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 2018 年底已經增長到 871 萬人。
中國平安 2019 年財報顯示,平安保險集團 2019 年平均代理人數量爲 120 萬,2018 年這個數字是 132 萬。
同樣是 2019 年財報顯示,中國平安支付給代理人的手續費及傭金占整體保費收入的 14.4% 。
要知道,這些費用同樣都要從保費裏掙出來。
2. 互聯網保險公司沒有曆史包袱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1990 年時我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 10.08% 。
從 1990 年開始,存款利率逐漸走低,一直降到 2002 年的 1.98% 。
存款利率不僅影響銀行,對保險行業也是重要的指導指標,在這十余年間保險公司推出的衆多産品在後期看來,全都虧錢。
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 2009 年底時曾透露,平安保險的利差損每年高達 800 億元。
縱觀其他幾家傳統保險公司,都經曆過利率不斷下調的十年。
這種利率下調,對保險業的殺傷力遠大于銀行業,也需要更長時間來消化。
所謂消化,就是要用後來掙的利潤去彌補之前業務的虧空。
銀行可以每年及時調整利率,但保險不行,保險合同當初簽訂年化 10% 的收益,哪怕現在保險公司只有 2% 的收益,也要支付投保人 10% 的收益。
互聯網保險公司大都成立時間較短,並沒有經曆過對保險行業影響巨大的十年。2004 年以後,銀行存款利率相對穩定並一直持續至今。
互聯網保險公司只需要考慮當下如何掙錢、如何盈利、如何將流量變現即可。
3. 互聯網保險公司産品更簡單
雖然保險産品很複雜,特別是重疾險,如果不深入研究,想不入坑還真不容易。
但如果在保險行業內部進行對比,傳統保險公司的産品又要比互聯網保險公司的産品複雜。
比如將意外險包裝成兩全保險,在重疾險中附加意外險、附加萬能賬戶等等。
捆綁銷售是傳統保險慣用做法,已經運用的如火純青。
這些捆綁銷售,無形中也提高了保費支出。
另外,傳統保險公司很懂得抓住用戶“懼怕損失心理”,經常主推一些返還型保險,都會導致保費高企。
同樣一款重疾險,互聯網保險公司每年保費可能只需要 3000 元,但傳統保險公司卻需要上萬元,這都是常有的事兒。
個中原委,大家可以翻一下之前的文章——《一年交3000的重疾險和一年交2萬的重疾險差在哪兒?》。
相比之下,互聯網保險公司的産品相對還是要簡單一些,比如主打消費型保險、主要目標人群爲年輕人、保障相對簡單,這些都會使保費支出降低。
4. 利潤率
目前幾大傳統保險公司都已上市,可以通過財報了解公司經營情況。
我們耳熟能詳的幾大保險公司,至少現在看來,盈利情況都還不錯。
反觀互聯網保險公司,成立時間短,還處在搶市場的時候,大家都是盡可能壓低自己的利潤,提高産品性價比搶市場。
預期利潤率不同,也是保費差異一個重要原因。
這些原因都會導致互聯網保險産品比傳統保險公司産品便宜。
三、會影響理賠嗎?
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認知是: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這個說法也是很多大保險公司經紀人經常說的,確實成功說服了很多用戶。
這種認知放在很多行業裏都適用,但在保險行業裏,不能以是否便宜作爲能否理賠的依據。
鵬哥也見過不少不管多貴,只選線下保險公司的粉絲。
實際上,理賠難度與保險公司大小真心沒太大關系。
並不是說公司越大,理賠越容易;公司越小,理賠越難。
當然與保費貴與不貴關系不大。
不管哪家保險公司,是否理賠、在什麽情況下理賠、如何理賠、理賠多少,都已經寫在保險合同裏。
理賠時也都是按保險合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