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指出,爲了確保總醫療費用未來可持續,我們必須聚焦如何改革我國醫療系統,避免醫療費用上漲得太快。
本地國家醫療開支在五年內增加超過60%,從2011年的115億元提高至2015年的188億元,以建造更多醫療設施和聘請更多醫療人員,來滿足我國持續增長的醫療需求。
衛生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昨天(1月9日)答複議員林偉傑(三巴旺集選區)有關醫療通貨膨脹的口頭詢問時,透露上述數據。
醫療通脹每年2.4% 比經合組織高
在2011年至2016年之間,本地醫療通貨膨脹每年平均爲2.4%,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1.6%來得高。
然而,政府近年來陸續推出的社保援助計劃(簡稱CHAS)、建國一代配套,以及終身健保津貼,爲國人提供了一定的醫療保障及優惠,有助于拉低2013年至2016年之間的醫療通貨膨脹率,使它降至1.2%。這意味著醫療費漲幅已舒緩。
醫療通脹是指在獲政府津貼後,病患所支付的醫藥費如何變化。它是在消費價格指數和醫療産品服務,如醫療牙醫服務、藥物和醫療保險保金等的價格變化基礎上計算得來。這異于國家醫療開支的計算方法,因爲後者反映的是投資在醫療業上的整體資源。
徐芳達指出:“關注醫療通貨膨脹盡管重要,但總體的醫療開支也一樣重要,因爲津貼來自政府收入,而這源自于國人繳的稅。……爲了確保總醫療費用未來可持續,我們必須聚焦如何改革我國醫療系統,避免醫療費用過于快速上漲。”
徐芳達:推出收費標准並非爲限制市場競爭
另一方面,就工人黨非選區議員吳佩松副教授前天詢問早前廢除的醫生收費准則,是否推高我國過去10年的醫療通脹,徐芳達透露,在2007年之前的10年,以及過去10年間,平均常年醫療通脹分別爲2.4%和2.6%,並未受廢除收費標准影響。
新加坡醫藥協會(SMA)早在1987年曾爲私人醫生制訂收費准則,但因抵觸競爭法于2007年遭廢除。
爲提高醫生收費透明度,供病患求醫與醫療業者制定收費時參考,衛生部不久後將在獨立委員會的建議下,制定一套手術收費標准,並會定期評估和更新這套標准。長遠來說,衛生部希望能有效管理醫療成本,加強醫療財務資源的可持續性。
徐芳達指出,接下來准備推出收費標准並非是要限制市場競爭,醫生仍能自行決定收費水平。他相信,多數醫生會在專業道德的約束下,避免擅自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