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讀曆史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把一件看似孤立的事情前因後果串起來,當你掌握足夠的資料後,理清一條邏輯關系線,你就有可能判斷這件事究竟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日本偷襲珍珠港,我個人覺得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一件事。
因爲這背後是有一條清晰的邏輯線的。
1、1941年,日本人是什麽情況?
日本當時的情況,就有點像一個立志要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亡命尋寶者,大概走了一個星期,發現兩個重大的問題。
第一,穿越難度遠比他想象得要大很多。
這主要是體現在中國戰場。
從1931年逐步蠶食,到1937年全面入侵,日本一直覺得中國是一個好捏的軟柿子,所以會狂妄到喊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
但經曆了諸多戰役之後,日本人發現哪怕攻陷了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中國人還是不肯投降。而在1938年的“武漢會戰”之後,日本人其實已經基本失去全面戰略進攻的能力了,中日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用“陷入泥沼”來形容當時的日本還是貼切的。
這個問題對日本來說雖然有點糟糕,但還不是致命的,致命的問題是第二個——
這個在沙漠裏的亡命徒,發現自己的水快喝完了。
這個水,就是石油。
這對日本而言才是決定生死的大事。
日本本土幾乎不産石油,全靠進口。而且因爲日本是個島國,石油不能陸路運輸,還得依靠海上的油輪,所以受制性非常大。
那日本的石油基本上都是誰賣給他們的呢?沒錯,就是美國。
當時日本進口石油的80%都是來自美國,10%來自荷屬東印度,還有8%左右來自庫頁島南部。
換句話說,當時日本的命脈,其實是捏在美國人手裏的。
當時日本在戰前拼命囤積石油,其實大概也就囤積了500萬噸左右。軍國主義的戰爭機器一開動,這些存貨大概只能撐半年。
所以日本最怕的就是美國斷供石油。
但恰恰美國真的就斷供了。
于是我們進入邏輯線的第二環——
2、美國爲什麽要斷供日本石油?
其實美國人的算盤一直是打得很精的。
一直到1940年7月之前,美國依舊是完全放開地向日本出口石油和鋼鐵的——這些都是日本維持侵華戰爭的重要戰略資源保障。
我看《決戰中途島》開場時,日本人在華麗的宴會廳招待美國人,雙方相敬如賓,心裏就一句“呵呵”。
直到1940年的7月25日,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和陆军部长史汀生才向美国政府提出:不能再供养一个疯子了!要对日本“全面禁运”!
而當時美國國務院的反應是什麽呢?
是出台了一個“道義禁運”聲明:對日本的“”禁運物品”僅限于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鐵礦、廢鐵。
爲什麽?
因爲美國軍隊使用的航空汽油是辛烷值100的,而日本人飛機使用的航空汽油大多是辛烷值87以下的,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一些化學手段提高辛烷值。
美國政府這麽做,既能保證美軍供應,又不至于完全得罪日本人。
那麽,美國人當時那麽怕得罪日本人嗎?
說實話,是怕的。
不是因爲怕打不過日本人,而是不想和日本人打。
首先,美國本來就有“孤立主義”傾向:你們愛怎麽打怎麽打,我不摻和。
第二,如果對日本全面禁運,可能會逼日本去向東南亞油田“伸手”。美國一向是“先歐後亞”的。當時歐洲戰場炮火連天,美國想先全力確保英國這個“歐洲最後橋頭堡”死抗納粹德國,不想多惹事。
第三,還有一個其實大家都看得明白的原因:美國人不想開罪日本,是希望日本把戰火燒向蘇聯,保住東南亞包括英國、法國、荷蘭等原殖民國家的利益——當時這些老牌殖民國家在歐洲被納粹德國打得已經不是投降,就是奄奄一息了,根本沒能力再顧及自己在亞洲的利益了。
美國人覺得自己的“道義禁運”其實是很客氣了,但日本人還是被驚到了:
原來你真的有可能對我全面禁運的!
