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刀賤笑、花叨叨&鴿子叨
美國的航空公司終于被允許飛中國了。
6月3日,特朗普高調宣稱,如果中國還不對美國航司開放,就要禁止中國的航班飛往美國。
就在10來個小時後,中國民航局宣布了新的措施。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有條件地適度放寬外國航空公司國際客運航線航班限制:從6月8日起,所有未列入“第5期”航班計劃的外國航空公司,可選擇一個具備接收能力的口岸城市,每周運營一班國際客運航線航班。
這意味著美國的航空公司都可以結束目前與中國之間零航班的狀態。
拜托,美國航空公司沒有被列入“第5期”航班計劃,完全是因爲它們自己在2月份率先切斷了飛往中國的航線啊。
而現在美國作爲全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地方,它的航班飛哪裏都不會比執飛國內航線更危險。相比之下,中國又是疫情控制、複工複産推進得最穩妥的國家,數量龐大的海外留學生和華人群體有回國的客觀需求,眼看著這麽大塊肥肉卻吃不著,美國的航空公司心裏有點苦。
甚至有美國學者威脅,美國應該組成一個國際聯盟向中國施壓,如果中國不聽話,那中國航空公司也別想進入世界其他主要國家。
不久之後,民航局就調整了政策。
時間上確實有點巧合,對不對?
紐約時報在報道標題中直抒胸臆:中國讓步了。
根據這一規定,美國航空公司最多每周可以增加到2趟航班,
而這與美國航空公司“恢複每天往來航班”的要求相去甚遠。美國“福布斯”網站在今天的一篇文章中說,美國運營商沒有受到歧視,但他們要求的接入權限比目前任何國家都要多。
叨姐倒是覺得,美國方面與其想方設法壓中國給更多“權利”,不如分點心思在國內抗疫上。如果剛複航就熔斷,也怪不好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民航局走出了一招妙棋:你來可以,但你得先做好疫情防控。
2
國際航班“新政”一出,緩解了不少人對海外留學生回國問題的關注和擔憂。
據教育部門4月初公布的信息,我國海外留學人員總人數160萬,尚在國外的約有142萬。在美國的有41萬,加拿大23萬,英國約22萬人,德國、法國約11萬,其中不少國家疫情仍然嚴重。
隨著海外疫情加劇和回國航班減少,回國機票的價格暴漲的情況時有發生,原來幾千塊的直飛機票,現在可能要幾萬甚至十幾萬,而且一票難求。
在國內機場防疫處置嚴重超負荷、隔離酒店等可調配資源都捉襟見肘的時候,我們尚且想方設法爲海外人員回國提供幫助,那麽在國內防控壓力相對減輕、防疫處置能力更強的現在,我們就更有解決這個難題了。
雖然歐美一些國家疫情仍然嚴峻,但我們國內已經基本建立起比較成熟的入境人員檢疫流程,所有乘機抵達人員都能在全封閉流程中完成隔離觀察和醫療,而且連隔離期的生活服務配套也趨于完善。
客觀而言,我們也已具備了更好的接納海外人員回國的能力。這無疑也是今天航空“行政”調整的背景之一。
3
3月29日開始實施“五個一”政策,同期安排臨時航班協助海外公民回國,再到今天的國際航班“新政”,民航局在疫情期間的每次政策出台,都引起廣泛關注。
原因何在?
首先一點,就是前面說的,國際航班通航與否和頻次,直接關系留學生等海外人員回國的便利程度以及成本等問題。這是疫情暴發以來在國內一直備受關注的議題。
其次,經濟層面的影響也較大。
數據顯示,兩三年內中國就將超過美國成爲世界最大航空市場。美歐等大型航空公司的不少盈利航線都集中在中國。
疫情期間,航空業所受沖擊嚴重。中國減少或增開航線,直接關系航空公司的成本、盈利甚至生存狀況。
而且,國際航班數量又關系著中國與外部交流的頻次和密度,背後反映的是經濟和貿易溝通頻率和恢複程度。
在此背景下,雖然國外一些國家疫情還在持續,但在可控情況下適當增加國際航班,也成了配合和促進國內複工複産的當然之舉。
況且,在這次航空“新政”出台前,我們已先後與德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試行了“快捷通道”或“綠色通道”。在保證疫情防控要求的條件下,那些國家航空公司可以申請執飛中國。
這個經驗,到目前爲止被證明是現實和可行的。
換句話說,中國是在國際疫情依然嚴峻的艱苦條件下,摸索著拿出了一個有序和適當恢複國際航空往來的可行性方案,兼顧了自身和國際社會對嚴控疫情和恢複經濟的雙重考量。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