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塵世間的父母,無不希望子女可以一生順遂,高枕無憂。
但是事實證明,如果家庭給予他們毫無原則的愛,只會讓子女成爲永遠長不大的“熊孩子”。
剛剛過去的2019年,曾經有一則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
一名男子對電梯裏的指紋機十分感興趣,擺弄了幾下後,竟然把機器從電梯上拆了下來。他怕別人發現,出了電梯後就趕緊把機器從高樓扔下。
殊不知,他的惡劣舉動被監控攝像頭拍得清清楚楚。
這還不算完,在男子實施上述行爲的時候,他旁邊的女子只是輕輕拍了幾下,就再也沒有阻止了。
經過物業排查發現,該男子是小區的業主,已經23歲“高齡”了!而旁邊熟視無睹的女人,竟然是他的媽媽!
最令人感到可笑的是,當物業要求男子賠償損失時,他的媽媽竟然把兒子護在身後,百般抵賴不想承擔責任。
後來物業拿出監控錄像,該女子竟然理直氣壯地說
他才23歲,他還是個孩子。
此話一出,全網嘩然,迅速成爲微博熱搜。
02
有一期的《圓桌派》上,窦文濤就問心理學者武志紅,如何看待溺愛。
武志紅回答:溺愛是中國家庭發明的一個謊言,目的是推卸責任。
到底是什麽溺愛?
所有沒有底線的愛,統統可以被稱爲溺愛。
我們養育孩子時,都希望通過給予愛和溫暖,讓他們茁壯生長。但是在父母和長輩的溺愛下的孩子,長大後只會成爲沒有感恩之心的人。
因爲在他們的成長環境裏,撫養者的過度關注,會讓他們養成以自我爲中心的習慣,沒辦法有同理心。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就認爲,童年的三種情況對人生影響最大,其中就包含溺愛。
溺愛不是愛,而是傷害,會讓孩子朝著危險的方向越走越遠。
加州大學DianaBaumrind教授曾將父母教育分爲四種類型,分別是專制型、放任型、冷漠型和權威型。
其中放任型撫養方式的父母,就是最容易溺愛孩子的父母。
他們很難給孩子設置清晰的界限和規則,甚至在孩子犯錯時,都會包庇、縱容孩子。
但荒謬的是,被此類父母養育的孩子,長大之後甚少會感到開心。因爲成人社會的複雜,讓他們無法像小時一樣,“掌控一切”。所以他們只好蝸居一隅,或怨天尤人,或喪失自信。
03
那麽,父母愛孩子的“正確姿勢”,到底是什麽樣子的呢?
美國教育家伊麗莎白·克拉里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也許會給你啓迪。
如果你是0-6歲的孩子父母,對撒潑耍賴的娃娃束手無策,那麽我強烈建議你讀一讀它。
結合本書內容和我國國情,我們該如何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愛?
總結起來,就是既適當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又要講明規矩,並帶領孩子嚴格執行。
1.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
心理學家邁克爾·汤普森曾说:
“童年需要一個終點,而培養孩子獨立、培養孩子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他們離開家長安全的懷抱,自主追求高一級的冒險和挑戰,則是家長的職責。”
父母總是認爲,孩子太小了,無法理解大人的話。因此並不會認真傾聽孩子,而是會選擇最快也是最愚蠢的道路,代替孩子去做。
這樣做的直接影響,就是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讓他們無法感到被尊重。
正確的方法,就是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試著去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言外之意”。
愛孩子,並不代表毫無底線的滿足欲求,反而學會傾聽孩子。讓孩子多經曆,多觀察,也要在他們失敗後給與引導與鼓勵。
2.父母要給孩子講明規矩,帶領孩子嚴格執行。
5歲之前的孩子,由于大腦額葉尚未發育成熟,所以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爲,這很常見。
但是隨著孩子高級腦發育成熟,父母的責任,就是需要給孩子劃定界限,講明規矩。
有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撒潑打滾,不會大聲呵斥,也不會妥協退讓。在父母的正確引導下,他們會慢慢學會更好地處理問題。
面對在超市裏哭鬧不止,非要買玩具的孩子,家長可以問問孩子,是現在直接帶ta走掉?還是轉換思路,讓孩子用做家務等方式,賺取“積分”來換取玩具呢?
帶動孩子的高級腦進行思考,會讓他們更快平靜,也有助于他們建立良好的神經通路。
另一種父母,面對孩子沒有耐心,爲了讓孩子不再哭鬧,就會選擇退讓。這種處理方式,就是在反複強化孩子的錯誤行爲,使他們在蠻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說,父母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未來處理問題的方式。
父母更需要注意,在孩子平靜的時候,多和他們進行親密互動,培養依戀關系。
只有孩子依賴你,才會選擇相信你。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歸根到底,父母是人不是神,無法一生一世保護子女周全。與其讓他們長大後,在現實面前毫無反擊之力。還不如爲了爲了孩子考慮,培養他們學會對待挫折,早日獨立。
注: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