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寫過一本書《低欲望社會》,核心是: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
中國又如何呢?
1、2020年3月份,隨著疫情逐漸消退,或許誰也沒有想到,疫情過後,第一個報複性反彈的行業不是網紅飲食店,不是旅遊業,而是離婚部門。
2、佛系文化、喪文化在中國年輕人中盛行。
第三個關鍵詞是“LaLaporter”,是指那些生活完全圍繞井購物廣場LaLaport展開的人們。“LaLaporter”自認爲比“永旺人”更高級,所以會有一種優越感。而事實上,他們日複一日的生活都在一個地方就完成了,在這一點上他們兩者並沒有大的差別。
在日本年輕人眼裏,孫正義、稻盛和夫這些成功人士都是異類,與他們本來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日本年輕人從一開始就畫好一條線將自己與這些成功人士分隔開來,“不越雷池一步”。他們大部分都覺得自己不需要車,也不想買房,不想結婚。大前研一認爲這些想法的背後是一種“盡可能不負債”的心理。
北野武怒斥: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廢了”
其次,這與日本泡沫經濟後被稱作“消失的20年”的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系。如今日本不僅沒有像中國一樣每年呈“上揚型”經濟增長,而且是呈“下挫型”負增長趨勢。
負增長就是通貨緊縮。近藤大介在其著作《中國缺什麽、日本缺什麽》一書中就舉了幾個例子:忘年會是日本的公司在每年年底舉行的傳統聚會。他在2012年回到日本再次參加忘年會時,驚訝地發現,會費竟然比以往便宜了很多,而且,忘年會結束後,大家都乘坐地鐵回家。像以前那樣,忘年會結束後去卡拉OK唱歌,並在深夜乘出租車回家的習慣已然消失殆盡。在2012年年底的忘年會熱潮中,有一天他順道去了以前經常光顧的理發店。到了日本人都有去理發店剪發的習慣,以利落的發型來迎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儀式,然而結賬時,他驚訝地發現理一次頭發竟然只需要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80元)。
“我記得以前剪發不是需要4000日元(約合人民幣320元)嗎?”我向店長確認道。結果店長苦笑著回答說:“那是泡沫經濟時代的價格吧。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剪發的價格由4000日元降到3000日元,再由3000日元降到2000日元,現在已經降到1000日元了。要是不這麽調整價格的話,上班族們都不會光顧我的店了。”
這就是近二十年來困擾日本的最大問題——通貨緊縮的螺旋式上升。而在中國,困擾著人們的問題是無論是大米、蔬菜還是房子,都在漲!漲!漲!恐怕現在已經沒有任何一件東西的價格與二十年前持平了。然而日本所苦惱的問題卻正與之相反。曆代政府使出渾身解數依舊無法改善通貨緊縮的狀況。
2012年上台至今的安倍晉三之所以能夠連任,正是由于他宣稱將實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金融政策,能夠帶領日本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他口中所說的政策是指以2%的通貨膨脹目標,命令日本銀行大量印刷紙幣、購買國債,使經濟無論如何都要達到2%的通貨膨脹率。但實際效果證明,這完全無效。
而日本人在60歲退休以後,大多希望可以繼續工作。這些退休老人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成長起來的一代,有強烈的進取心,所以被稱爲“肉食系”。 “肉食系”們的特征是將“沒有工作”看成是人生的終結,而不會像中國的老年人那樣,希望能夠早一點退休,然後牽著兒孫的手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
換句話說,日本職場出現的也就是“肉食系”與“草食系”的戰鬥。日本是一個不能以年齡、性別、學曆來將人區別對待的社會,所以“40後”和“80後”在面對同一個職位的時候會展開激烈的對決。如前面所述,在戰後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日本“40後”一代從幼時到成年一直經曆著激烈的社會競爭,與此相比,在泡沫經濟崩塌後“失去的20年”裏長大的“80後”日本年輕一代則胸無大志,樂于關注眼前小小的幸福,做爲“肉食系”的“40後”們善于向雇方展示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經驗和成績,而“草食系”的“80後”們對于自己的未來卻只是草草略過,所以,當這兩種人在一起競爭時,“40後”的一代往往會取得勝利。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日本將制造業和建設業完全轉移至中國等海外國家,日本國內隨即蒸發了170萬的就業機會。這種“産業空洞化”給年輕人的就業帶來了相當大的阻力。其結果就是在日本34歲以下的企業新員工中有170萬人最終無法轉正。現在的日本,就連一個便利店店員的職位都有5倍的競爭率,簡直讓人無法相信。日本的年輕人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不利的環境下。也正是爲了適應這一環境的變化,不知從何時起,他們選擇成爲“草食系”動物,一切只爲活下去。
爲什麽掌握大多數社會財富的日本老年人也是“低欲望”?
