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電視演講,網友熱評:站立的表情包!
6月7日昨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共克這一代的危機”爲主題的電視演說。李顯龍在演說中表示,新加坡一直以來都以公開透明的態度提高新加坡的信譽,投資者也對新加坡有信心。
李總理也希望國人在這個艱難時期,不要感到害怕和氣餒,讓我們繼續發揚新加坡精神,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
(圖:來源自網絡)
整個演說李顯龍總理非常有親和力,嚴肅、微笑、激情…
不少網友表示,不愧是新加坡第一網紅,簡直就是站立的表情包…
(圖:來源自網絡)
以下是演說全文——
自今年初,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來襲,新加坡就一直同它對抗。在加強防範措施之後,我們取得了良好成效。社區感染病例顯著減少了,如今每天只有幾起新病例。客工宿舍的疫情也穩定下來。新加坡的醫療系統繼續能夠應付冠病所帶來的挑戰,這全靠堅守崗位的醫療隊伍和護理人員,以及許許多多辛勤工作的前線人員。最重要的是,新加坡是全世界冠病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大多數患者都已出院。
因爲整體情況改善,所以我們能夠解除阻斷措施,安全和逐步有序地重啓經濟和社會活動。
在放寬限制的過程中,新加坡的病例預計會增加。一些國家在解封後已有這樣的經曆。因此我們必須謹慎行事,以免疫情回彈,而被迫推行另一輪阻斷措施。
冠病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不會在幾個月內消失。請大家繼續盡己之力,謹慎防疫。要注意個人衛生,記得經常洗手。出門時戴口罩。並和他人保持安全距離,不要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感染病毒。只要大家全力配合,讓情況保持穩定,我們就能夠盡早恢複更多經濟和社會活動。
(圖:來源自網絡)
冠病不只是公共衛生的問題。它也帶來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挑戰。
冠病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幾乎停滯不前。雖然各國政府耗費數萬億元,力保工作、企業和經濟。不過無數人還是失業了。許多家庭也陷入困境。
新加坡經濟也遭到重創。今年的國內生産總值(GDP)預計會萎縮4%到7%,這將是新加坡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經濟萎縮。爲了減輕企業、員工和家庭所受的打擊,政府大刀闊斧,連續制定了四個預算案,總共投入近1000億元。這相等于新加坡GDP的20%,是前所未有的財政幹預。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是,我們可以動用儲備金來資助一系列的援助措施,不必向外舉債。但即便有個堅實的後盾,我們也難以維持這麽大的開支。更值得關注的是,全球經濟正發生結構性變化,這些措施不是靈丹妙藥,能保護我們不受到任何沖擊。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經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賴國際貿易和投資。在冠病疫情暴發之前,貿易和投資其實已經放緩。如今,受疫情影響,它們下滑的速度將變得更快,影響也更廣泛。
更重要的是,全球經濟在短期內不會恢複到過去那種開放、互聯互通的狀態。人們在出行方面將受到更多限制。國際旅行不會跟從前一樣頻密。健康檢查和隔離安排也將成爲常態。比如搭乘廉價航班到曼谷或香港度過長周末,或許不再那麽輕而易舉。同旅遊息息相關的行業,將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起色,也可能不複以往。
各國也會盡量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也不會繼續緊密合作,共謀福祉。今後的世界將不再那麽繁榮,也許會有更多紛爭。
這些發展趨勢將對新加坡有深遠的影響。早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之前,這個小島就靠和世界接軌爲生。我們從貿易中心發展成國際港口,繼而成爲航空、金融和通信樞紐。
我們也從開放和互聯互通的全球經濟中獲益良多。新加坡經濟有一大部分,如制造業、生物科技業、金融服務業和物流業,都是面向國際,爲區域和全球市場提供産品和服務。就連國內經濟的主要部分,如零售業、餐飲業、休閑娛樂等領域,都非常依賴旅客的光顧。
(圖:來源自網絡)
今後,我們必須准備面對截然不同的未來。無論規模大小,企業勢必受到嚴重沖擊。一些産業的改變將是永久的。有許多企業必須創新或轉型,才能繼續生存。員工也會受到波及。被裁退和失業的人數將上升。一些工作會被淘汰,而且永遠消失。員工必須學習新技能,以保住飯碗。因此,接下來幾年對新加坡來說將是一個充滿變革的艱難時期。
盡管面對重重挑戰,請大家不要害怕,也不要氣餒。我相信新加坡人能夠排除萬難,成爲更堅毅的社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這是因爲:第一,我們擁有經年累月建立起來的強大經濟實力和良好的信譽。新加坡與世界高度接軌,在人流、物流和資金流方面同全球緊密相連。國際貿易和投資可能萎縮,但不會停止。一部分的貿易和投資會轉向其他國家,不再流進新加坡,但我們會去吸引新的投資。而世界正處于多事之秋,投資者在考慮到哪裏投資時,會更重視當地是否政治穩定,那裏的人民是否充分了解自身利益所在,企業是否能在危機中繼續運營。新加坡在應付危機時采取了公開透明的態度,不隱瞞事實,也不會一遇到麻煩就任意妄爲。這種作風,進一步提高了新加坡的信譽,讓投資者對我們更有信心。
