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天(4月23日)中午12點
新加坡衛生部已初步確定
今天新增1037起冠病病例!
總病例累計達11,178!
昨天新加坡的總病例人數,一下子怼到10000以上,成爲東南亞地區首個破萬的國家……
來源:MOH
回看一下過去的數據,這周以來從4月20日開始每天破千,1426,1111,1016,這架勢看的新加坡的小夥伴都有點心驚……
在一個月前(3月22日),新加坡的單日新增病例還只有24起。
一個月後(4月22日),單日達到確診1016例。
也就是說,僅一個月新加坡的單日新增病例就翻了42倍。
如果數據不夠說服力,咱們來看下感染群
3月22日的感染群情況是這樣的:
來源:獅城椰子自制圖表
而今日4月22號的感染群……這樣:
來源:獅城椰子自制圖表
新加坡疫情
一個月前後反差極大
從1月23日到3月20日,接近兩個月的時間,新加坡的總病例人數爲345例,在當時的全球疫情情況來看,算是比較“低調”,保持得比較好。
來源:MOH
當時的媒體風格是這樣的:
(來源:網絡)
但是這系列的好評貌似只維持了約半個月的時間……?
而從1月23日新加坡出現第一例開始,到4月23日這整3個月期間,病例突破1萬,新加坡在海外的風評就如山路十八彎:
(來源:網絡)
沒錯,現在一大波外媒們得出的階段性總結就是:“新加坡失控了”。
咱們再來看下,現在外邊都是如何看待“新加坡防疫”
外媒眼中的“新加坡防疫”
其中有幾大主流媒體,是這樣討論的:
華盛頓時報:
《新加坡疫情失控,外籍客工是受害者》
據說這家媒體特別連線了目前正在隔離的宿舍客工,而他們得到該名客工的回應是:
“這裏的一切對每個人都很困難,看起來就像是他們只帶走了病情比較嚴重的人,而像我這樣的正常人,沒有人照顧我們。”
據這篇報道的發出時間,是在4月21日。
彭博社:
《新加坡是怎麽從抗疫英雄逆轉變成一個警示故事的》
彭博社的主要觀點是,早在2月的時候,客工宿舍就已經開始出現了疫情擴散傾向,但是當時新加坡並沒有注意到。
他們是這樣說的:“二月的時候新加坡沒有采取類似停學的強硬措施,但他們的疫情控制得很好,當時全球爲新加坡冷靜控制疫情而點贊,但幾乎同時,一個39歲的孟加拉客工,新加坡的一百萬客工中的一個,已經開始出現症狀。”
The Business Insider :
《新加坡如何面對從備受稱贊的抗疫方式,轉變成爲日增千例的警示》
這家媒體也是有講到在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國家都在“封城”的時候,新加坡冷靜、有效地抗疫廣受推崇。
但在後來新加坡卻爆發第二輪疫情……
筆者對新加坡一開始的評價還是蠻高的:
“世界很多國家都在控制新冠疫情的掙紮線上作鬥爭,而新加坡看起來在這場危機中做到了極致。”
其余的還有像《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在他們看來,新加坡的防疫方式一定是在哪裏滑坡了——
《新加坡創建一種疫情應用軟件,但是至今都還沒有起作用》
《新加坡有一套令人垂涎的疫情應對計劃,但哪裏出錯了?》
而緊隨著一波媒體的風評,似乎更多的網友的觀點也開始紛紛轉向……
網友眼中的“新加坡防疫”
近來海內外對新加坡抗疫的輿論風向,可以說是千變萬化。
其中有覺得新加坡就是抗疫失敗的。
但也有覺得疫情原本就是比較難掌控的, 政府已經在盡力地控制了,不能因一時病例激增就全盤否定新加坡的防疫努力。
首先可以看到部分網友出現了一波轉向:
之後有網友站出來爲新加坡說話:
可以看出很多人對新加坡的防疫結果,其實態度並不一致。有的幸災樂禍,也有的是擔心疫情發展趨勢。
新加坡防疫,成功?失敗?
