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散落在茫茫大海中的國家,會是怎樣的?
貧窮?無助?人情淡漠?我想最恰當的答案,藏在印度尼西亞的身上。
△印度尼西亞 / unsplash
最近,境外疫情的蔓延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截至3月28日,印尼已累計確診1155例。
《雅加達郵報》報道稱,印尼擬將本國的新冠病毒患者隔離在一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加朗島(Pulau Galang),並在該島上興建醫院,由衛生部負責管理。
△印尼擬在加朗島的前難民營上建一座新醫院 / 雅加達郵報
這個無人島的交通方便,離有人口居住的巴淡島,乘船不過一小時。這波操作,確實很“印度尼西亞”了。
要知道,在印尼這個島嶼國家上,有1.7萬多個島嶼,其中有大量的無人島。近2.7億的人口,就散居在6000多個島嶼上。
△印尼人口雖然大都集中在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但仍然有大量人散居在6000多個島嶼上 / unsplash
然而,偏偏大海的分割,並沒有擊沉印尼人的心志。
去年初,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通過利用購買力平價彙率和名義國內生産總值進行預測,顯示2030年,印度尼西亞將跻身世界前五大經濟體。
這不禁讓人産生好奇:又散又拼的印度尼西亞,到底是個怎麽樣的國家?
散裝的“萬島之國”,靠輪渡相連
印度尼西亞,古稱爪哇國。曹雪芹曾在《紅樓夢》一書中描述此地:
“島雲蒸大海,岚氣接叢林 。”
△印度尼西亞,雲霧與大山連成一體 / pixabay
無數明清的文人學士曾用爪哇國來形容“遠”,但隨著現代航海技術的發展,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地理特點恐怕只剩下:散。
說印尼是個島嶼拼湊起來的“散裝”國家,一點都不爲過。到底有多散?
印尼還有個別稱,叫“萬島之國”。
盤踞在赤道之上的印度尼西亞,東西跨度5300公裏(只比我國5200公裏的東西跨度略多)的範圍內,足足遍布了17508個島嶼。
這是什麽概念?哪怕一天去一個島,也要48年才能走遍。
△印度尼西亞島嶼分布位置(橙色)/Aspenia
被海水分割得如此徹底的群島國家,哪怕放眼世界來說都是罕見的:
如日本,同樣是群島國家,但其四大島嶼分布集中,最窄處的海峽距離連1千米也不到,通過架設橋梁和隧道就可以輕易實現國內交流。
又如菲律賓,雖然也散落著7000多個島嶼,但島嶼之間的距離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緊密,從視覺上還是可以看出是一個整體。
但印度尼西亞就完全不同:島嶼多,而且距離遠。兩個相近的大島,海上距離還達到了1000千米以上,簡直不敢相信是同一個國家。
△印度尼西亞,不能相連的國土 / unsplash
但,這並沒有給印尼人帶來過多的散漫。
印度尼西亞有五大島,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加裏曼丹島)、新幾內亞島和蘇拉威西島,不過53%的人口,都擠在僅占國土面積7%的爪哇島上。
尤其是位于爪哇島的印尼首都雅加達,人口過千萬,永遠在堵車。
△晚高峰的雅加達。雅加達是全球堵車最嚴重的城市之一,2017年的平均等待時長是63小時 / 圖蟲
雖然不及新加坡富裕,但作爲東南亞最大經濟體(GDP總量第一),印尼也沒有我們想象中“寒酸”。
2020年,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宣布將最低工資上調8.5%,漲至428萬印尼盾(折合人民幣2175.4元),對比一下北京的最低工資2120元和上海的2480元,差距也正在縮小。
當然,除了喜歡到首都拼搏的印尼人,還有其余的過億人口散居在6000多個島嶼上。
△不是所有印尼人,都喜歡雅加達 / unsplash
怎麽把這些文化、宗教、習俗、人口結構都各不相同的“散裝”島嶼連在一起,就成了印尼最大的難題。
航空不夠,那就水運來湊。
印尼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水運,如果說長途汽車、鐵路是我們通往各城市的命脈,那麽水運和航空就是印尼的命脈。
經曆了荷蘭日本殖民後,爲了重新掌握國內的海洋控制權,印尼成立了“印尼國家航運公司”(簡稱“ PELNI”)。
印度尼西亞全國的鐵路不過5042千米,但水運航道就有21579千米。
△2006年,PELNI的整體水運航線 / wiki
密密麻麻的水運航線,就承載著各個島嶼之間的互通交流。乘船的價格基本和我們的長途汽車別無二致,例如印尼人常坐的Binaiya。
其穿梭于五個常見島嶼:巴厘島,松巴哇島,弗洛雷斯島,蘇拉威西島和婆羅洲。從巴厘島到弗洛雷斯島,需航行30個小時,船票15美元,包六餐。
△Binaiya船上的標准間臥鋪,在印尼搭船是一種獨特的體驗 / Atlas Obscura
就這樣,這些戰戰兢兢的船只,把這些分散在不同島嶼之間的印尼人連結了起來。
求同存異,印尼人的信仰?
