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播報
新加坡確診病例總數已達14,951例
阻斷措施實行期延長至6月1日
截至4月28日中午12時,新加坡衛生部(MOH)已初步確定今日新增528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單日增幅依舊破千,全島累計病例破萬達到14,951例。新增病例多數是住在勞工宿舍的工作准證持有者,只有8人是本地公民或永久居民。
新冠肺炎疫情何時結束,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給大家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1、中國最先結束疫情。2、新加坡疫情將會在4月30日出現“拐點”,5月24日97%範圍內消失,8月8日徹底結束。3、美國、英國至少到5月中旬做到97%範圍內消失,8月份結束。
這幾個月來,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嚴重沖擊經濟之余,也擾亂普通民衆的日常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到底會在什麽時候結束,成爲大家心中的一大疑問。
面對仍在高位攀升的新增病例,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發布了一篇《When Will COVID-19 End?》的報告,引起了大家的普遍關注。報告中除了對世界範圍內在年底結束疫情的推斷外,還對新加坡疫情拐點和結束時間做出粗略預測。不過研究團隊也強調,當中仍有許多變數,數據也不能放映現實情況,只供學術與研究用途。
“易感者—感染者—痊愈者”模型
隸屬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的數據驅動創新實驗室,根據世界131個國家的官方數據,再利用傳染病模型中的典型“易感者—感染者—痊愈者”(SIR)模型,估計疫情的生命周期曲線,進而預測全球和各國疫情的結束日期。
疫情的生命周期以鍾形曲線的方式呈現,前部分是根據所輸入的數據所形成的,後半部純碎是走向的預測。一開始確診病例會不斷增加,並在到達高峰後不斷下降,接著就會慢慢地結束。換言之,通過鍾形曲線,研究團隊能夠預測疫情何時爆發、何時來到高峰期,以及何時結束。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瞬息萬變,以及各國政府采取不同的抗疫措施,鍾形曲線將會每天更新,因此疫情結束的預測日期也會出現變化。
研究團隊以三個日期,預測全球和各國疫情何時結束,分別是最後一起確診病例100%確診病例被發現之日、99%確診病例被發現之日,以及97%確診病例被發現之日。
新加坡疫情的預測趨勢。
資料來源:新加坡科技與科技大學
以上的鍾形曲線,顯示新加坡疫情的預測趨勢。藍色代表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紅色則代表研究團隊所預測的趨勢,青色區域顯示疫情好轉的時期。
圖表顯示,根據截至4月26日的數據,新加坡疫情預計會在4月30日到達高峰期,之後開始出現減緩,預計到了5月24日就有可能發現97%的確診病例,並且預料會在8月確定最後一例確診病例。
至于全球疫情預計會在5月29日發現97%的確診病例,最後一例病例估計會在11月26日被確定。
全球疫情的預測趨勢。
資料來源:新加坡科技與科技大學
網站特別強調,無論如何,有關數據只供教育和研究領域用途,當中可能出現誤差,由于各國的疫情錯中複雜,不斷在演變,模型與數據無法准確放映現實情況,因此促請各界不要對疫情結束的預測日期過度樂觀,否則將有可能導致紀律和管制變得松散,進而讓疫情卷土重來。
無論基于何種數據進行的預測,當前狀態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確診人數還在不斷上升,各地醫學及生物科學家都急切尋找對抗這種病毒的快捷方案,減低這種大流行的死亡人數。疫苗成爲人類戰勝這場疫情的關鍵因素,不過根據WHO的預計距離疫苗面世,尚待至少四五個月。
就在疫苗尚無重大突破之時,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方面有了更多進展:來自中國科學家宣布,成功從康複者身上複制抗體,以之作新型療法。有歐美醫學專家也形容,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又稱單克隆抗體)也許是對抗新冠病毒的可行方法。
早在新冠疫情在武漢及湖北暴發之時,在中國已有醫院已試行以治愈者帶有抗體的血清,爲其他病患者進行治療,雖然有見成效,但血清依然短缺。因此,複制抗體的做法帶來了曙光。
