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慶祝創校115周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征集115份建議打造更美好社會。
圖片來源:NUS
今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迎來了115歲生日,爲慶祝創校115周年,國大將在爲協助應屆畢業生就業推出的堅韌與培育計劃下主辦創新挑戰,征集115份建議項目,協助在新冠肺炎疫情後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征集115份建議項目
獲選的項目可獲得高達5萬新元的資助,包括參與項目的成員,在項目進行期間每月可領取最高1200新元的補貼,項目的補助期限爲六個月。
該創新挑戰將向今年和過去兩年的畢業生開放,他們可組成三到五人的隊伍,在今年6月1日到12月31日之間提交建議書。建議書可分成三個類別:如何提升人們的生活素質、如何打造更具凝聚力和目標明確的社會、如果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國大總共將撥出600萬元,支持獲選點子和建議。有意參賽的國大畢業生可前往nus.edu/InnovChallenge頁面查閱詳情。
目前,國大推出的堅韌與培育計劃,已爲應屆畢業生提供200份全職的實習工作,以及800個免費進修四門持續教育和培訓(CET)課程。
新生無法出國留學可在本地升學
而受到疫情影響,包括國大在內的新加坡六所公立大學破例在這段期間接收新生,讓受疫情影響,無法出國留學的學生可在本地繼續學業。
大學發表聯合聲明說,一些大學生可能改變出國計劃,暫時留在本地。他們可從即日起到5月17日,申請報讀本地大學。校方會按學生的成績和表現評估申請。
至于那些已經入讀外國大學的學生,則可報讀這六所大學的單元課程或上課一學期。不過,所累積的學分未必受原有大學承認。
雖然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名稱只有40年,它的校史可以追溯至 100多年前,創立于1905年的海峽殖民地暨馬來聯邦官立醫學院。
愛德華七世醫學院
這所醫學院是在海峽殖民地政府的呼籲下,由新馬及東南亞等地華人陳若錦、陸佑及余振聲等人籌款興建的。陳若錦捐獻一萬二千元,列在捐款人名單的首位。
海峽殖民地及馬來聯邦官立醫學校在 100 年前創立時,學生都是海峽殖民地、馬來 州屬以及婆羅洲領地英語學校的頂尖畢業生。從開始的7名學生發展到今天國大醫學院的每屆百人,一路走來其成功秘訣就是吸引並留住最頂尖的學生與教職員。醫科學校于1905年7月3日開始興建,並在1905年9月28日由總督安徒生爵士主持正式開學典禮。
1913年,海峽殖民地及馬來亞聯邦官立醫學校,根據當年的第十一號法令易名爲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King Edward VII Medical School)。1920 年,又易名爲愛德華七世醫學院。1926 年,醫學院遷入四排埔的新校舍。
萊佛士學院
1928年,國大的另一前身萊佛士學院在海峽殖民地政府捐地捐款、馬來聯邦政府及華歐籍人士捐獻钜款推動下開學,並擁有自己的獨立校園。該院的第一屆畢業生,在1931年完成高等教育。1941年,日本入侵馬來亞。同年12月2日,萊佛士學院停止運作,愛德華七世醫學院則繼續上課。翌年,日本軍政府接管醫學院。
1945年9月,日本投降,英國人重新統治新加坡。翌年,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陳 樹楠醫生及醫學院校友會呼籲英國軍政府從速建立一所大學。同年9月,醫學院複辦,並爲那些在日治時代停學的學生舉辦考試,全體考生都及格。
馬來亞大學
1947年3月,英殖民部大臣依照1939年委員會對馬來亞高等教育之報告,任命一委員會,以卡爾山德爵士(Sir Alexander Carr-Saunders)爲主席,林漢河等七人爲委員,研究設立馬來亞大學問題。4月下旬,委員會提呈《卡爾山德委員會報告書》(Carr-Saunders Commission Report),建議創辦行政獨立的綜合大學,定名 爲馬來亞大學,將現有之萊佛士學院及愛德華七世醫科大學並入。委員會就馬來亞 達到自治時,各方面所需人材爲標准,決定馬來亞大學應設醫、工、文、法、理、經濟及東方學系、經濟系包括商業及會計。
如今位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馬來亞大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馬來亞大學于1949年10月8日成立,首任校長爲最高專員麥唐納(Malcom MacDonald),一年級新生645名(1950年3月),萊佛士學院及醫科大學最後一次畢業考試于1950年4月3日舉行,參加文理醫三科考試者,計83名,及格學生于7月由馬大分別授予文理醫學位、牙科學士、外科學士學位。
1960年馬來亞聯邦政府認爲,馬來亞大學吉隆坡分校應成爲聯邦的獨立自立的國立大學,並表明將于1962-63學年開始生效。與此同時,新加坡自治政府也表明從同一天起,新加坡分校也應成爲獨立的新加坡大學。于是1962年1月1日新加坡大學正式成立。首任校長爲李光前博士,學生人數已達2,316人。翌年,新加坡獨立,並加入馬來西亞聯合部成爲聯邦成員州之一。
