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中國的淵源很深,這個國家75%的人口都是華人,但是在新聞中卻很少聽到新加坡與中國“互動”。
按照常理來說,新加坡和中國有著同樣的血脈,語言和文化傳承上都非常相似,是同宗同源的“兄弟”,本應該非常親近,再不濟,也應該比較和睦才對
新加坡夜景
。
但是自從新加坡獨立建國以後對華的政策卻有點不友好,甚至有點反華的傾向,新加坡的好幾位領導人也都曾在公共場合對華大放厥詞,因此,國內非常氣憤,很多人說新加坡的領導人“數典忘祖”。
當我們冷靜下來後,仔細思考新加坡爲何排華後,發現事情並不是這麽簡單,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下面兩個。
獨立後的地理原因
曆史上的新加坡也曾是一個封建國家,1819年,新加坡被英國殖民,直到1942年被日本占領爲止,這一百多年的曆史中,新加坡都是屬于英國“領土”的一部分。
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新加坡沒有成爲獨立的國家,而是繼續作爲英國的一個殖民地存在。
但此時新加坡國內的情況與戰前不同,人們要求取得更多的權利,英國總督的權利不斷分散,1959年,新加坡取得了真正的自治,成立了自治政府,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963年,新加坡脫離英國統治,力量薄弱的新加坡想要加入馬來西亞,成爲馬來西亞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隔閡和矛盾比較深,在1964年,馬來西亞驅逐了新加坡。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
從此新加坡開始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
新加坡所處的位置非常險要,作爲一個剛獨立的弱小國家,新加坡四周強敵太多,爲了保證自身的安全,就注定了它要投靠某個大國,做大國的小弟,才能保證自己不被欺負。
而在那個年代,世界強國無非就是兩個,蘇聯和美國。當時正處在冷戰時期,站好隊非常重要。
獨立後的新加坡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加上它周圍的國家都處在一種排華的意識中,新加坡自然對當時貧窮的中國沒有什麽好感。
就算想要親華,那時的新加坡也沒有那個膽子,爲何?
我們來仔細思考一下,我們和新加坡都是華人,但是我們建立國家要比新加坡早了十幾年。
受國際意識形態對抗的影響,南洋的許多國家都處在一種敵視、排華的意識中,新加坡周圍的國家都在猜忌著這個和我們同宗同源的國家:“會不會與中國暗通”,“會不會成爲中國在東南亞的勢力”。
當新加坡被無數槍口指著時,也只能與那些國家上同一條船。
那時我國又處在一個剛開始發展的時期,武力不足以威懾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強大的米國自然就成了新加坡依靠的首選,新加坡建國後,在經濟上和中國還算比較親熱。
利益原因
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新加坡也是這樣,即便是同宗的中國,新加坡也是在充分考慮利益得失之後,選擇了拉攏米國,以防止中國崛起後使新加坡的利益受到威脅。
現在的新加坡想要培養的是一個公民國家而不是民族國家,淡化漢族文化的影響也成爲他們的一個潛規則。對于多民族,又沒有悠久曆史的新加坡來說,這可能是讓他們國家保持穩定的一個重要方法。
現在,新加坡老一輩的華人都已經老去,新生代的年輕人已經對漢文化沒有了多大的感情,隨著時間的流逝,新加坡和我們的關系會越走越遠。
或許,當二三十年後,祖國發揮一帶一路強大的影響力後,那些和我們同宗的國家會主動與我們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