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支付方式,都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本質,各類金融科技技術最終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強加任何一種支付方式,既不符合金融科技的多元需求目的,還可能欲速不達,讓人更排斥新科技及其變化,最終繼續選擇他們熟悉的“魔鬼”。
乘搭德士,猶如進入一個小型金融科技試驗室。德士司機盯著手機的Grab應用,確定我和應用所顯示的乘客資料無誤,包括GrabPay應用給予的3元折扣。
德士上的付款顯示屏播放著諧星梁榮耀的PayLah!宣傳片,以及萬事達卡電子錢包支付系統MasterPass廣告。前者要吸引你使用星展的PayLah!應用掃描QR碼付款,以換取5元現金回扣。後者則提醒你即使是在路邊召德士,用MasterPass付費也能享有3元回扣。
顯示屏一旁,還有支付寶二維碼廣告,在召喚你用支付寶手機應用掃描二維碼付款,以享有4元優惠。當然,德士上少不了信用卡和電子付款(NETS)的付款終端機。
跟德士司機聊起,他無奈地說:“是啊,現在科技發達,玩意兒也多了,三不五時就有新的付款系統。這些都是乘客要的,因爲用了有回扣嘛。我們只能跟著市場走,什麽都得安裝,什麽都得學……唉,錢難賺啊。”
倘若一切順利,明年德士司機可能無須再面對這些五花八門的支付系統。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上周一宣布,由政府和業者合作研發的共用QR碼“SGQR”,明年起將在全島逐步推出,公衆無論使用哪個付款應用,都能掃描同一個QR碼付款。這意味著當前金融服務商的各類電子付款系統,都可相互聯通,整合到同一個SGQR系統中。
無現金支付是新加坡當前的熱門話題。今年8月,李顯龍總理還在國慶群衆大會上,對比了“中國移動掃碼支付系統的迅速發展”和“新加坡無現金支付系統的停滯不前”。之後短短數月,銀行和金融機構推出的各類付款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接著政府帶頭成立行業行動小組制定SGQR的規格,並將這一付款系統的技術標准推出讓它廣泛運行,整個無現金支付計劃有了“大躍進”,隱約可見新的QR掃碼生態環境已逐步成形。
對商家和消費者而言,無現金付款可帶來更大便利。特別是商家利用統一SGQR碼付款,整合成本低,也無須裝置各家銀行的終端機或掃碼機,使用起來更方便。
盡管如此,在這一波無現金付款浪潮中,我始終對無現金支付無感,甚至有點懶惰/排斥/拒絕這些改變。
約三個月前,陸路交通管理局和通聯公司(TransitLink)聯合文告宣布,爲推動本地公共交通全面邁向無現金付費,巴士將逐步停止接受現金買票,地鐵站也不再接受以現金填補車資卡。
當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有約69%充值交易是使用現金,當中有約27%是到乘客服務櫃台添值,而我就是其中一人。
與同事提起這事,一些同事“驚爲天人“,驚歎我竟然如此“落伍”。有同事說:“我不知已有多久沒有用現金添值了,因爲我的易通卡都跟財路(Giro)聯通、直接扣除。”
我後知後覺地問:“怎麽易通卡可以跟財路聯通?”事後發現,銀行的確提供此類服務。
專家:習慣與改變 消費者普遍選前者
事實上,移動支付雖盛行,但我的支付方式還是停留在較“傳統”時代。在支付每年保險費時,我還是開支票郵寄給保險公司;我仍然去郵政局繳付手機和寬頻網絡月費;出國時,我盡量用現金付款,以便減少信用卡付費因兌換率差異蒙受的損失。
相較于一般本地人,我相信自己對數碼科技的采納指數或許是靠後的。例如我到電影院看戲,很少上網預訂票,一來不想支付相當于戲票15%左右的預訂費,二來我喜歡跟著感覺走,現場決定想要看的影片。
此外,我對網上購物和網上訂餐也沒有特別追捧,還是覺得到實體店和餐館買東西、吃東西更方便。
上網一看,原來我“拒絕改變”的消費心理是相當常見的。引領全球支付業的專家之一韋伯斯特(Karen Webster) 指出,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消費者對改變有根深蒂固的抗拒心態,堅信當下的總比新的好。相信許多消費者都曾有意無意地表現過這種“習慣”,比如在最喜歡的餐館點同一道菜,或者總是買回同個品牌的車子。
她說:“簡而言之,比起生疏的家夥,我們甯願選擇熟悉的魔鬼。”
的確,每個革新者都希冀他創研的新模式、産品或服務,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睐,但問題是,消費者從不輕易改變舊習慣。
從社會包容性的角度,我們也必須承認年長者、低收入者和其他弱勢群體,對數碼科技的接受程度較低的客觀事實。
移動支付程序雖然簡單,但我們可能都忽略了許多年長者都沒有電郵賬號,單是設立戶口的兩大步驟——開設新電郵戶口,設定要有大寫、小寫、字母和數字組成的至少八個字符的密碼組合,就足以叫他們叫苦連天而放棄。
因此,要成功推行SGQR掃描支付系統,政府除了要解決技術上的障礙,也要同業者合作,推出更多獎勵配套或津貼,以鼓勵大家適應並采納新系統。更重要的是,政府對無現金社會的追求,不宜操之過急,應尊重消費者偏好的支付習慣,讓如我這類抗拒改變或其他難以做出改變的人,能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支付方式。
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方最近在一些城市舉行無現金日,有商家拒收現金只收移動支付的做法,引起廣泛議論,讓人重新審視無現金社會的意義。推廣無現金社會並非去現金化,移動支付盛行也不意味現金支付落伍,全面拒收似乎是強人所難。
畢竟,任何一種支付方式,都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本質,各類金融科技技術最終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強加任何一種支付方式,既不符合金融科技的多元需求目的,還可能欲速不達,讓人更排斥新科技及其變化,最終繼續選擇他們熟悉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