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加坡眼”,輸入“9”獲得生活黃頁信息|
6月26日,新加坡新增確診219例,累計42955例。新增病例當中,社區病例爲6人,其中,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5人。衛生部將在今晚公布其他詳情。
新加坡140人被撤銷工作准證,包括在羅拔申碼頭群聚喝酒6人
根據新加坡人力部昨天(6月25日)發的文告表示,過去一個多月,有140名工作證件持有者因爲違反阻斷措施、居家通知或隔離令,而被撤銷工作准證。
文告指,42名工作准證者因違反居家通知而被撤銷工作准證,98人則是因違反阻斷措施規定,在外聚餐、喝酒等被撤銷工作准證。
人力部表示,這些被吊銷工作准證的人永遠不能返回新加坡工作。
被撤銷工作准證的140人當中包括在羅拔申碼頭群聚喝酒的7名男女。他們于阻斷期間到羅拔申碼頭群聚喝酒被控上庭,他們被罰款,6人也被吊銷工作准證。
這7名男女是在5月16日,當天傍晚6點25分前後多人在羅拔申碼頭聚集。部分人士在該區抽煙喝酒,有些則沒有戴口罩,也沒有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
據悉,這7名男女不是相約一起到羅拔申碼頭群聚喝酒,而是碰巧遇見。第一組人包括4個英國籍男子:James Titus Beatt(33歲)、Neil Gordon Buchan(30歲)、Poynter Joseph William(35歲)和Perry Scott Blair(37歲)。
他們在外出運動時巧遇後,決定一同到酒吧買酒。他們從傍晚6時至6時44分之間,前後到三家酒吧買酒,沿途沒戴口罩,過後各自回家。
第二組人包括1名奧地利籍男子:Michael Czerny(45歲);和2名美國籍男女:Brown Jeffrey George(52歲)和他的妻子Bao Nguyen Brown(40歲)。
當時,美國籍夫婦是看到一家酒吧正在舉行買三杯送一杯的啤酒促銷,因此決定買酒喝,不過巧遇正在遛狗的Michael Czerny,便邀他同飲。
兩組人的聚會並未超過一小時,也沒走出羅拔申碼頭一帶,法官認爲並沒有嚴重到必須判監刑,所以判第一組四人各罰9000元,第二組三人各罰8000元,也吊銷了其中6人的工作准證。
昨天疫情回顧
6月25日,新加坡新增確診113例,累計42736例。
當日病愈出院305人,累計病愈36604人,爲病例總數之85%。
5917人仍在方艙/社區護理設施或社區康複設施,比前天減192人。
在醫院加護病房(ICU)維持在1人;非ICU病房有188人,與前天同。病逝累計維持在26人。現存病例6106人,比前天減192人。
社區新增病例
6月25日,新加坡本地社區新增病例5人,其中4人爲無症狀確診並血清抗體陽性,爲既往感染。
1. 38歲孟加拉籍男子(第42669例):無症狀,6月24日確診,是第37755、39452、40027、41410、42467例的密切接觸者,確診之前處于集中隔離狀態。血清抗體陽性,屬于既往感染。
2. 35歲印度籍男子(第42684例):無症狀,6月25日確診,是第42098例的密切接觸者,確診之前處于集中隔離狀態。血清抗體陽性,屬于既往感染。
3. 42歲印度籍男子(第42731例):無症狀,6月25日確診,是當局對必要領域職工進行積極檢測而測探到的病例。血清抗體陽性,屬于既往感染。
4. 38歲菲律賓籍男子(第42732例):無症狀,6月25日確診,是當局對必要領域職工進行積極檢測而測探到的病例。血清抗體陽性,屬于既往感染。
5. 50歲新加坡籍男子(第42761例):6月19日出現症狀,25日確診。客工宿舍病例
住在大型集體宿舍和工廠改建宿舍的客工(WP)新增確診108例,大多爲無症狀或輕微症狀病例。
感染率與病死率
檢測能力與感染群追查
截至6月22日,新加坡每百萬人口檢測人次爲12萬。
中國新冠病毒首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中國首個冠病mRNA疫苗上周五(6月19日)正式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批准,這是中國第八個進入臨床試驗的冠病疫苗。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就已經開始推進多條技術路線的新冠疫苗研發。而此次的新冠mRNA疫苗是該院研制成功獲批臨床試驗的一高技術疫苗品種。
研究表明,疫苗免疫的動物可耐受高滴度新冠病毒攻擊,有效阻止病毒複制和肺病理進展,顯示出良好的保護效果。
6月25日無新增感染群
鄰國疫情:印尼破5萬例6月25日,印尼新增1178例(累計50187例);菲律賓新增774例(累計33069例);馬來西亞新增4例(累計8600例);泰國新增1例(累計3158例),無症狀,從是埃及回國的國民,確診之前處于集中隔離狀態。
相關閱讀:
-
羅拔申碼頭喝酒的六男一女,火速立案被控上庭
-
在新加坡若違反抗疫措施,將被人力部取消工作等准證
-
今增548,累計31616|新加坡恢複工作准證申請,6月有望進行新冠疫苗臨床實驗
欲了解更多相關新聞,請看新加坡眼臉書Facebook,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
— END —
歡迎關注新加坡眼®
獨立視角|平實報道|深度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