新加坡是中國境外最早出現海外確診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最早做出疫情應對反應的國家之一。
但一直比較有爭議的是,新加坡似乎“錯過了”或者“導致了”好幾次抑制疫情的機會。
比如:
1)在四名醫生聯名呼籲戴口罩時,新加坡大環境提倡的是“生病才戴口罩”
2)輸入病例有增加趨勢時,號召20萬海外新加坡人回國
3)疏忽了客工宿舍問題,造成感染集群
新加坡也有疫情吹哨人
早在2月中旬的時候,新加坡出現了最早的“疫情吹哨人”——新加坡四名本地資深醫生,聯名簽署建議大家戴口罩。
根據這幾位醫生的建議書內容,出門還是戴口罩比較好,醫用口罩難買,戴布口罩也好過沒有。
“資深醫生向新加坡人發出健康建議:
2003年,在新加坡政府強有力的領帶下,聯手第一線的醫生的努力,保護新加坡人免受SARS侵害。在特殊的醫院病房中,追蹤和隔離病患,最終有238例確診和33人去世。
2019年,2019-nCoV的情況更加複雜,感染者並非總是可追蹤和可控制在隔離室中的。由于據說這種病毒沒那麽有攻擊性,因此沒有症狀的感染者可以將這種病毒悄悄傳播給他人。一定比例下可能會發展出致命的疾病,溫度篩查可能無法很好地識別感染者。如果他們自由地交流而不受遮蓋,每天越來越多的人可能不知不覺被感染。
由于社區中可能感染的人數衆多,因此死亡人數可能超過SARS。CNN報道,整體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SARS。英國,馬來西亞和韓國的確診案例,是在新加坡感染的。科威特和卡達已向其公民發出有關新加坡的旅行建議。砂拉越已建議其人員從新加坡抵達後應進行隔離。
我們建議每個人出門時都要戴口罩。如果大家面對面,並且雙方都有遮蓋,那將更加安全,從而構成了2級屏障保護。不過,每個人每天都有新的外科醫用口罩戴,這顯然不可能。
我們需要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有些人購買了可洗的布口罩,進行了重新縫制、用合適的紙制成了口罩或將圍巾圍在了臉上。
這些措施總比沒有面罩好。
應避免不必要的聚集,我們的建議包括:
乘坐計程車時,將窗戶打開;
盡量減少在有空調的地方,比如購物中心和美食廣場的停留時間;
使用在線快遞服務;
學校應進行在線學習。
我們了解到,也很贊同,禮拜對于社會凝聚力和內心的平靜很重要。建議禮拜場所可以使用風扇和自然通風,最大程度地減少舉行時間。增加舉行的次數,這樣人們就可以更小的群體來參與,也能相互距離更遠。如果能夠每個人要求戴口罩入內,就更好了。
如果我們都遵循2M規則(戴口罩,停止聚集),那麽2周內,最糟糕的情況可能就會過去了。
(醫生署名+簽名)”
他們也給出了其他建議,比如乘坐公共運輸要開車窗,並且避免去公共場所。
這些建議在現在看來真的是一語成谶。
只是就當時的情況看來,新加坡還處在本地局部社區傳播狀態。四名新加坡醫生簽署聯名信時,新加坡的總計病例只有50例。
可以說這個時期疫情擴散苗頭很微弱。
但大家也可以想像,從2月開始戴口罩會有幾種可能——
可能會抑制疫情
可能會引起一半人的不適應:“健康的人爲什麽要戴口罩”
也有可能,會引起更廣泛的國際關注,想想那個在國會上因爲戴口罩而被诟病的意大利男子……
召20萬人回國,是否有錯?
此後相信大家都知道,新加坡的第一波疫情高峰,是因爲境外輸入的激增。
而之後政府決定,在全球疫情趨勢有加重的形勢下,召回海外20萬新加坡人。
3月25日數據
這也直接牽動著新加坡的整體疫情局面。
甚至後來連總理夫人何晶都有發文講這件事:
何晶FB貼文
翻譯:
第二,當我們看到海外病例激增時,我們讓新加坡人從國外回家。
我們現在正在爲此付出代價,因爲我們低估了新冠病毒,並且用了SARS的方法來看待它。
我們也確實警惕性的讓回來的人都在家隔離。只是我們稍後讓回來的人都去酒店隔離,和他們的家人分開。這可能已經讓病毒感染本地社區
但她的目的只是在于陳述新加坡的實際疫情情況,卻沒想到會被某些外媒拿出來做文章:
標題大意:何晶說新加坡領導層低估了病毒,並且做了錯誤的決定 — 讓新加坡人回來
文內主要是說何晶這句話:
“we are now paying a price for that call”(“我們正在爲這個呼籲付出代價”)
其中“這個呼籲”,就是指讓新加坡人回家。
然而這又是另一種曲解,她不僅反駁:“ 叫我們的人回家絕對是正確的事。”而且也漂亮地回擊了:
我們所有人都低估了無症狀傳播 – 不僅是新加坡,而且是全世界。
因此,不要對我說 “我告訴過你” 這種廢話 – 馬後炮總是美麗而完美的。
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這個疫情時期,所體現不正就是“國家”和“國民”存在的意義?
客工宿舍感染群的疏忽
客工宿舍問題,被視作是新加坡的五大防疫薄弱環節之中,最爲重要的一環。
事實上現在新加坡“水深火熱”,源頭正在于這裏。
網傳客工宿舍隔離首日的混亂
後來有所改善
不太清潔的居住環境,人口高度密集。
“外來務工人員擁擠的宿舍裏,這些人未受到新加坡許多富裕居民的注意,而事實證明,政府也忽視了他們。”
上述來自《紐約時報》的評價,直指客工群體就是新加坡這個抗疫英雄所“忽視”的部分,成爲“新冠病毒大流行中的一大盲點。”
(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只是客工宿舍的問題,也不是可以輕易下的定論。但客工群體病例激增,這確實是新加坡現在面臨的最大考驗。
然而更重要的是當問題出現後,是指責,還是想辦法解決處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就有可能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
檢測人員進駐(來源:AJ Jareeza)
很明顯新加坡選擇的是想辦法解決。當局甚至也不會去爲自己的行爲多說什麽,簡單的“做就是了”。
從客工群體的居住、膳食改造
到確保雇主會發薪水,正面回應客工需求
再到積極檢測,區分感染和健康客工,分流安排住所
到全島客工宿舍全封
李顯龍總理在宣布阻斷期延長的時候,還要特別強調的一句:
“會照顧好你們,幫你們寄錢回家。”
全程下來,可能海外媒體看不到細節之處,但在新加坡的大家應該都是有目共睹的。
能說新加坡政府疏忽了嗎?
能說新加坡防疫失敗了嗎?
可以說,畢竟不同人觀點不同。
但新加坡自疫情爆發以來所作出的防疫努力,卻也是明明白白不容辯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