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寺廟是西藏最主要的人文旅遊景點,在許多寺廟裏,應按順時針方向行走。 相反,在一些苯教寺廟,轉經的方向正好相反,應該逆時針行走。
2 遊客在准備前往寺廟參觀之前,飲食應該有所選擇,最好不要食用大蒜。“即使寺廟失火,也不要讓吃了大蒜的人進入寺廟”,這句話雖然是諺語,但它表達了一種宗教習俗。
3 遊客在進入佛殿前,最好脫帽進入。在佛殿內不可大聲喧嘩和隨意觸摸佛像、亂扔垃圾,在沒被允許的情況下,不能在佛殿內進行錄像、照相等。
4 西藏衆多寺廟內養有狗。因爲朝佛的群衆經常餵食這些狗,所以寺廟內的狗經常會跟著陌生人走,遇到這種情況,即使沒有可餵食的食物,也不要大聲驅趕或者拿東西打這些狗。藏族老百姓有句諺語:不要打寺廟裏的狗,這樣會傷喇嘛的心。
5 很多藏族老者在轉經時,身後會跟著一些挂著紅綢子的羊,這種羊被稱爲“放生羊”,不可對它們進行騷擾。
6 藏族人伸舌頭是一種謙遜和尊重對方的行爲,雙手合十表示對客人的祝福;走進普通藏族人的家,一般不要用腳踩門檻;稱呼人名時,一般在名字後加“拉”,以示對對方敬重。主人如請就坐,可盤腿而坐,切勿伸直雙腿,腳底向人;接受禮物時,要用雙手來接。
7 藏民族是喜歡吃肉的民族,但是,藏族人不吃馬肉、驢肉和狗肉,有些人連魚也不吃。
8在不確定你所學會的某句藏話的意思之前,最好不要輕易使用。
9 獻"哈達":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對方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系在他們的頸上。
9 磕長頭:是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信徒與教徒們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于行進中磕長頭,信徒們遵循這樣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勢,口中念念有詞,多爲誦六字真言,讀作 “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寶言"(似漢地佛教徒常誦的"南無阿彌陀佛"。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在此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不斷。還有一種爲原地磕長頭。
10 敬語和稱謂: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語,這種風氣拉薩人更爲講究。在拉薩甚至整個西藏,每句話都有3種講法,一是普通話,一是敬語,一是最敬語。無論名詞、動詞、形容詞都是這樣。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語,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也用敬語,對地位懸殊的人用最敬語。不會敬語的人被認爲缺少教養,而敬語用錯了,便會鬧出笑話。藏族人非常重視稱謂,稱謂不准確,往往被認爲不懂禮貌。在對方名字後面加一個"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稱格桑爲"格桑拉",紮西爲"紮西拉";教師稱爲" 格拉",廚師稱爲"瑪青拉"等等。
11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後再喝幹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11 饋贈:藏族十分重視饋贈,凡有喜慶必送致賀。一般是有送必有還,且還禮的數目往往要加一倍,否則即爲小氣和失禮。 敬老: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許多節日裏,都有向老人祝拜的習慣。藏曆年除夕晚上,全家吃面"古突"辭舊迎新的時候,總是先請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或媳婦要搶先背回第一罐水,調制成酥油茶敬獻老人,以此表示晚輩對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12 見面禮: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置于手上,彎腰45度;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有時合掌與鞠躬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
【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並致謝意!歡迎各位朋友評論點贊,記得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