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中國駐新加坡大使在《海峽時報》發表署名文章《本地區是要合作之道還是走對抗之路?》
6月22日,新加坡主流媒體《海峽時報》紙質版和網站刊發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署名文章《本地區是要合作之道還是走對抗之路?》。文章表示,6月15日,美國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先生在《海峽時報》刊登題爲《美國將與夥伴一起致力于自由開放的印太》的文章。這是繼去年香格裏拉對話會後,美國防長再次向地區國家兜售美國的“印太戰略”。
文章著力展示了“印太戰略”三大支柱——軍事准備、同盟夥伴關系和地區網絡建設的新進展。這些內容加上作者美國防長的身份,給人兩大突出印象:一是炫耀美國在本地區強大的軍事存在和先進的武器部署,“秀肌肉”的意味十足;二是把中國列爲本地區“自由與開放”秩序的威脅,表明了與“夥伴”一起對中國進行遏制的意圖。顯而易見,它是在試圖激起大國矛盾,加劇地區形勢的緊張態勢。
爲此,這個“印太戰略”重操冷戰思維,試圖以意識形態劃分陣營,把矛頭指向中國共産黨。南海問題依然是“印太戰略”挑撥中國與地區國家關系的必然話題,全然不顧當前南海形勢總體穩定向好、中國與有關東盟國家致力于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的基本事實。
美國的“印太戰略”給本地區各國提出了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嚴肅問題,即本地區應該建立一個團結合作的地區架構,還是一個陣營對抗的地區秩序?
“印太戰略”是在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發動對華遏制的背景下出台的,目的是把美遏華戰略“地區化”、“陣營化”。環顧世界,美國近年來也在本地區之外實施了各種名目的戰略,但最終的結果都是導致當地社會動蕩、經濟衰退、民不聊生,美國許諾的“自由”、“繁榮”從未實現。現在美國又在本地區故伎重施,這一動向值得各國高度警惕。
事實證明,這種充斥著軍事對抗色彩和利己主義的地緣戰略,不符合地區國家的共同利益,也和地區國家共謀合作、共求發展的基本立場相違背,不會也不應成爲地區秩序的主題。東盟國家在去年6月份推出了“東盟印太展望”,呼籲各國化解分歧、攜手合作,共同維護地區的和平發展。顯然,美國“印太戰略”的主張與地區國家的願景背道而馳。
本地區在今天之所以能成爲一片難得的和平綠洲和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板塊,離不開包括中國和東盟國家在內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平發展始終是本地區各國的共同利益之所在,團結合作是地區國家人民的共同意願。作爲亞太大國,應順應時代潮流,爲本地區各國的長遠穩定發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而不是去挑起大國對抗,加劇地區緊張關系。
中國是地區繁榮穩定的積極貢獻者和堅定維護者。
中國致力于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南海問題事關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解決這一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重要的是中國與有關東盟國家都有著對話協商、和平解決的政治共識。南海問題是曆史遺留下來的,中國與東盟國家曆來都可以較好地管控分歧,但往往只要域外國家一介入,南海地區的甯靜就會被打破。這篇文章再次別有用心地炒作南海問題,汙蔑中國霸占地區國家沿岸價值2.5萬億美元的油氣資源。但事實是,中國始終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一貫立場,在達成共識前,中國沒有在爭議海域打下一口油井。當前“南海行爲准則”(COC)談判快速有序推進,南海形勢向好發展,這一局面值得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珍惜。
中國與地區國家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合作,以開放包容實現互利共贏。中國尊重各國的合作意願,順應各國的發展需求,與東盟國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爲地區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中國不斷深化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往來,雙方貿易總額超過6000億美元,累計雙向投資超過2000億美元。中國連續11年成爲東盟最大貿易夥伴,而東盟也曆史性地成爲中國最大貿易夥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與東盟積極開展合作,以捐贈物資、派遣醫療隊等方式向東盟國家提供了幫助。在危機面前,中國再次證明是可以信賴、依賴的夥伴。
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是基于相同的發展理念,雙方都支持全球化和多邊主義。雙方在10+1、10+3、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等機制下開展了密切合作,中國高度重視東盟在相關機制中的中心地位,不會“缺席”、更不會“退群”。雙方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這將進一步提升區域一體化水平,維護自由貿易。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國策不會動搖,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歡迎東盟及其他國家與中國分享發展的利益與機遇。
團結合作、共同發展是時代發展的正確方向。操弄唯我獨尊的大國對抗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傷害各方利益。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外交將堅持致力于維護和平穩定、促進發展繁榮。
中美關系對于地區乃至世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國期待與美國攜手努力,建設協調、合作、穩定的中美關系。中國無意改變美國,也不想取代美國;美國也不可能一廂情願改變中國,更不可能阻擋中國的發展進程。對地區和平造成威脅的決不是文章認爲的中國發展,而恰恰是對中國發展的圍堵遏制。(總台記者 鄧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