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份以來,新加坡疫情的日益嚴峻, 確診人數直線飙升。從4月5日開始,新加坡的單日新增就達到了三位數。在13日當天,更是創下近386的最高值,累計3000多的確診人數。在亞太的國家和地區中,每百萬人中511人感染,人均感染率是第一。
新加坡的累計確診人數從500人漲到1000人,用了10天;從1000人漲到1500人,用了7天,而從1500人漲到2000人卻僅僅用了3天。
面對感染群的持續擴散 , 有必要檢討一下,近期新加坡防控疫情方面存在的 “難點”與“對策”,明確下一階段防控的重點和目標。
對基本面的回顧
新加坡的疫情防控是從今年1月2號開始的,3號進入實戰階段,開始對武漢市來新加坡的人員進行體溫等方面的檢測。
防控疫情主要經曆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是初期的重點防控中國與新加坡的往來人員;
二是重點防控其他國家回新加坡的人員;
三是重點防控新加坡國內客工及其接觸人員的感染。
新加坡的防控在第一階段,是非常有成效的,一直到3月上旬,感染的人數還不多,被世界衛生組織多次表揚。近期感染人數暴增,主要來源就是外籍客工及其相關人員。
疫情防控的幾個“基本點”
疫情從開始爆發到現在,對新冠肺炎的認識是沒有大的變動的,如新冠肺炎的致死率不高,只有1%左右,而且死亡者絕大部分屬于年長者及有其他疾病者;飛沫是病毒傳染的主要方式;類似普通流感;治療沒有特效藥主要靠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還有“不要求健康人戴口罩”;恐慌心理比病毒危害更厲害等等。
但是,在實踐中,爲什麽出現了致死率高達10%以上情況,如西方國家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國家,致死率都非常高。因爲“致死率不高”,只是在主觀理論上的推斷,如果客觀上條件配合的好,是有可能實現的。目前中國的死亡率還是符合這個判斷的。
西方國家在醫療資源,醫療手段以及醫療“態度”等方面如果“積極配合”,“致死率 ”也可能會達到的,但是一些國家 ”放棄治療老人“,強調”群體免疫“,缺醫少藥缺少醫療設備,以及單純以西醫治療等等,于是導致“致死率很高”的現象,不能因此就得出”致死率只有1%左右”就是錯誤的結論。在新加坡3000名左右發病的人,只病逝9人,還低于這個死亡率。
二來對于“不要求健康人戴口罩”,在理論上也是對的,實踐中難以執行主要是由于”健康人“的標准難以掌握,因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無症狀也會傳染他人者”,如果我們能夠做到100%地檢測出無症狀者,仍然可以對健康人不必要戴口罩,因爲我們目前做不到這一點,所有要求“有病的人”戴口罩就無法執行了,對“無症狀者不知道自己是病人”的情況下,新加坡及時調整了政策,所以要求大家在公共場合必須戴口罩,這並不等于說以前的不要求健康人戴口罩就是錯誤的。
醫療資源不足
醫療資源不足分爲檢測(防護)能力和治療能力兩個部分。新加坡什麽都缺,如缺水缺糧缺肉缺蛋缺水果蔬菜等等,就是不缺錢,只要是用錢能解決的事,在新加坡就不是個“事”。但是“錢”有余而“力”不足,因爲錢不是“萬能”的,生活中就是有錢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錢買不到”健康“買不到“命”。前幾天有新加坡的官員說:“因爲檢測最終確診率並不高,等同浪費了檢測器“。