第二、新加坡其實在很早以前,就爲迎接新的未來做准備。近年來,我們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和提升能力。同時制定計劃,打造未來經濟。我們通過技能創前程計劃在員工身上大力投資,提升他們的技能,也努力推動私人企業和政府數碼化。我們也致力于加強科研和創新方面的實力,以便在亞洲乃至世界脫穎而出。我們必須加緊落實這些策略,讓新加坡維持競爭力。
在短期內,隨著其他國家逐漸解封,我們也有序地重啓經濟。我們已經著手重新建立交通和貿易關系。樟宜機場已經允許旅客過境。我們也正在跟中國和其他國家商討開辟“綠色通道”,讓旅客能安全往返。政府也多管齊下保持新加坡供應鏈的穩定,例如從不同産地進口食物。
同時,我們也不遺余力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和投資。這有助于重振新加坡經濟。在一些國家排外情緒高漲時,我們仍舊會保持冷靜以及開放。我們必須充分把握所占有的先機,減輕疫情對新加坡企業和員工的影響,讓他們更快振作起來,增強實力。
第三、我們制定了一整套的計劃,應付未來的挑戰。政府現在的首要任務,是幫助新加坡人保住工作,或找到新工作。許多四五十歲的工友必須照顧子女和年長父母,經濟負擔不小,因此害怕失業,讓家人受苦。
一些即將退休的年長員工,也想多工作幾年,爲晚年生活做好准備。低收入的工友,則擔憂沒有足夠的儲蓄應急。自雇人士和自由業者的工作和收入情況也不穩定。應屆畢業生則因爲當前就業市場低迷,不容易找到工作。所以,政府今年陸續推出了一系列計劃,爲無數有迫切需要的國人以及他們的家庭提供及時的援助,讓他們能夠暫時挺過困境。
(圖:來源自網絡)
爲了集中資源保住工作以及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以帶動經濟增長,我們成立了全國就業理事會。這個理事會由尚達曼國務資政領導。除了協調相關政府機構的工作,它也會同全國職工總會以及雇主聯合會等合作,結合各方的力量,以取得最大的成效。因此,如果你需要一份工作,你不單有所選擇,也會得到政府的援助和全力支持。
除了公共衛生和經濟方面的挑戰,我們也必須應付其他來自國內外的問題。對外,新加坡需要應對多變的戰略格局。冠病疫情讓中美關系雪上加霜。兩國不斷就疫情和其他問題針鋒相對,雙邊關系日益緊張。
這一來,其他國家要同時和中美保持良好關系,將變得更加困難。這種國際形勢對新加坡這樣一個小國來說,將更加險峻。在和其他國家打交道時,無論對方是大國還是小國,新加坡都必須堅持和捍衛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新加坡也必須和志同道合的國家緊密合作,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繼續在國際上提升話語權和發揮影響力。
對內,新加坡需要加強我們的社會契約。至今,我們采取了多項緊急措施,幫助大家渡過難關。接下來,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如何完善新加坡的社會安全網。讓人們面對各種未知時,生活繼續有所保障。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國人自力更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進步。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難免要做一些困難的抉擇,要決定先解決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但是,我們絕對會履行我們對國人的承諾;讓每一名新加坡人,無論出身,都得到公平的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擁有優質的醫療和住房選擇;政府會與人民風雨同舟,不抛下任何人;如果有人跌倒了,我們一定會伸出援手幫他們重新站起來。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接下來幾年有許多計劃和目標要實現。未來的幾個星期,幾位部長將通過一系列電視演講,陸續爲國人勾勒政府的構想和計劃。
要取得成功,實現理想,我們還要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那就是一個堅韌團結的社會。
其實,每個國家時不時都會面對一些危機,就像我們現在一樣。有的國家經不起考驗,一蹶不振,社會分裂,有的國家卻在逆境中發掘自己的潛能,越挫越勇,在危機過後煥然一新,更加團結。而新加坡的發展史就顯示我們總能化危機爲新的機遇。
回顧新加坡的曆史,新加坡就是在危機中誕生及成長。我們剛獨立時,沒有人認爲我們能夠生存下來。短短兩年之後,英國突然宣布撤軍。當時,許多人以爲新加坡會就此走到末路,但我們成功逆流而上。建國一代爲了掌控自己的命運,奮鬥拼搏,在動蕩的時局中,從一個移民社會建立起一個國家。立國一代爲了新加坡的成功,全力以赴。他們經曆了許多風暴,但總是堅毅向前,即使遇到艱難的抉擇和挑戰,也從不畏懼。這就是新加坡從無到有的奮鬥史,現在,輪到我們面對這個時代的考驗了。
(圖:來源自網絡)
我們的群體行動將界定新加坡人的特質以及我們要傳承給子孫後代哪些價值觀和理念。在面對逆境時,我們是否只會憤怒不滿、憂心惶恐或是怨天尤人。還是我們會像先輩們一樣,意志堅定、爲大局不惜做出艱難決定,彼此之間也繼續保持互信、相互扶持?
其實,在這場危機中,許多同胞就秉持先輩無私奉獻的精神,對抗疫情。他們悉心照顧患者以及幫助受影響的國人,包括縫制口罩、改裝舊電腦等等。海外的新加坡人也彼此照應,開車數百公裏載送同胞到機場,讓他們安全回國。大家的各種善舉凸顯了新加坡人團結一致、互相關愛的一面,這非常令人感動。
這也是爲什麽我相信新加坡可以繼續保持獨特,繼續維持一個公平和公正的團結社會,讓大家都能發揮所長,追求夢想。全體內閣成員將在公共服務部門的支持下,竭盡所能領導大家前進,實現這個美好願景。
(圖:來源自網絡)
我們需要每一個人與我們並肩奮鬥, 讓全世界看到新加坡能夠再次創造奇迹,安然走出困境。讓我們繼續發揚新加坡精神,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