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我們快速采取行動,保護最脆弱環節,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我們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可能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根據FAO的預計,糟糕情況預計將在4月和5月出現。
目前FAO已經發現糧食在多方面遭遇多重挑戰,例如糧食運輸和家畜養殖等。但截至當前,食品供應依然充足,糧食産業所受沖擊頗小。不過,高附加值農産品漲價的概率更大,例如肉類等易腐爛食品;主要糧食現在供應充足。
多國禁出口糧食,擾亂全球供應或推高價格!
新冠肺炎疫情下,部分國家和地區先後出現搶購潮,市民囤積口罩等防疫物資以及糧食。由此已有相當數量的國家開始禁止糧食出口,確保國內糧食供應充足。
主要小麥面粉輸出國哈薩克斯坦已經禁止出口小麥面粉、紅蘿蔔和糖和馬鈴薯。越南暫停簽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約。塞爾維亞禁止出口葵花籽油等商品。俄羅斯也表示將每周評估情況,再決定是否實施出口禁令。
愈來愈多政府實施極端防疫措施,例如宣布宵禁和限制群衆聚集,甚至只准市民外出購買生活用品。措施將波及糧食政策,或出現戰時配給、價格控制和國內囤積糧食等情況。
部分國家已經開始增加戰略儲備。最大的大米生産國和消費國中國即使已經擁有龐大的大米和小麥儲備,足夠一年用量,仍然承諾購買國內的谷物收成。主要小麥進口國阿爾及利亞和土耳其發出新標書,摩洛哥暫停征收小麥進口關稅直至6月中。
同樣是稻米出口主要國的泰國,其大米的出口價格在3月下旬達到了每噸約550美元,創下自2013年8月以來的新高。越南産大米也超過每噸400美元,創2018年12月以來新高。泰國的出口業組織預測稱,2020年該國産大米的出口量將下滑至750萬噸。
糧食生産是一個嚴重依賴供應鏈的生産活動,供應鏈是一個複雜的互動網絡,涉及農場主/農民、農場工人等勞動者(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農場工作由國際移民承擔),需要化肥、種子和農藥等物資,離不開加工廠、運輸公司、批發零售商等合作夥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導致的封鎖政策使得上述網絡承壓,有休克的風險。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FAO總幹事屈冬玉表示,世界各國應該立即采取行動,最大限度減少冠病疫情對糧食供應鏈的沖擊。此前新加坡也陸續出現了多次搶購潮,那麽對于糧農産品嚴重依賴進口的新加坡而言,如何應對這一波潛在的糧食危機?
確實自疫情暴發以來同時受到鄰國邊境管制的影響,新加坡市面上的雞蛋和蔬果的一些品種確實出現過臨時短缺的情況,但糧食供應整體趨勢是平穩的,因爲新加坡一直致力于保障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根據新加坡食品局(SFA)的資料,目前新加坡有12個主要食品供應源,除了馬來西亞之外,還包括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中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美國、巴西、法國。
美國:牛肉;雞肉;鴨;雞蛋;魚;水果;豬肉;米;蔬菜。
法國:雞肉;鴨;魚;水果;豬肉;蔬菜;牛奶。
荷蘭:雞肉;豬肉;蔬菜;水果。
中國:食用油;魚;水果;豬肉;米;糖;蔬菜。
泰國:魚;水果;米;糖;蔬菜。
越南:魚;水果;米;糖;蔬菜。
巴西:牛肉;雞肉;水果;豬肉;糖。
印度:魚;水果;米;糖;蔬菜。
馬來西亞:雞肉;食用油;鴨;雞蛋;魚;水果;蔬菜;糖。
印度尼西亞:魚;水果;豬肉;蔬菜;牛奶。
澳大利亞:牛肉;魚;水果;羊肉;豬肉;米;糖;蔬菜;牛奶。
新西蘭:牛肉;雞蛋;魚;水果;羊肉;蔬菜。
爲應付新加坡的食品供應需求,新加坡食品局采取的主要策略是確保新加坡的食品供應來源多元化,減低對任何單一國家的依賴,使新加坡能夠在必要時迅速轉向其他食品來源地訂貨。
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同其他政府機構和業界夥伴密切合作,多管齊下致力加強食品安全和供應。這包括:
1:同個別行業的商家集體進行商談、同行業協會、超市和進口商進行對話;