印度尼西亞地理上的“散”,又造成其另一個特點:多。印度尼西亞什麽都多,火山多,地震多,天然資源多,森林多,動物多,人口多,食物多,宗教文化語言習俗更多。
△印度尼西亞,什麽都很多 / unsplash
印尼的景觀多,從火山之巅、原始森林,一直延伸到遼闊的海底。
印尼的火山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有400座,其中120多座是活火山。隨時噴薄而出的火山熔岩,像極一頭發怒的獅子。
而肥沃的火山灰,又滋養了這片土地史詩級的雨林奇觀。
△印尼的森林覆蓋率超過60% / unsplash
印尼的動物多,無人居住的小島,豐富的自然景觀,令3000多種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在這裏構建起它們的“伊甸園”。
走進這裏,像走進一道時空穿梭的巨門:從恐龍的“表親”、600多萬年前的的科莫多巨蜥;到全球僅剩63頭的爪哇犀牛,再到瀕危的蘇門答臘虎,還有數之不盡的靈長類動物……
△科莫多龍,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蜥蜴 / 圖蟲
△巴厘島上的猴子 / unsplash
印尼的美食多,雖然島嶼被大海沖擊得“七零八落”,但在味蕾上,老天總算是沒有辜負印尼人。
印尼菜光有名有姓的傳統菜肴就有5350道,各個島嶼上飲食文化受到的影響也各不相同:蘇門答臘菜受中東和印度影響,常放咖喱;爪哇菜則屬土菜,受中國影響。
△印尼傳統美食,沙爹串 / unsplash
地處熱帶的印度尼西亞,口味辛辣,盛産各種香料。
自香料誕生之日起,這片土地就與香料形影不離。一道伴入香料、回味無窮的印尼炒飯,帶出了多少印尼人的酸甜苦辣。
△印尼的香料無窮無盡 / unsplash
印尼的人口、宗教、民族和語言多,在這些島嶼上,生活著印尼2.67億人口,300多個民族,700多種語言和6大宗教。
雖然印度尼西亞唯一的官方語言是印尼語,但不少人認爲印尼語過于“kaku”(即死板和僵硬),難以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于是日常還是慣用地區方言交流。
所以,當東爪哇的人在說話,西爪哇的人可能是聽不懂的。
△印尼的民族分布圖,慣用自己的地區方言,交流的隔礙較大。/ wiki
在印尼,你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信教。
印尼的宗教受曆史影響巨大,先是印度人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帶來印度教和佛教。
△位于爪哇島的婆羅浮屠佛教廟宇,建于公元750-850年信仰大乘佛教的夏連特王朝,雕刻了5.5萬立方米的石頭,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塔,被稱爲東方“四大奇迹之一” / 圖蟲
13世紀後,伊斯蘭教傳入印尼,後來慢慢發展成國教……雖然超過86%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但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儒教在法律上都被認可。
而文化上,在交通不發達的時候,甚少聯系的島嶼之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各自發展,生活習俗、建築、語言、文學、音樂和舞蹈上自然各不相同。
直到荷蘭殖民者來了,統一了法律和制度,才稍微好一點。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印尼各島嶼的文化互不相同 / unsplash
面對這些令人頭大、林林總總細碎而多的不同,印尼又有一句國家格言,被刻在了國徽之上——
“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
如果說,航空和水運在硬件上連結了印尼,那麽這句話就從精神上連結了印尼人。但格言永遠是格言,是要被高高釘在牆上的,現實的印尼又是否真的能做到?
