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風病人扶助站及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合作推出的健康大腦和認知培訓項目,目的是改善病患記憶力、注意力,以及計劃和組織等能力,協助他們重拾自信。這也是首個在社區推行的中風病患認知能力培訓項目,並有中英雙語選擇。
中風病患在病發一年後,約半數會出現記憶力或思考認知方面的問題,爲生活工作帶來不同程度影響。
中風病人扶助站(Stroke Support Station,簡稱S3)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NUHS)合作,專爲中風病患推出健康大腦和認知培訓項目(Brain Health and Memory Training Programme),以改善病患記憶力、注意力,以及計劃和組織等更高層次的能力,協助他們重拾自信。
這也是首個在社區推行的中風病患認知能力培訓項目,並有中英雙語選擇,參與者可到設在紅山新協立綜合設施(Enabling Village)的中風病人扶助站接受培訓。
參與者需先接受神經心理評估,以了解他們不同的認知能力受損程度,之後再給予個人化的培訓內容。目前約有20人報名。
主導這個培訓項目的是新加坡國大醫院認知診所客座臨床神經心理學家董豔虹博士。她受訪時指出,中風病患出院後大部分的複健項目設在醫院內,社區裏對患者的援助資源相對欠缺。
董豔虹說:“大家對中風病人的關注點通常在肢體層面。一些患者出院後,肢體上可能複原了,認知能力卻可能受損。他們面對的問題不一定獲得家人理解,回去工作後,同事和老板也不會輕易察覺出不同,只有患者自己才知道有時會突然無法想起一些內容,然後感覺緊張,進而産生負面情緒。”
將按評估結果分組培訓
她說,這些患者多屬于“沉默中掙紮”的一群,因此這個項目可在社區中更好地爲他們提供援助。
參與培訓的中風病患將按照評估結果分組,如認知問題輕微者或中度者爲一組的方式進行活動,以起到組員互相激勵和扶持的作用。
董豔虹說:“培訓活動包括以圖像和視覺信息構成一個故事,讓參與者比較容易記住內容,避免産生緊張情緒,以此訓練他們的記憶和其他認知能力。我們也會在一周兩次的課程中,教導他們如何預防二度中風或記憶力退化等資訊。”
此外,扶助站也與保健器材業者合作,引進無重力跑步機,讓中風病患以更科學的方式複健。比如,複健人員會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在不同的無重力狀態下原地跑動或跳躍,協助他們重新掌握肢體力度和平衡度。
本地每年約有9000個中風新病例,每10名中風患者中,就有一人不超過50歲,中風因此成了導致患者長期殘障的首要原因,爲患者和家人帶來肢體、經濟和精神壓力。
中風病人扶助站是去年新成立的一個本地慈善團體,專爲中風病患提供出院後的社區支援護理服務。扶助站昨天舉辦開放日活動,增加公衆對這個團體的認識。
衛生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昨天也受邀出席活動。他受訪時對扶助站推出的各類服務和援助項目表示贊賞,指這與衛生部邁向社區醫療護理的發展方向相吻合,並鼓勵扶助站與更多社區夥伴合作,把計劃擴展至全島各個社區,服務更多患者。
劉德才(64歲)兩年前中風後,左邊身體行動不便。他得知中風病人扶助站將開辦認知能力培訓項目後,便報名參加。他之前也使用了扶助站的無重力跑步機,如今走路已無需用拐杖。
他說:“我頭腦和肢體訓練兩個都有參加,認知能力評估後問題還算輕微,我們行動已經不方便了,頭腦就更應該保持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