來自重慶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重慶巿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等多位中國研究人員,于3月27日向科學期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投遞研究報告,表示從新冠肺炎康複者身上,成功複制出兩種抗體。在實驗室測試中,兩種名爲311mab-31B5與311mab-32D4的抗體,最有效阻隔SARS-CoV-2病毒與其受體(Receptor)的結合。研究人員認爲,兩種抗體最終能用于“預防及治療性”藥物。
由于治愈者每次捐血,抗體數目只足夠一名病患者進行一次療程,而且抗體含量因人而異。因此,通過從康複者的免疫細胞複制抗體,把抗體濃縮于藥物之中,繼而大量投産,相信比起試行性質的血清治療更爲折衷。
雖然這些可能藥物並未在人體或動物身上成功測試,但過往亦有多種單株抗體藥物已證實有效對抗病毒或病菌,是最有效的新型藥物之一。
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准超過70種單株抗體作治療之用,其中一種正是針對常見于兩歲以下幼兒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前教授William A. Haseltine在《福布斯》撰文,引述該項中國研究指出,這些抗體爲治療新冠肺炎帶來希望。他估計,抗體藥物最快會在三至四個月內獲批使用,這包括進行動物測試、人體測試、感染者試藥及量産等步驟,而部分藥廠已在推進中。Haseltine認爲,中國擁有足夠的技術及能力完成相關研究及測試,並進行大量生産,很多國家也不例外。
但他提醒,新冠病毒在一段時間後,或許會對這些抗體藥物産生抗藥性,最好應同時使用兩種或以上抗體,第一代藥物亦預料較爲昂貴。
Haseltine認爲,雖然該項中國研究只處于早期階段,但調查結果極具意義,對比輸血清的做法或更加針對性及安全。
目前,除了中國以外,各國藥廠都加緊研發抗體藥物。很多醫學專家都相信在新冠病毒疫苗面世前,抗體藥能充當起“橋梁”角色,而且單株抗體藥是目前巿場盈利最高的藥品,因此做法也具有市場意義。
美國舊金山巿的Vir Biotechnology于二月與中國無錫的藥明生物合作,Vir 四月初更獲英國大廠葛蘭素史克(GSK)注資2.5億美元。
日本武田制藥(Takeda)三月初表示正在開發抗體藥,將與CSL Behring等幾間美國生物醫藥公司聯手。
其余同在研發抗體藥的還有美國的Regeneron及英國-瑞典公司AstraZeneca。
不過,由于多數藥廠的研究方法都需要用到新冠肺炎康複者的血清,血清不足成爲了初期的一大瓶頸。要開始生産程序,至少需要數百升的康複者血清。以武田制藥爲例,他們都需要與多間公司聯手,以分擔研究開支並取得更多資源。
目前,治療埃博拉的抗病毒藥(Antiviral Drug)瑞德西韋(Remdesivir)對于新冠病毒似乎最爲適合,但其臨床治療效用目前尚未明確。
根據WHO文件草稿透露,瑞德西韋在中國的臨床試藥結果未如理想。因此面對新冠肺炎病毒有可能季節性卷土重來,疫苗才是治本的長遠方案。
不過,疫苗一般測試期長達12至18個月,在未有疫苗的“空窗期”,抗體療法似乎是眼前最有望的“解藥”,也成爲了抗病毒藥與疫苗之間的“中間方案”。
而在疫苗研發方面,根據WHO的數據,目前全世界有70種新冠病毒疫苗正在研發中,其中三種已經進行了臨床試驗。
WHO的文件顯示,3種已進行人體測試的疫苗中,進度最領先的是由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和北京的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聯合開發的,該疫苗的實驗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另外兩種分別由美國制藥公司莫德納(Moderna)和伊諾維(Inovio Pharmaceuticals)開發。
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3月表示,已獲得中國監管部門的批准,可以開始其疫苗的臨床試驗。莫德納公司在今年3月獲得了美國監管部門的批准,跳過了常規疫苗開發需要進行的多年動物實驗階段,可以迅速進行人體臨床試驗。而伊諾維公司是上周開始疫苗臨床試驗的。
根據WHO的文件,美國大型制藥公司輝瑞(Pfizer)和法國制藥公司賽諾菲(Sanofi)開發的疫苗也已經進入了人體臨床試驗之前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