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元文化國家,在飲食上,除了各民族原本的飲食方式,彼此也相互影響,造就了不少新特色。
林林總總種類繁多的食物,有些即使標注了中文名稱,也讓遊客摸不著頭腦。
來新加坡旅遊,想品嘗到自己心儀的美食嗎?那我們先來看看它們都是什麽吧!
華 人 美 食 中國南方菜的海外分支
典型的新加坡華人菜基本上來自中國南方的早期移民,因此以南方菜爲主,很多菜名的英文也是直接音譯方言。
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是新加坡的“國菜”,源自海南,海南人稱“文昌雞”,在新加坡這道菜又深受粵菜影響。
制作海南雞飯,首先雞肉要用沸水燙至全熟,然後立刻浸入冰水,這樣才能保持肉質滑嫩,雞皮Q彈。在新加坡,雞肉還可抹上醬料做成“燒雞”,帶來別樣的口感。
雞飯的米飯也是極有講究,米用雞湯、姜、香蘭葉和適量油烹煮,上好的米飯米粒清亮,吸收雞汁後顆顆飽滿,雞肉香氣四溢,即使單單吃米飯,也非常可口。
最後米飯、雞肉配上辣椒醬、蒜蓉、姜蓉和甜醬油,還可以加青菜、鹵蛋或者雞內髒,豐富的口感和味覺層次,都讓海南雞飯成爲到訪新加坡必吃的美食!
肉骨茶
肉骨茶是用豬骨配合中藥和香料熬出的肉湯,通常搭配面線、米飯或油條一起吃。
新加坡的肉骨茶大致有兩種:
潮州派:顔色較淺,不添加其他蔬菜,胡椒味比較重。
福建派:使用較多豉油,藥材味更濃,有的會加入腐竹蘑菇等,主要流行于馬來西亞。
肉骨茶和我們家裏煮的普通的排骨湯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僅中藥材和香料就用到了川芎、枸杞、玉竹等十多種,加上大量使用大蒜等調味,使得看似清淡平平無奇的湯鮮香濃郁,聞一聞香氣瞬間竄入心底。
如果不想吃排骨,也可以換成豬肝湯、豬腰湯或者肉丸湯等。
福建炒蝦面
一盤福建炒蝦面,包含面條、米粉、炒蛋、蝦、蝦幹、豬肉或雞肉、鱿魚、青菜等,有的還放炸過的豬油渣。
炒蝦面能否好吃,秘訣都在豬骨和蝦頭熬制的香濃高湯裏。湯料要新鮮,熬出來才足夠鮮甜,面條要炒到充分吸收湯汁,不能太幹或太粘。最後淋上酸柑和辣椒醬,清爽解膩,平凡卻用料十足。
釀豆腐
釀豆腐是一道客家名菜,是指在豆腐中夾肉餡,具有湯汁醇厚,鮮嫩滑潤的特點。新加坡的釀豆腐,其實包括了釀青椒,釀苦瓜等等,種類非常多。通常是自選,然後告訴老板要吃湯的還是幹的,淋上醬汁就可以了。是一款蔬菜多,營養均衡的健康美食。
除了這些,還有炒蘿蔔糕、雲吞面、炒粿條、魚片米粉、薄餅等當地華人美食,在新加坡隨處可見。
馬 來 美 食 濃郁東南亞風情
本土馬來風味,濃郁辛辣,同時又喜歡使用甜味調料,如椰絲椰漿等。
椰漿飯
椰漿飯(Nasi Lemak) 是非常常見的便餐,一日三餐都可以吃。
把大米浸泡在椰漿中,然後加入香蘭葉一起蒸,增加香味。吃的時候佐以雞蛋,江魚仔,黃瓜,炸雞,三峇辣椒醬等,即方便又美味,因而十分受歡迎。
沙爹
沙爹(Satay)是地道的馬來風味碳烤肉串,一般使用雞肉,牛肉和羊肉。肉經過腌漬後串在竹簽或椰葉枝上,用炭火烘烤,烤好後蘸以特制的花生醬。對于吃慣自然烤肉的我們,聽起來也許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真的吃到就知道別有風味啦。
烏達
烏達(Otak-Otak)是源自印尼的美食,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很常見。otak在印尼語中的直譯是 “腦”,這道美食就得名于它柔軟和糊狀的質感。烏達通常作爲蒸飯的配菜,其主要成分是魚、香料和韭蔥,外層以香蕉葉包裹。
啰喏
啰喏(Rojak)是一種混合沙拉,特殊之處是它常常將水果,蔬菜,豆腐,油條等混在一起,灑上蝦醬、花生碎、辣椒醬、青檸汁和糖等,吃起來口味多變,屬于越吃越好吃的類型。
印 度 美 食 香料王國的獻禮
印度菜強調香料的使用,烹調各種辣度的咖喱,極富層次感;大量拌入椰漿和酸奶,以增加醬汁的濃度與香味。
印度煎餅
印度煎餅(Roti Prata)是靠煎餅師娴熟的飛抛拉伸而形成薄薄的層次。經典的印度煎餅爲原味或加入雞蛋,蘸咖喱醬,外酥裏嫩非常好吃。新加坡則在口味上有了更多創新,如奶酪味、巧克力味、冰淇淋味,甚至還有榴梿味。
印度烤雞
印度烤雞(Tandoori Chicken)是一款用香料和酸乳酪腌過後在一種直立式圓形烤爐裏烤制的烤雞,相同的烤爐也用來烤印度馕,火力很強,烤出來的食物非常香。烤雞色澤深紅賣相極好,味道也容易被不同國家的人接受,因此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受歡迎。
拉 茶
拉茶(Teh Tarik)源自移民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做拉茶,必須選用馬來西亞的茶葉,荷蘭出品的黑白奶,以及少許肉桂粉沖調,令茶味香濃又帶一點香料的甜香。
拉茶的“拉”是指通過反複拉制,使牛乳顆粒破碎,形成乳化狀態,既能與茶充分混合,又能使茶香與奶香充分發揮。這樣做出來的茶,全是香滑的泡沫,幼滑且富茶香。
新加坡各族的民族料理都源自傳統口味,根植于源遠流長的文化。無論是品嘗于街頭巷尾,還是就餐于高級餐廳,都足以讓您對新加坡這份舌尖上的誘惑欲罷不能。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