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本
任何生意都是一樣的,是買賣,買的時候盡量壓低成本,賣的時候想方設法提高價格,價差越大利潤就越大。
以前一窩蜂的擠進電商,是因爲電商成本更低,利潤更多。大家經常會說的一個觀點就是,實體門店有房租,電商沒房租。
那房租是什麽?房租就是流量成本!
實體店講究市口,市口越好房租越貴,市口是啥,就是人流量!
你在步行街開個店,一年房租五萬,一年門口路過五萬人,有5000人進店,500人成交。
算下來就是一個展現量1塊錢,一個進店流量10塊錢,一個獲客成本100塊。
電商看起來沒房租,但是不代表沒有流量成本
早年電商初起,做的人少,有大量的免費流量。所以早年做淘寶的很容易賺錢。
十多年下來,做的人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免費流量分的越來越少,付費廣告越投越多。
導致現在電商的流量成本獲客成本已經非常高了,甚至遠超出實體店的房租成本。
平台電商還好些,好歹付費一部分還能換點平台的免費流量進來攤薄下成本。
獨立電商99%都死在流量成本居高不下上。
而且,是越來越貴。
實體門店租房雖然說有的會漲房租,但是也不會月月漲吧,起碼也得一年一漲。要是談的好三年五年不漲甚至微漲都是可以的。
那就說明在三五年內,如果商圈不發生大的變動,客流不大量萎縮,其實實體的流量成本是相對固定的。
但是電商就不一樣了,月月都可能漲,而且漲幅遠超實體店漲幅。
遇上重大節慶日,比如雙11,漲個三五倍分分鍾的事。
除此之外,電商的人員成本,退換貨成本,庫存成本等等其他成本這幾年也是在飛速上漲的。
不信?網上搜搜,身邊問問,一年上千萬幾千萬銷售額,不賺錢甚至虧本的絕對不是少數!
一邊是相對緩慢的漲,一邊飛快的漲。
終于,線上這幫算下賬,
發現實體的成本其實並不比線上高,
哪爲何不去試試線下呢?
2、客戶是誰的?
你看個淘寶店,哇塞,幾百萬粉絲,月銷幾萬單。感覺這家店很6,這麽多客戶。
接觸過很多網店的老板,貌似都很重視粉絲數,感覺自己有幾百萬粉絲就有幾百萬客戶,後面錢肯定越來越好賺了。
實際呢?平台的客戶永遠是平台的。
不信?平台不給你流量,你能靠那些粉絲把生意撐起來麽?
嚴格來說,在淘寶及其他平台上,所有人都是性價比的粉絲。
不信?一樣的産品你比別人貴個20%,你看看還有幾個粉絲來下單。
三五次你比別人貴,你的那些粉絲就能把你罵成狗!
流失,拉黑,甚至差評惡語相向。
甚至你都不用賣的貴什麽的。
拿服裝來說,哪怕前面買了五次都很滿意,你這一季産品沒做好,老客來了沒自己喜歡的衣服。
下一季,就能徹底把你忘了。
想都想不起來,甚至根據平台的個性化算法,看都看不到你的産品展示了。
電商,想做大想持續做大,就要持續不斷的給客戶帶來有性價比的産品。
一刻不得間斷!
即使你能做到這些,你的那些“忠實的老客戶們”又有幾個是直接奔著你去二話不說直接下單的?
還是即使看著覺得滿意,還要再三比價,確定無疑後再付錢呢?
而實體門店,即使你幾次都沒消費,下次路過門口好歹你還會伸個頭看看不是?
3、大盤還是在線下
做電商久了你會産生一點錯覺,總覺得現在全中國絕大多數人都在網購,電商性價比高,選擇也方便,傻子才會買實體店吧。
一波波的線上品牌起來,一茬茬的網紅上熱搜,你甚至都覺得電商都要壟斷市場了。
然而數據總是啪啪的打臉。
小米很屌,還是被華爲VO按在地上摩擦。
張大奕很紅,雪莉也火,但是一年銷售也就幾個億十幾億,比不上實體大佬的零頭。
森馬美邦你覺得誰還會買的牌子,一年四五十億的盤子還是穩穩的在哪。
利郎九牧王報喜鳥,貌似很久沒看到店是不是已經涼了?不好意思,一年也有十幾個億。
至于ZARA,優衣庫這種巨無霸那就根本沒得比了。
電商幾億銷售額,在平台就能排上號了,每年去開會都能坐在第一排拿獎接受大家一聲“大佬”的崇拜。
線下,沒有幾十個億你敢稱“大佬”?百億的會笑你沒見過世面的。
這麽一對比,其實“幹掉實體”本來就是扯淡。
十幾年電商做下來,一年年的高速增長到現在占社會零售總交易的占比也才剛剛超過20%
8成的大頭還是在線下 在實體店裏
所以線上的站住了腳,幹嘛不去線下搶一波地盤呢?
你認爲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