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長城,是中國的象征,是中國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但爲了建設這條長城,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無數百姓在徭役和戍邊中死去。因此,主持修建萬裏長城的秦始皇,受到了後世的極大質疑,而長城更是成爲秦始皇暴政的見證。
不僅如此,後世甚至還對長城的作用頗有質疑,畢竟長城平均高度並不高,搭個梯子就可以翻越。同時,長城的厚度也不夠,遊牧民族可以輕易摧毀一段邊牆,魚貫而入。因此康熙皇帝認爲,長城並無作用,遠不如清朝制服蒙古,以人爲長城。
那麽長城到底是怎麽來的呢?實際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邊境迫近匈奴的趙、燕、秦三國便修建了長城,用以抵禦越來越強大的東胡、匈奴、義渠等胡人。
在長城的幫助下,雖然華夏內部戰爭頻繁,東胡和匈奴卻始終無法南下。不僅如此,秦、趙、燕三國還時常以長城爲依托,反擊遊牧民族。例如燕國大將秦開大破東胡,拓地千余裏;趙國胡服騎射,征服林胡都遊牧民族,將領土擴張到漠南;而秦國也消滅了義渠國,開拓國土2000裏。即使在戰國末期,趙國實力大衰,卻仍能吊打匈奴,殺死十多萬人。
經曆了趙國的打擊,匈奴實力大衰,遭到了大月氏和東胡的夾擊。還沒等匈奴舔舐好自己的傷口,秦朝的虎狼之師懲統一天下之威,又打上了門。
原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從方士那裏得到了“亡秦者胡也”的谶言。于是,他命名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當時,好戰的秦軍已數年沒有打仗,而可憐的匈奴人便成爲秦人怒火的犧牲品。往日凶悍的匈奴鐵騎一潰千裏,肥沃、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河南地)盡入秦朝之手,匈奴和秦從此以陰山爲界。
就在匈奴人驚魂未定之時,秦始皇還給匈奴人來了個釜底抽薪,他發動數十萬民夫,將秦、趙、燕的長城連在一起,蜿蜒萬裏,將匈奴等胡人徹底隔離于中原之外。
對于秦始皇修長城的決定,後世一直毀譽參半,而在極端者看來,長城根本沒有起到作用。甚至有人發出疑問,長城平均高度僅7.8米,那麽矮,到底防住了啥?對于這種說法,鍵盤俠們竟紛紛點贊,簡直無知至極。
此外,長城的反對者還不乏像唐太宗、康熙這樣的雄主。其中在康熙看來,長城只是個擺設:從前清皇朝大興土木修建長城,我朝施恩喀爾喀,較長城更爲堅固。康熙還說:蒙古所部,向來三皇不治,五帝不服,如今中外已經無別。
然而事實上,長城的修建絕不是勞民傷財那麽簡單。長城雖然不高,卻像一根細細的長繩,將胡人緩慢地、活活地勒死。從秦長城的地理狀況來看,正好處于400毫米等降雨線。長城以南,是適合種植的農業區;而在長城以北,卻是苦寒、荒蕪的遊牧之地。
從生産方式來說,農業無疑要遠遠優于遊牧經濟,采集狩獵根本養活不出和農耕文明一個數量級的人口。根據學者考察,農民養活一家4口人,2畝土地就夠了。而在遊牧區,卻至少需要2頃。
此外,農業區和牧區的抗災能力也不是一個級別的。在農業區,主食糧食很容易儲存,只要做好倉儲,即使遇到惡劣的天氣也能湊合著活;而在牧區,只要遇到大規模雪災,就意味著一場滅頂之災。遊牧民靠牛羊的肉和奶存活,遇到雪災後,牛羊便會成片的死亡。相比于糧食,肉更容易腐爛。牛羊死亡,也會使奶的來源被切斷。到時候,遊牧民如不南下貿易或搶掠,就一定會餓死。
在長城連接爲一體之前,胡人們能借助列國長城之間的空隙,以搶掠補充自己的不足。但當長城連爲一體,胡人們就徒呼奈何。秦始皇建立長城時,匈奴統一漠北之前,當地分布有東胡、匈奴、丁零、大月氏等大族,還遊牧有數不清的小型種族。
因此胡人對南方的入侵,主要以小股進攻爲主。但當長城修建完成,即使平均7.8米的牆,也能成爲他們的天限。長城上的秦軍或許只有幾個人,幾支弩,就能讓小股胡人知難而退。如果來了相對大股的胡人,士兵們便可點燃烽火,援兵順著長城頃刻之間就可趕到。到時候,胡人即使憑借人數優勢突破了長城,仍將面臨腹背受敵的風險。
可以說,長城既是防禦據點,也是雷達,更是抵禦胡人的高速公路。因此,只要長城存在、漠北還繼續處于分裂狀態,胡人或許連一根毛都搶不到。如果搶不到東西,以遊牧經濟這樣脆弱的抗災能力,只會讓胡人在雨雪之中緩慢的餓死。
因此長城雖然不高,卻是胡人致命的克星。若胡人不聯合起來,就只能等死。可以說震撼世界的匈奴帝國,完全是長城逼出來的。此外,在西方學者眼裏,長城簡直是害人精。例如內亞學權威巴菲爾德教授就曾說:“秦始皇修築長城,使遊牧帝國不得不將關注點放在曾經不屑一顧的歐洲諸國身上,從而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侵略之潮。”
曆代遊牧帝國只要發現自己突破不了長城,就必然會向西侵襲,引發歐洲人口中的“黃禍”、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馬紮爾人都曾先後向西侵襲,給歐洲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因此美國學者Robert B.Ekvall戲谑道:“對于西方文明,秦始皇確實是個禍水西引的討厭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