這就要打個問號了。
印尼人,真的活得過于“兩極”了
伊麗莎白·皮薩尼(Elizabeth Pisani)在她撰寫的《印尼Etc.:衆神遺落的珍珠》一書中提出觀點:“印尼是想象的共同體。”
這可能是對印尼一直存在的“擰巴感”最好的表達了。
△印尼,擰巴的國家 / unsplash
無論如何,印尼人活得實在太過“兩極”了:
占印尼人口43%的爪哇族,聚居在爪哇島,再加上爪哇一直是印尼的政治中心,導致重要的資源、權力都在向爪哇島傾斜,而其他島嶼的民衆對這個“核心”的聯系依舊很弱。
印尼當地一直有個說法:
“爪哇島,和爪哇島之外。”
△爪哇島的輻射範圍 / 微博
雅加達的現代和開放是真的:位居東南亞第一大城市,高樓林立,金光閃閃的金融中心和我們的相差無幾,盡管穆斯林人口占多數,但紙醉金迷的酒吧仍然會營業到淩晨2點鍾……
但其他島嶼的落寞和無奈也是真的:尚未開發的土地,大片的原始森林,泥濘不堪的小路,破舊的村莊,與首都脫節的發展,甚至處于“失語”的狀態……
不在爪哇島生活的居民,常常自嘲自己是“被遺忘的國民”。
△紙醉金迷的雅加達和其他島嶼形成鮮明對比 / 圖蟲
△生活在其他地區的國民就沒那麽“幸運”了 / unsplash
因爲這樣的狀態,印尼人對“國家觀念”也不怎麽上心:
沒有任何印尼人獲諾貝爾獎;跻身國際組織高層的印尼人也屈指可數;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擁有過億人口的印尼只派出了22位運動員……
印尼也不是沒有嘗試過作出努力,包括:“移民計劃”,利用宗教建立強大的凝聚力,還加大了對其他島嶼公共設施的投入。
但效果,似乎還是微乎其微。
△印尼政府的“算盤”並沒有打響 / unsplash
不過這樣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過于集中的印尼方便管理,散居其他島嶼的印尼人又能“偷得浮生半日閑”。
這樣之下,印尼人的性格也被塑造得很兩極:一邊是宗教問題帶來的燥郁,一邊是“笑納苦難”的佛系。
他們活得很“慢”,做事很慢,開會很慢,渡輪很慢,連“遷個都”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拖拖拉拉了好幾年。
他們可以忍受摩托車在突突突地排放廢氣,要等的那班船延誤了一個星期,連綿的大雨絲毫沒有停息的苗頭,印尼人似乎已經接受這種“亂糟糟”。
△印度尼西亞,萬隆 / unsplash
而且,印尼人活得一點也不物質。他們沒有儲蓄的習慣,國內的消費額占國內生産總值達50%以上。“活在當下”更像是他們的信條。
盡管工資不高,但印尼的假期很多。除了每年約20天的法定假期外,印尼的勞動法還規定,連續工作一年後,可享受最多12天的年假。
有了假期,印尼人還不喜歡出國,因爲印尼本身已經足夠大了。梁文道曾這樣寫過印尼人不愛出國的理由:
“何必要出國?他們只要搭船去另一座島,即可擺脫地域和宗親的束縛,還能學習新舞技,嘗試新食物,而不須接觸沒學過的外語、不熟悉的貨幣、缺乏人情味的警察。”
△特有的印尼笑臉,很有感染力 / unsplash
是啊,擁有火山和森林的印尼,本身就夠“探索”的了。國外網站Atlas Obscura曾記錄過一個典型的印尼人日常:
William是佛洛雷斯島上的居民,曾選擇到巴厘島從事旅遊工作,每年通過PELNI回家一到兩次,但最終,社區觀念強烈的William還是選擇和妻子回老家開了一間小賣部。
△印尼人,活得好“兩極” / unsplash
這可能是無數印尼人的縮影,也是印尼追趕世界的方式:在發達的城市拼搏,在無人的島嶼慵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