其實,這倒不是怕“花錢”,主要還是出于檢測能力方面的考量,對新加坡來說,目前急需要檢測的地方很多,如醫院口岸以及被隔離的人員等等,如果普遍檢測 ,檢測能力肯定不足,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檢測只得確保重點。初期不要求健康的人戴口罩,也有口罩首先要保證醫務服務人員的需求等方面的考量。
由于檢測能力不夠。新加坡在過去的三周,雖然檢測量已經從平均每日2000人增加到2800-2900次。但是仍然是不夠,相比目前德國的日均檢測量已經達到每天20萬人次,還是存在差距的。“如果再擴大檢測量,新加坡的醫療機構是否有能力也是一個問題。當務之急,必須盡快提高檢測能力,采用先進的檢測方法,逐步擴大檢測的範圍和人員。
目前國際上先進的檢測方法很多,有的國家在幾十分鍾內就可以檢測出來結果。現在,新加坡已經充分調動基層醫院的檢測能力,提高檢測的水平,這些都是新加坡正在做的工作。
由于近期對海外留學生等人的回國,已經采取了病毒檢測等措施的除外,現在仍然需要重點檢測以下 “三種人”:
一是疫情期間新加坡與武漢市的往來人員,筆者早在2月中旬呼籲對他們進行普遍檢測,可能當時來不及做,現在仍然需要對他們進行檢測,因爲新冠肺炎的潛伏期說不准,雖然過去了3個多月,難免仍然存在無症狀者;
二是對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以及東盟國家的往來人員,這部分人員的數量遠遠大于中國,由于當時的疫情發生重點在中國,往往忽視對這個部分人員的檢測,而且這部分人員衆多,而且內部交往密切,一些客工宿舍就像一個放大了的”鑽石號遊輪“,只要一個人感染上,就會使客工多人感染。如果他們外出, 相關的許多服務場所的工作日人員也被感染,這可能是不明來源的主要源頭之一。
三是對所有的隔離人員進行普遍檢測。隔離人員一般都是與感染者密切接觸的人員,他們的感染率大大高于其他人,確有必要對他們都進行病毒檢測。
治療能力不足
面對累計超過3000的確診人數,對新加坡的醫療機構是一次“大考”,隨著疫情的發展,擴大檢測後,檢測出來的數字可能遠遠大于現在公布的數字,當然其中許多人可能不需要進行治療,但是其中還會有一部分人需要治療的。據聯合早報上的估計,如果普遍檢測,被病毒感染的人數可能高達5000人,一時間突然增加了幾千人甚至上萬人被感染,新加坡的醫療機構是不堪重負的,新加坡已經出現醫療資源緊缺的現象。針對以上問題,新加坡政府已經有所考量,如新建”方艙醫院“,加強基層醫院的收治能力,輕重症分治等等措施。
相對應的措施
1.繼續發揮基層醫院的力量,擴大基層800多家醫院的收治能力;
2.新建”方艙醫院“,目前已經建成並且開始收治病人;
3. 檢測抗體。對所有被檢測人員,增加抗體檢測內容,如果檢測出抗體,可以動員這些人捐獻血液,用于病人的救治。我看到有報道說,有一位老年患者,急需抗體救命,可能沒有找到,後來去世了。那麽多治愈的病人,是沒有抗體,還是沒有檢測或者無人願意捐獻,可以調查一下,挖掘抗體在治療中的作用;
4.大力推廣采用中醫中藥治療,從中國的經驗來看,中醫中藥的效果非常好,對中西醫結合的醫院,可以逐步增加中醫中藥醫治療的比重。
心理准備不足
在新增數據當中,最讓人害怕的就是來源不明的病例。目前新加坡來源不明的感染病例,大約占到總確診人數的五分之一,這個比例還在迅速擴大。對此,每一個新加坡人,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備。
還是老話題,首先要消除恐慌心理,在有些情況下,恐慌心理比疾病的危害更大,如一些癌症患者,過早去世的原因,主要就是心理負擔太重。
建議對外外國籍的確診數數據分開公布
對待客工感染數量的迅速增加,一些公民的心理上是准備不足的,可以考慮改進確診數字的公布方法,就是國內和外國籍的確診人數分開。在公布確診數量時,對對外籍人員單例公布(其中主要是客工感染 ),就像日本在初期,對鑽石號上的乘客感染人數實行數量單例一樣。新加坡也有必要,把本國人與外籍人的感染數字分開公布,這裏不存在外國人歧視和種族歧視的問題,這樣既可以明確防控重點,也可以減少國人的恐慌心理。
