怎樣的?看到你在采訪中說過“這個人物是我對理想,也是我對公關人的期待”,創作的時候不怕這種理想和期待産生懸浮感嗎?
右耳:江達琳是一個熱血的、帶著情懷的女孩子,她看問題先從“我這個人”開始,再到“我這個職業”,她這樣的格局,注定會走得更遠。我在做前期采訪的時候,一位大公關親口告訴我,“有時並不以自己所作所爲爲傲”,也有一位甲方企業的公關老大告訴我,“公關的本質是善良”。
我很理解觀衆的懸浮感從何而來,因爲這樣的人,生活裏太少見了。我們見到更多是爲了利益大打出手拼的你死我活的人。但是身邊沒有看見或者發現這樣的人,不代表他們並不存在。
我們的觀衆可以接受正義和善良,但似乎越來越不能接受帶著奉獻精神的正義和善良。實際上,我們身邊有著大量的這樣願意犧牲自己幫助他人的人,最簡單的比方,這次疫情,那麽多逆行的醫護人員,那麽多基層工作人員,堅持送菜上門的快遞小哥等等,他們都是這樣的人。
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類的確是更傾向于在故事中將自己代入到強勢的一方,我們從兒童起就願意腦補自己是公主和王子,長大了腦補自己是富翁是公司老板,但很少有人會腦補自己是可有可無的路人甲。
但現實的真相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是乏善可陳的龍套人物。魏璎珞這樣屢屢反套路逆襲的人物,的確更容易給人帶來心理上的爽感,但在現實生活裏,又有幾人可以八面玲珑、長袖善舞、一眼看穿對手的詭計呢?
可見,市場對“接地氣的現實主義作品”的積極期待,並不是對“一比一複刻”真實生活的喜歡。對于創作者來說,怎麽找到平衡點,是很大的課題和挑戰。
現在的國産職業劇
爲什麽難拍
錢報:你怎麽看觀衆說我們的職場劇有“懸浮感”?
右耳:“職場劇”的懸浮感,第一類來自文化的沖突。因爲本土的“國産職場”環境是類似《編輯部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那樣的,因爲熟悉,所以可以拍的得心應手,觀衆也會覺得親切自然。
而引發“懸浮感”爭議的職場劇,大部分屬于“西式的職場”,其背後的理念和企業文化並不爲大部分觀衆所完全了解,這需要影視作品的主創團隊對西式職場不斷學習、不斷加深認知。
第二類是職場劇裏“煙火氣”造成的“懸浮感”。大家可能會下意識地更想要看主角在職場裏大殺四方、一路打怪升級的主線劇情,然而劇裏的人物也是“人”,他們有自己的“職場”要戰鬥,更有自己的“小日子”要過,如果獨獨拍攝主角職場的表現,反倒是另一種脫離生活的“懸浮”。
第三類,用句老話說,“隔行如隔山”,每個行業都會沉澱出一些行業規則,但拍得太專業可能對絕大多數普通觀衆來說也不好理解,拍得太粗淺在從業者看來又像在“過家家”。其實,編劇在撰寫職場類劇本的時候,也在努力平衡“特定行業”和觀衆之間的距離問題。(錢江晚報記者 林夢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