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魯國一直幹不過齊國,山東的簡稱,爲何稱魯不稱齊?山東自古爲齊魯大地,爲何簡稱魯,不稱齊?
中學時代的地理課上,有個作業就是要背誦各省簡稱,有些省份的簡稱好記,因爲它與該省的全名關系密切,多是取其一字,比如北京的“京”、天津的“津”、黑龍江的“黑”,但是,有些省份的簡稱表面上看,卻與省名“不搭邊”,比如福建省的“閩”、湖北省的“鄂”、安徽省的“皖”,還有山東省的“魯”,等等。其實,這些看似與省名毫不相幹的簡稱,也是有著非常深的曆史淵源的。
省之所以有簡稱,是源于電報的使用。清朝光緒五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與大沽海口炮台之間架設電線,試通電報。光緒二十四年,爲提高政務效率,清政府正式使用電報傳達政令。電報必須簡要,需要各省使用簡稱,省級名稱的簡稱由此而始。
山東自古爲齊魯大地,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內,齊地的實力都優于魯地,選擇簡稱時,爲何選“魯”而非“齊”呢?
山東省之所以被稱作齊魯,是源自先秦時期齊國和魯國。夏朝禹分九州時,山東屬于青州。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于蕃,相土東都在泰山下。山東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商初有八次遷都,其中前兩次在山東境內。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對其進行統治。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纣,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齊,文王之子曹叔振铎于曹,武王之弟周公則封于魯。
西周時最初“瓜分山東”的齊魯曹三家,只有齊國不是周王宗室,所以分封之地遠離周王朝之都,位居泰山的北邊,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在其後的曆史發展中,齊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爲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爲海王之國。
魯國首任國君爲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定都曲阜。魯國起初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裏”,後來陸續吞並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占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爲“方百裏者五”的大國。魯國力最強時,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但是,卻一直沒能超越齊國。
在其後的朝代更替中,山東之地經曆變遷。秦統一中國後置臨淄郡,齊郡,東郡,薛郡,琅邪郡,膠東郡,濟北郡。兩漢魏晉時期,山東北部屬青州刺史,南部屬徐州,兖州刺史。
隋統一後北部屬青州刺史,南部屬徐州,兖州刺史。唐朝改州爲道,山東屬河南道,河北道。北宋改道爲路,山東屬于京東路和河北路,京東西路。金朝置山東東路及山東西路,元朝開始設立東平行省與濟南行省,後並入中書省。明始置山東行省,轄濟南府,青州府,兖州府,東昌府,登州府,萊州府,遼東都司。清朝將遼東半島劃入盛京,由盛京將軍統轄。
清末民初之際,爲了適應電報通訊的需要,各省推出能代表本省特征的簡稱,山東省的簡稱爲“魯”。當時的山東之所以棄“齊”選“魯”,“魯”字勝出,這應該與一位曆史人物有關,那就是出生于魯國的孔子。在那個尊儒重教的時代,魯地以其以孔子爲代表的文化力量,擊敗曾經經濟強盛的齊地勝出,也是曆史的必然選擇。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