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有多小?無論是對外交流,還是對內勵志,“國土狹小資源有限”一直都是島國政府的文宣重點。朋友們來新加坡旅行,基本論調是“待個兩三天,最多三四天,夠了吧?”按照官方列出的旅遊景點,甚至各路達人的推薦,三四天“走遍獅城”絕對可行。我雖心裏嘀咕“可別小瞧小坡”,卻也覺得難以指點行程,如何能讓朋友們體驗島國的多相性,成了重返獅城後的小小心願。
攤開最新版2016年的新加坡地圖,以新加坡河爲中心畫有一個長方形的框,這框放大成了市中心區圖,就是遊客來回轉悠的區域,框外較遠的景點大抵是聖淘沙、動物園,密集的景點和通達的環境,深化了獅城“小紅點”的印象。
的確,按照英國人的規劃,新加坡的城區分布在新加坡河兩岸,包括牛車水、甘榜格蘭、小印度等,就算擴展到當年城邊的中巴魯,所謂的老城區範圍並不大,加上最炫最酷最招搖的建築紮堆在這裏,島國精心豎立的國際都會形象赫然在目。
然而,這片中心區只是島國不到20分之一的土地吧?跟OS說去看看北部“邊境”吧。一路向北飛馳,穿過正在開發中的榜鵝新鎮,密集的高層組屋伴隨著高架地鐵線,以令人震撼的速度向海岸推進。
還沒緩過神,車已駛入盛港,穿過大片組屋區,眼前出現濃綠叢林,路牌標志著Farmway(農道),揣測中已進入植物恣意生長的鄉野,藤蔓卷裹著鐵絲網,銹迹斑斑的鐵花大門半敞著,簡陋的房舍守護著農場,狗兒在路邊遊走,雀鳥在路中張望……猛然想起當年南來的畫家們,是不是面對這樣的場景,筆下才會散發出炙熱的色彩?
啧啧歎息中車子緩緩行進著,除了偶爾遇到工程車,這裏罕見人迹,左拐右繞了幾次回頭路,意識到這片鄉野與世隔絕,只能按照原路回到主幹道,回到組屋叢林,竟然開到了宏茂橋。
這裏是島國頗負盛名的市鎮之一,順便參觀就餐!毫無目標地將車停在濕巴刹附近,進入島國的民衆生活,翻修過的市場空間高大,小販們正在沖洗打掃,食閣攤位整齊有序,售賣著家常餐點,鄰裏商店還保留著七八十年代的樣貌,挂著華英雙語書寫的招牌,鋪裏堆放著各色雜貨,三兩位老漢在門口用混雜的語言聊天,讓人想起馬來西亞小鎮之所見,似乎獅城的悠閑時光遺落在這裏,與國際都會的力爭上遊毫無瓜葛……
島國景觀仿若那紫皮洋蔥,幹澀重彩的表皮下是豐潤雪白的瓣膜,一層層剝開來,有著國際都會的焦灼奮進,上世紀中葉的純真質樸,熱帶民生的恣情快意。你以爲曆史是宏偉的敘事場景,卻是生活收容了曆史的碎片,迷失于時光的感動,有時會辣得你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