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引發各國恐慌性囤積食品。
爲了保障糧食供應充足,各國也是拼了——
不少國家啓動國家庫存計劃,增加糧食儲備;
一些糧食出口國,開始限制糧食出口,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哈薩克斯坦已禁止小麥、胡蘿蔔、糖和馬鈴薯等産品出口;塞爾維亞停止葵花籽油等貨品出口 ……
一些糧食進口國,宣布儲備很難支撐到 6 月後 ……
問題是,這些操作,會不會引發全球糧食危機呢?有專家認爲,如果後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的風險將是大概率事件。
最悲觀的預測是,2020 年全球糧食會有顯著的減産。即便是中性的預測也認爲,民間囤貨、政府搶購會造成全球糧價飙升,甚至 ” 戰時配給 ” 這種制度會在一些地區重出江湖。
一些糧食進口國已經開始未雨綢缪,比如阿爾及利亞、土耳其等主要小麥進口國已經發布了新的招標書,而摩洛哥則暫停征收小麥進口關稅到 6 月中旬。一些國家已經宣布如果 6 月份疫情不能結束,糧食將告急。
中國情況如何?很多人認爲中國是一個糧食進口大國,那麽全球疫情會讓中國人沒飯吃嗎?我們需要抓緊時間搶購、囤積糧食嗎?
以下內容來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他是一位長年從事糧食生産管理和政策研究的權威人士。
中國疫情期間超市充足的米面供應。
我在思考,老百姓聽到 ” 封村 ” 的通知後,爲什麽要搶購大米?
超市裏那麽多商品,唯獨大米一時空架?這大概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別的事情都可以不做,飯是一定要吃的,而且一天都不能少,吃飯與人生命共存。而之所以三天以後沒有出現老百姓繼續搶購大米的場面,是由于補貨及時,大家不再擔心因買不到大米而餓肚子,這是人們做出的理性回應。
進入現當代,自然災害仍在不斷發生,雖然沒有出現極端的 ” 小冰河期 “,但災害的強度、頻率在不斷加大。但所幸的是,全球農業特別是我國農業抵禦災害的能力也在增強。
新世紀以來,極端氣候現象一直沒有停止,但我國農業獲得連年豐收,這是我們黨高度重視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出台有力的政策激勵,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結果。現在的農業還沒有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在災害面前仍然要經受考驗,仍然要受到影響。
我在思考,農業連年豐收就是我們應對疫情的底氣。
農業連續 15 年豐收,各種農産品應有盡有,供應充足,儲備充足。這一成就大家大概已經習以爲常了,沒覺得多麽了不起。可經此一 ” 疫 “,我們不得不說,農業的豐收、糧食的豐産,是我們應對疫情的 ” 底氣 ” 和 ” 資本 “。
農業供應鏈始終沒有斷,無論是千萬人的城市武漢,還是千百人的我們小村,封閉管理之下沒有一個人吃不上飯,沒有一頓飯缺米少肉。這個成績是極其偉大的,極其有價值的,也只有我們社會主義中國能夠做到。長時間封城封村,還能夠保持社會穩定、人心穩定,是因爲人們肚子是飽的;兩月 ” 閉關 ” 不僅吃飽了,而且還 ” 吃胖了 “。這讓人在憂心中長舒了一口氣。
疫情的洗禮,讓我們認識到要更加珍惜盛世之下的大好農業形勢,更加重視糧食的發展。
即便災難的熱點漸漸冷卻,新聞也慢慢模糊,但在疫情中的切身感受,會讓我們再次牢記 ” 倉廪實、天下安 ” 的古訓。只有把農業和糧食基礎抓得更牢,應對各種自然的、非自然的災害才能更加有力。
災難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恐慌和壓力讓農業和糧食的重要性眼前化了、顯象化了,這在平常是無法察覺的。只有急需時才會驚呼、才會感歎,幸虧我們糧食豐足。
官宣來了——
糧食安全牽挂人心,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就此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