新加坡大學
1965年初,新加坡大學與成立于1954年間的新加坡科技學院達致協議,技術學院的學生可在新大工程、統計、建築等專業修課,學業水准達到新大的要求時,可授予新大 的學位。同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合邦,宣布成爲獨立自主的新國家。華文中學的畢業生在同一年獲准進入新加坡大學就讀。
1969年,該學院的工程、建築學院並入,統計學院也合並到工商管理系,組成統計與工商管理學院。同年,新加坡師資訓練學院開設了新加坡大學教育研究生文憑課程,1972年進一步擴大爲教育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由新大頒發學位。1976年,應用語言學碩士課程,也在新加坡區域語言研究中心開課。1980年,新加坡大學與民辦的南洋大學在《丹頓報告書》的建議下,合並成爲新加坡國立大學。
南洋大學
民辦的南洋大學創辦于1953年。當年,由新加坡福建會館的陳六使、胡文虎等華族領袖發起,建議創辦一所華文大學,以解決新馬及東南亞地區華文中學畢業生的升學問題。消息一傳出,立即得到新馬及東南亞其它地區華人社群的熱烈響應。人們不分貧賤,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紛紛以各種方式響應支持。同年,南洋大學宣告成立,校址設在裕廊,占地約500英畝。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1980年成立初期,設有8個學院,3個研究生院和2個科學研究所,以及一些附屬機構。此後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逐年遞增。1989年學生總數已達3萬人,比成立初期(1982/83)年度的一萬人增加了一半。
我們常常提到新加坡的高等學府的世界排名有多高,學術氛圍有多好,周邊設施有多麽的便利,那麽在畢業後,校友們又在自己的天地裏闖出了怎樣的成就呢?
在美國,有幾所大學常被譽爲“政治家的搖籃”,像是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等,大家可能對此都有所耳聞。
那麽問題就來了,新加坡培養政治明星哪家強?答案就是新加坡國立大學!
建校一百多年來,國大校友中湧現出了無數名人,被譽爲新加坡社會精英的搖籃:政治、商業、法律、科研、藝術……各個領域的都有。
尤其在政治領域,新加坡的政府政要、國會議員中很多都是國大畢業的,就包括了4位新加坡的前任總理和總統,還有包括馬哈蒂爾在內的2位馬來西亞的曆任首相!
1. 吳作棟(Goh Chok Tong)
繼李光耀之後的第二任新加坡總理,1990年起接任李光耀任總理、1992年起擔任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秘書長至2004年爲止。2004年至2011年間任國務資政。
畢業時間:1964年
就讀專業:經濟學
2. 陳慶炎(Dr. Tony Tan Keng Yam)
新加坡第七任總統。出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國福建省廈門市馬壟村。曾任新加坡國會議員和公職長達26年;曆任教育部長、貿易及工業部長、財政部長、衛生部長、國防及安全統籌部長、新加坡副總理等政府要職。
畢業時間:1962年
就讀專業:物理學
3. 塞拉潘·納丹(Sellapan Rama Nathan)
新加坡泰米爾裔政治家,新加坡第六任總統,是第二位民選總統,也是新加坡任期最長的總統。
畢業時間(馬來亞大學即後來的新加坡國立大學):1954年
就讀專業:社會學
4. 本傑明·亨利·薛爾思(Benjamin Henry Sheares)
薛爾思醫生是一名歐亞混種人,父親是英裔,母親則有華人和西班牙人的血統。在未擔任總統前,曾擔任新加坡竹腳婦幼醫院的婦産科醫生、馬來亞大學的教授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首任校長。
1971年1月2日當選新加坡第二任總統,以取代于1970年11月23日去世的新加坡首任總統尤索夫·依薩,他在新加坡總統任期內去世(1981年5月12日)。新加坡著名的薛爾思橋則是以這位總統而命名的。
畢業時間(愛德華七世醫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前身):1929年
就讀專業:醫學
5. 陳馮富珍(Margaret Chan)
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主要負責傳染病防控事務,成績卓著,受到許多國家的稱贊。她還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署署長,中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畢業于時間:1985年
就讀專業:公共衛生學碩士
6. 何晶(Ho Ching)
是淡馬錫控股首席執行官,也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妻子。
畢業時間:1976年
就讀專業:電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