怎麽辦?日本人也相信要“自力更生”,但他們靠的不是“艱苦奮鬥”,而是希望“強取豪奪”。
1941年的6月底,美國人的忍辱負重和秋波傳情,被日本人迎面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
日本人最終做出了決定:放棄“北進”(進攻蘇聯),全力“南進”(奪取東南亞)。
1939年5月,日本與蘇聯在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坎爆發了一次戰爭,雙方共投入20萬以上的兵力,史稱“諾門坎戰役”。雖然蘇軍也損失慘重,但日軍的損失更大一些,這也徹底斷絕了日軍“北上”進攻蘇聯的念想,對整個二戰史産生重要影響。圖爲“諾門坎戰役中”蘇軍繳獲的日軍物資。(詳情見【延伸閱讀】)
如果美國人有底線的話,那麽日本人這就觸動他們的底線了。
1941年7月28日,美國人最後一絲希望破滅:日軍毫不猶豫地占領了法屬印度支那。
終于,美國人宣布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財産,並且進行石油和鋼鐵全面禁運。在美國的牽頭下,英國和荷蘭也立刻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他們原本也是希望能以供應換取日本北上去打蘇聯的。
到了這一步,日本人被逼到死角了。
按照日本人的石油儲量,不出幾個月,所有的飛機坦克大炮航母,全都只能成爲擺設了。
這也就意味著,他們要把之前的侵略戰果全都吐出來——這還不如讓他們去死。
所以,就像下棋一樣,美國人終于走出了早該走的一步,現在輪到他的對手做出抉擇了——
3、日本人該怎麽辦?
日本人其實沒什麽好選的。
既然選擇了“南進”,他們就做好了要和美英列強開戰的准備了。
其實當時間走到1941年的時候,日本這個亡命賭徒已經贏取了不小的籌碼了,但越是這樣,他們就越是貪婪和自信:我肯定還能贏更多。
所以就像我之前不斷說過的,日本軍國主義的這輛戰車的刹車系統已經被拆掉了,哪怕前面是懸崖,也只能加速往前沖了。
面對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這些在東南亞的駐軍,日本人是根本不放在眼裏的。
他們唯一忌憚的對手,就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
確切地說,就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後在“偷襲珍珠港”中被炸沉。
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海軍的實力已經相當驚人,擁有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
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是:9艘戰列艦,3艘航母,12艘重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50艘驅逐艦,33艘潛艇。
應該說,日本海軍的總體實力是弱于美國海軍的(美國還有“大西洋艦隊”),但在太平洋上,日本人是略占上風的。
需要指出一點的是:
日本也沒有瘋狂到相信能完全擊敗美國,他們連進攻美國大陸都沒怎麽想過。他們就像一個標准的街頭混混:我先一拳把你打蒙,然後趁機搶點地盤搶點資源,然後爭取再打你幾拳猛的,把你打怕,然後我們坐下來談判,你承認我之前搶的東西都是我的(甚至可以吐回一點給你)。
但這不影響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邏輯鏈——根據這條邏輯鏈:
日本沒油,又不想停戰——只能攻打東南亞——只能觸怒美國——只能開戰——只能先打掉太平洋艦隊——只能偷襲珍珠港。
在這條鏈上,日本只要決定南進,就是一步一步環環相扣的,不存在什麽其他選擇。
也就是說,不可能日本動了東南亞,而美國還會袖手旁觀——無論你是否偷襲珍珠港。
或者,日本人如果不偷襲珍珠港打殘美國太平洋艦隊,就貿然開始占領東南亞,他們只能會更頭疼。
事實上,當時山本五十六提出:如果不同意他偷襲珍珠港的計劃,他就肯定辭職。
因爲他知道,如果美國太平洋艦隊毫發無傷,日本的“南進”計劃幾乎是無法展開的。
即便重創了太平洋艦隊,山本五十六表示留給日本攻占東南亞的時間也只有一年到一年半。
當然,當時在日本人裏已經是很熟悉美國的山本五十六,還是低估了美國變態般的工業能力。
在美國宣布參加二戰前,年鋼鐵産量大概是3000萬噸左右。到了1944年,産量達到8132萬噸——這一年,蘇、德、英、法、日這五個國家的鋼鐵産量加在一起,是5600萬噸。
1945年美國石油産量突破2.3億噸——當時全球石油總産量爲3.6億噸。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前後一共造了不到7萬架作戰飛機,1944年,美國一年就造了近10萬架。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一共造了29艘航母(含4艘已下水未完工),美國造了147艘航母(其中113艘是輕型航母)。
圖爲美軍銷毀的全新戰機。美軍在二戰期間,有數萬架飛機生産出來還沒來得及服役,戰爭就結束了。美國不願意自己的技術被泄露,最終集中銷毀。
4、再來說個“如果”
曆史沒有如果,不過回過頭來討論下是可以的。
如果美國袖手旁觀——我已經表達過“不可能”的觀點了——中國會不會亡國?
