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8日訊)獅城導演陳敬音曾說“短片壽命似乎止于電影節”,但冠病疫情反而讓“宅在家”的國人有時間關注本地短片,目前至少有三組不同的短片在線上播映,其中Blue3Asia與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NVPC)合作的“15部短片”,除了在新航KrisWorld與網站www.15shorts.com播放,下周二起也將在新傳媒的線上平台播映。
新加坡短片在網絡湧現,形成“三國鼎立”各霸一方的局面,聯合早報來點評這些創作的特點。
《斷舍離》陳澍城飾演等老友電話的獨居老人。(取自互聯網)
“15部短片”真人真事
“15部短片”最大特色是每部的主人翁都出自新加坡的真實人物,《足球傳奇》(Majid The Legend)取材自已故“足球之父”朱成貴栽培本地已故足壇名宿馬吉阿裏夫(Majid Ariff)的故事;《修女》(Sister)是修女Gerard Fernandez(傑拉德費爾南德斯)輔導上世紀80年代大巴窯殺童案共謀之一陳美珠的故事;《盲生》(The T(h)ree Lives)是陌生男五年風雨不改協助上班視障女過馬路的故事。
《修女》、《聽》(Listener)與《瘟疫》(Plague)分別由蔡予位、唐永健與巫俊鋒所導。以珍珠苑爲題材的《珍珠苑》(Still Standing)與講述搶救動物的動畫《浪浪》(The Brown Dog)分別由陳敬音、邱金海任制作人,堪稱“名導陣容”。“15部短片”反映國人在上世紀建國期間的相互扶持,不正也是目前疫情很需要的關愛精神嗎?
短片“Fonzi”的木偶想變成真人。(取自互聯網)
Storeys項目知名演員助陣
CreativesAtWork主催的Storeys項目,同樣有15部短片,此系列打出“名演員”陣容,包括陳邦鋆、宏榮、向雲與陳澍城等。這組旨在鼓勵創造具有影響力的故事,推動新加坡正面社會改變。
“15部短片”走寫實路線,Storeys項目則多了“想像空間”。宏榮在《緣生》教人打造他們心目中的棺木;《斷舍離》的鵝伯(陳澍城飾)爲了等一通海外歸來老友的電話,守在家不肯出門。爲什麽要打造“未來棺木”?爲什麽要守著接聽老友的電話?這些創作都充滿想像空間。可透過網站storeys.video與面簿www.facebook.com/storeys.video觀看。
《盲生》的男子五年風雨不改幫視障女過馬路。(取自互聯網)
40部短片具“實驗”風格
另外,Objectifs Film Library推出14名東南亞導演的40部短片,當中不少是本地導演成名前的作品,特色是具“實驗性”風格,該平台的宣傳強調大部分短片是獨家放映。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入圍或得獎作品。
陳威強導演的六部動畫短片,其中刻畫一名迷路人在森林裏尋找自己家的《王國》(Kingdom),參與第69屆柏林影展競賽,《我倆之間》(Between Us Two)摘第28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新加坡短片獎”。
陳敬音導演的《祖母》(Dahdi)得2014年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東南亞短片獎”,陳導的“Fonzi”講述一個木偶角色想變成真人的故事。黃理菱導演的得獎短片《紀念冊》(Autograph Book)窺視兩個12歲學生的友情傷痕。
此系列短片讀者可透過網站objectifsfilmlibrary.uscreen.io付費觀看,每部1.5美元(約2.12新元),得在72小時內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