“日本老年人在去世時是個有錢人”這一事實讓日本人驚詫。日本的老年人普遍將每月彙入年金賬戶裏的三成資金用來儲蓄,自己卻過著簡樸的生活,幾乎不花錢。這種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等到臨終時,日本的老年人平均每人擁有3500萬日元的金融資産。
日本老人“低欲望”的原因,大前研一總結出三點:
1、日本老人不會花錢,不懂得一個資産負債表確認自己的資産情況,從而制訂步入老年後的生活計劃。
2、日本老年人不花錢的理由還有一個,那就是存錢“以防萬一”。他們所謂的“萬一”無非是“預料之外的長壽”或是“突發的疾病”這兩種情況。
而最令人紮心的是,中國的就業市場中,基層人員已經在向35歲以上員工關閉大門,中高層管理人員已經在向45歲以上員工關閉大門。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中國社會的一種對活力的渴望。
再次,中國人的財富分布仍是健康的紡錐型。
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家庭戶主年齡在31-40歲時家庭平均年收入最高,達到25.5萬元,其次爲23-30歲的家庭,平均年收入23.8萬元。
AI的到來究竟會顛覆哪些行業,至今仍是未知數
其次,不可否認,中國已經度過了經濟發展的急速上升期,90後、95後已經失去了機會紅利,“備盡呵護”的一代如果沒有積極的引導,也會失去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室副主任田豐曾表示,95後既“宅”又“喪”,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社會機遇的減少。而年輕一代的“喪文化”則和中等收入群體的焦慮非常接近。
知乎網友說:以前的人生活,打拼,就像在看一部從沒看過的電影,于是,生活是新鮮的,感覺是豐富的;現在我們的人生很透明,你現在是什麽樣,以後大概什麽樣,成功了會怎麽樣,平庸會怎麽樣,有錢會怎麽樣,沒錢會怎麽樣,你都清楚得很。
而中國年輕人的“佛系文化”和“喪文化”就是源于日本。
“斜杠青年”這一概念是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壓力下的職場求生術》一書首次提出。隨後“斜杠青年”逐漸流行,成爲許多年輕人追求、熱捧的生存方式。
美國“《野獸日報》根據抽樣調查,估測美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從業人員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而這部分人口的數字高達4200萬”。在中國也是如此,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數據顯示,目前有近5成的人希望成爲“斜杠青年”,有11.1%的人認爲自己已經是“斜杠青年”了。
除了興趣之外,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爲在斜杠風潮的背後,其實反映的是趨于疲軟的全球經濟形勢,和年輕人越來越強烈的不安全感。選擇“斜杠”身份,也許只是因爲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再相信社會的穩定性,也不相信依靠長期勤懇的努力便能獲得成功和階級的躍升。
時代變化太快,在計算機學習能力和AI技術日漸成熟的未來,許多人的工作可能會被電腦直接取代。誰也不知道自己現在所從事的職業,哪天就成了夕陽行業,或受政策影響、面臨淘汰。因此,斜杠也是年輕人們自我防禦的一種手段,希望透過多份工作防止自己陷入“失業就完全失去生存技能”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