我覺得還是不會。
從1931年到1941年——我們就把時間線截止到中國正式向軸心國宣戰之前好了——全世界是誰在抵抗殘暴的日本?
只有我們中國,沒有別人。
沒錯,我們確實被打得很慘,非常慘。我曾說過,中日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場“降維打擊”,當時的日本確實比我們先進和強大太多。
我在看《決戰中途島》的戰爭場面時,看到日本海軍密密麻麻的艦只,靈活盤旋甚至能嘲笑美國戰鬥機落後的“零式戰機”,那種超越當時海戰理念的“航母決勝”思想,深深爲當時的中國軍民感到不易——我們是在和怎樣一個敵人戰鬥啊?(當然,橫向比較來看,當時的日本陸軍實力遠遜日本海軍)
但是,在孤軍奮戰的10年時間裏,我們雖然傷亡慘重,丟失了大片國土,卻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退縮過和動搖過,並且在一些局部戰役乃至一些會戰中也打出過相當漂亮的成績。
蔣介石雖然有各種缺點和問題,但他在抗戰期間有一點做到了:堅決不投降。他不投降,就代表了中國政府絕不投降,就代表正面戰場上的數百萬中國軍隊死戰到底,絕不投降。
更何況,還有中國共産黨人。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産黨抗日軍隊,自始至終是堅決主張抗日的,所以堪稱是“中流砥柱”。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蔣百裏曾指出:“不怕日本鯨吞,就怕他們蠶食”。“蠶食”就意味著他們步步爲營,穩紮穩打,而中國要勝利的一大重要因素,是要讓日本人在中國永遠沒有穩固的大後方,永遠只可能有戰術勝利不可能有戰略勝利——這一點,是共産黨的軍隊切切實實做到了。
我前面提到過,在中國孤軍奮戰的時候,我們後來的盟友其實都在試圖把禍水引向對方:美英在日本人真捅刀子之前,一直在向日本提供戰略資源,英國還曾屈服于日本,關閉過我們的後方生命線滇緬公路。蘇聯也爲了自保和日本簽訂過《日蘇友好條約》,甚至還承認過“滿洲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撐了十年,獨力抵抗了日本100萬以上的軍隊,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初期,面對的都是日本戰鬥力最強的甲種師團。
但我們還是撐下來了。
當然,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是不存在完全孤立的兩國戰爭的,背後都有各種博弈和交換。英國和蘇聯沒有美國的強力輸血,面對德國納粹的進攻肯定會損失更加慘重,但同樣,沒有中國拖住日本的軍隊,英美在太平洋戰區的戰鬥肯定也會加倍艱苦。所以,我覺得,放任日本包圍中國的情況不會發生。
但既然是“如果”嘛,所以最後也是要說個“即便如此”:
中國是個大陸國家,有超過絕大多數國家的戰略縱深(蔣介石當時還准備重慶失守後遷都西康),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和最能吃苦耐勞的人民,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和文明傳承,關鍵還有決戰到底的必勝信念。我很難想象這樣的一個國家,這樣的一個民族,會在日本的侵略下亡國。
當然,我們也必須要承認,在盟國後期的援助下,包括美蘇參戰的情況下,我們獲得勝利的時間無疑是提前了。
但我一直相信,勝利最終還是會屬于我們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