另外,對于死亡人員的統計,也應該分別對待,如病逝的9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是印度尼西亞人,在發病後跑來新加坡就診,後在新加坡病逝,這本來就與與新加坡的關系不大。在其他的病逝者中,是否還有外國人不得而知,從尊重死者的角度來說,也應該公布他們的國籍和簡曆。當然其他一切政策待遇,如免費檢測免費治療等等,和國內公民都一樣的。
分開統計,不但有利于消除人們的恐慌心理,對制定防控措施,也是有指導作用的。當然對國外公布數字,可以采取公布國內總數後,再加上括號說明,其中不包括外國籍病例xx個。
對病逝人員數字的統計公布,可以參照執行。這樣,如果外國人感染的多,新加坡的防控重點就放在外國人的集中居住區。
隨著無症狀案例的增加,可能還要增加項目公布,對無症狀人員的數字,也要另外公布,中國目前已經分開公布了。
不要小看“數字”的作用,疫情期間,只有一個武漢人跑到西藏,就使整個西藏如臨大敵,而多一個人數或者少一個人數,對武漢市來說無所謂,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毫無疑問,新加坡被感染人確診的數字越小,對穩定人心的作用就越大。
物資供應不足
除了醫療資源的供應緊張,日常生活的物資也出現了“搶購”的現象,國家已經發出,不排除部分物資出現調價的可能性。
因爲新加坡是一個外向型經濟爲主的國家,而且是一個城市國家,基本上沒有資源,沒有腹地,許多物資嚴重依賴進口,正常情況下沒有問題,在疫情的非常時期,國外的物資在生産流通方面,都遇到了困難,一些主要物資還開始漲價,新加坡就會受到影響。
日前,新加坡已經出現過超市賣空貨架的狀況,對個別商品還出現了“搶購”現象,政府不得不對個別商品出台限購令。
新加坡主要的對策就是對外廣開貨源,對內發放補貼。
其實,造成少數商品短時間的供不應求,主要還是由于大家的恐慌心理,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政府會保障供應的,新加坡人不會買不到米沒有飯吃的。但是政府表態,不能保證一些商品的價格不變,由于物流的成本增加,商品漲價是大概率的事情。這主要是針對糧食類及肉蛋類副食品。
建議對政府幹預糧食價格
面對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調高糧食價格,在市場上形成了一些恐慌,新加坡政府有必要對糧食價格進行行政幹預,確保糧食市場的穩定。
對待商品的價格問題,有計劃調節爲主還是市場調節爲主給兩種方式,目前新加坡采取給老百姓發錢的方式,是以市場調節爲主的。
也可以考慮計劃調節爲主的方式,如對大米的價格,成本增加後,國家直接補貼給經銷商,保證市場上物價不變。
還有一種辦法是,政府把改“發錢爲發米”,現在新加坡政府給每個公民發600元新幣,只要一半300元錢改爲發米,由政府統一采購,職工總社等部門來執行,發給每一個公民,這樣對糧食問題,就不需要限購,也不會出現搶購了。
如果全世界的糧食都出現了 “供不應求”的現象,政府還可以考慮“發放票證”來計劃供應,當然,這種可能性是極小的,因爲現在糧食問題主要是流通領域不暢。
在財政上,新加坡政府有能力幹預糧食價格,補貼企業和補貼個人,該發錢爲發米等等,只是補貼的方式不同,並不增加補貼金額。這樣做的好處是
一是效率比較高,二是有利于穩定人心。
公交按下“暫停鍵”