2:探討新加坡食品供應面臨的挑戰;
3:尋找新的食品供應源;
4:研究消費趨勢;
5:制定計劃應對供應中斷的情況。
此外,新加坡政府也設立糧食基金,主要協助本地企業研究可以在海外哪些地點設立食品生産區或外包糧食生産,使糧食貨源更多元化,同時加強新加坡糧食供應的韌性。
作爲農産量有限的小國,新加坡高度依賴進口糧食供應,特別是本區域國家的進口糧食。爲確保國民能有多元的選擇,新加坡食品局不斷努力尋找新的和潛在的食品供應來源。這包括到海外進行食品采購並同他國建立新的業務關系。
除了進口,本地農場也提供一定産量的雞蛋、肉類、蔬果和蔬菜,而這些都是在高科技和産量密集的農場種植的,新加坡政府也不斷進行研發,提高本地農場的生産力。
新加坡食品局也鼓勵消費者選擇和支持本地農産品。在這同時也積極進行公共宣導,讓普通民衆加強對于普通食品搭配的了解,例如在雞蛋供應緊缺的時候,可以選擇以液態蛋、蛋粉和冷凍肉取代鮮蛋和冷凍肉。
彈丸小島的新加坡,從獨立那一天起就一直面對諸多攸關生存的問題,來自鄰國馬來西亞的水供,就成了受制于人的把柄。受環境所逼,新加坡研制出廢水再循環的技術,開發出新生水,加上建設海水淡化廠等,逐漸做到可以有一定的水供自足能力。有關的技術也找到了出口的市場。這是一個化腐朽爲神奇,化威脅爲機會的過程。
這對糧食生産顯然有很大的啓示!新加坡食品局已設定願景,要在2030年時,實現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可以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的目標。
在潛在的糧食危機陰影下,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也再次于公共場合發聲強調新加坡加大力度發展本地農業的重要性,並再次強調政府較早前定下“30-30願景”,即到了2030年,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將能滿足新加坡人三成的營養需求:
當前全球供應鏈出現中斷,影響一系列的生産,新加坡更迫切需要加強本地生産能力和技術。雖然新加坡的地不多,不過如果我們可以很好地運用的話,利用科技創新的方式來供應我們的糧食,這是我們能夠充分地達到這個目標。
王瑞傑口中的營養需求主要是指蛋白質(25%)、主食(25%)和蔬果(50%)三大種類。而三成的營養需求,有20%來自蔬菜水果,另10%來自魚肉和雞蛋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質。目前,新加坡本地農産品生産量占比尚不足國民營養需求的10%。新加坡所需的食品現在有90%仰賴進口,因此,要在今後10年左右實現上述願景,確實是個宏圖大計。這意味著,目前的本地食品産量必須成倍增加。
早前,已于2019年正式成立的新加坡食品局就已設定願景,要在2030年時,實現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可以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的目標。
圖片來源:EasyUni
在農業用地根本無法增加的情況下,要實現目標的唯一途徑是加速推動新加坡農産品行業的高科技轉型,借助創新和可持續的農耕和漁業養殖等技術。從這個角度看,增加國産食品供應有如借用新的技術生産新生水,把過去難以想像的事變成可能。這也凸顯新加坡在農業科技研發加大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歧視新加坡政府在這方面早已擬定了全盤計劃:
1:由李顯龍總理親自領導的研究、創新與創業理事會(RIEC),將撥款1億4400萬元支持農産品科技相關的研發工作;
2:新加坡貿工部將在雙溪加株(Sungei Kadut)開辟一個18公頃的新農業食品創新園,並設立跨機構委員會,推動農業科技這個新興領域。
而設立這個創新園的願景,是要讓新加坡成爲領先的城市農業科技和水産養殖科技樞紐,建立可出口到區域的食品生産模式。新農業食品創新園的第一階段設施,從2021年第二季起將可供使用,未來也可能擴大規模。
和通過新生水、海水淡化等增加新加坡水源一樣,現在新加坡政府在食品供應方面也擬定了“三大食品籃子”策略,一是進口食品來源多元化,二是通過本地生産,三則是通過在外地生産然後輸送回國。
作爲城市國家,新加坡要做到百分之百自給自足是不可能的,但三大籃子的策略,肯定可以大大提高在糧食供應方面的自足程度。
關注小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