從15日開始,新加坡的大部分公共運輸停運,其實在一周前,新加坡政府號召大家“禁足”不要出門。絕大部分人在家“隔離”後,公交的作用已經不大了,有的雖然還在運行,但是乘客已經很少了,有時整個車廂裏只有幾個乘客,甚至出現空車運行的狀況,已經沒有運行的必要了。公交只爲了極少數人的需求
來保持運行也是一種浪費。公交按下“暫停鍵”,既是防控疫情的需要,也是經濟節約的考量。由于發生乘坐公共運輸工具被感染的現象極少,公交“暫停”,主要還是經濟上的考量。
當然,對計程車要允許經營,作爲城市公交的補充。雖然人們的出行需求大量減少,畢竟一些人還需要出行 ,有些人還需要堅守工作崗位的,在公交停運後,計程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對堅持上班的人,單位可以給這些人發放交通補貼。私家車也應該允許出行,因爲私家車的出行,不可能造成病毒的擴散和傳播,沒有必要禁止。
消除恐慌心理應從“頭”來
“飛沫”是病毒傳染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接觸性傳染,糞口傳播等方式。目前所說的氣溶膠傳染證據不足,可能只是個案。所有的病人,不論查清查不清來源,都是經過以上幾個途徑傳染上的。
由于被感染者的病毒“來源不明”,所以造成人心惶惶。在網上看到,爺爺也不敢見孫子了。日前,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說:“已經3星期沒看到孫子,未來4星期也沒有計劃見面”。這大可不必,如果吳作棟家中沒有上面說的“必須檢測”的幾種人,也沒有接觸過以上的幾種人,吳作棟家中的人就都是“安全”的,無論怎麽親密,他們之間在什麽地方接觸多長時間,都沒有問題。
近日,新加坡還密集處罰了一大批“違規”的人,如有人長時間在外面逗留;有人在食閣裏吃飯等等。如宏茂橋和勿洛北分別有兩名大叔在小販中心一帶逗留,執法人員勸他們離開,而他們拒不配合,結果被直接罰款300新。
一名在必要服務公司工作的工作准證持有者,先是本月9日下班後用餐,又逗留到直到隔天才回家。三番五次地違反阻斷措施最終被吊銷准證,永遠不能再回新加坡工作。
在本月10日到12日之間,執法人員也向違反阻斷措施的另外39名工作准證持有者發出罰單,,,
14日,新加坡政府又出台一項法規:大家都要戴口罩,不戴口罩罰款300新。也引起人們的熱議,因爲前不久政府提倡;無病可以不戴口罩,只要求有病的人戴口罩。
因爲口罩只是個人的防護措施, 法規一般是在個人影響了社會安全的情況下才能處罰人的,沒有影響他人的情況不宜處罰。新加坡曾經有一項法律:自殺違法在實踐中行不通,因爲自殺不影響社會和他人的安全,現在取消了。
疫情發展到現在,要求大家都戴口罩是必須的,但是“對不戴口罩就罰款”就太簡單粗暴了,要相信大家都會珍惜自己的生命,當時政府不叫大家戴口罩時,很多人都自覺戴口罩,現在就是政府不說,大家也會戴口罩的。因爲政府曾經要求“有病的人戴口罩”, 考慮政策的連續性,這項政策宜改爲“發現有病毒者不戴口罩罰款300新”較爲合理。
對不戴口罩者,首先進行病毒檢測,對無病毒者警告;對有病毒者罰款、需要治療的治療。因爲有病毒者不戴口罩,就會影響他人的安全,罰款就有理有據,被罰者也口服心服。
防控疫情的重點是“病毒”,防控疫情的難點是不知道“病毒”在哪裏?對無病毒的人來說,不需設防;對有病毒的人來說,防不勝防。因此對無病毒的人政策宜松;對有病毒的人政策宜緊。分清有無病毒的人是整個防控的關鍵!
我們已經知道了,有可能攜帶病毒的人群,主要是前面說的幾種人和傳播的主要方式;難點是檢測和治療的能力一時間內還跟不上,但是大方向是對的。現在是新加坡防控疫情最“緊張”的時候,要求百姓不恐慌,首先領導要不恐慌。
武漢的“冬天”過去了,春天來了;新加坡的“冬天”也會過去的,春天一定會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