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片《1917》兩個小時一鏡到底有多爽?
文/小玄兒
豆瓣專欄作者
曾爲《看電影》《環球銀幕》撰稿
今天我們來聊聊一部北美跨年檔期爽片,目前看過的觀衆不多,但是平均評分8.6,媒體分80,也是著實不低了。近年來戰爭片市場低谷,觀衆們很少捧場,大制片廠和導演們也不太愛拍了。
這部圍繞一戰的《1917》,由薩姆·门德斯指导,罗杰·狄金斯掌镜,只要看过的观众都说赞的不得了! 在金球奖连拿三项重磅提名: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音乐!最终电影获得最佳剧情片,萨姆·门德斯获得最佳导演。(嗯,我要是评委我就都给这部电影了!)
這裏放一個預告片,給還沒看片的觀衆。多說一句,因爲整部電影是“一鏡到底”的效果,但是預告片爲了集合精彩鏡頭,必須剪輯,成爲了一個特別尴尬的存在。
電影的120分鍾裏,鏡頭沒有任何剪輯點,但是預告片一剪輯,反而有點奇怪,但是觀衆依然可以感受到音樂和視聽的力量。(我也去看了下淺焦長鏡頭跟拍的《索爾之子》的預告片也是剪的,實在是木有辦法)
上次看戰爭片馬上想二刷,還是看《狂怒》。這部《1917》被譽爲“一鏡到底”的神作,從白天到黑夜,再到黎明,兩天一夜,跟隨兩個單兵,縱穿一戰戰場。導演薩姆·门德斯让我们看到一场导演消失,却又无处不在的精心的编排。(下圖的老薩還穿了加拿大鵝)
電影是再現時空的藝術
“一鏡到底”意味著連續的時間和空間,也算是長鏡頭的極致巅峰,全片只用一個長鏡頭,需要克服很多技術問題!當然這裏也隱藏著剪輯點和電腦特效,但是觀衆觀看起來,是順暢的視聽流和人物貼身的跟拍。
一個導演選擇一部電影的創作手法,也代表著他對這個故事的觀看角度。電影《1917》選擇了“一鏡到底”的方式,去呈現這個一戰的真實故事。導演薩姆·门德斯就是决心让观众跟随镜头,眼镜都不眨的,一起体验这两小时的一战战场。
連續時間和空間的無限延展
從電影一開始,鏡頭就聚焦在兩個普通的士兵身上。從角色起身,到接受命令,再到戰壕行走,鏡頭都巧妙的銜接並穿越了障礙,還不停的轉換視角,從背跟到面跟,無縫銜接第三人稱視角和第一人稱視角。讓影像成爲了連續的時間和連續空間,讓觀衆沉浸在每一分鍾,每一秒鍾的景別和人物變化裏。
看不見的工業技術和精心編排
影片把拍攝現場,變成了大型戲劇現場,主角如何與環境和周圍的人物互動與走位,早已安排好,如何聯動,如何轉彎,攝影機如何運動,一定都是多次嘗試之後的結果。
還要保證觀衆不會視覺疲勞,所以不斷要有背景人物出畫和入畫,鏡頭也要不斷的轉換角度,聚焦在對應的人物身上。當轉換成第一視角時,主要人物則成爲了前景的畫框,牢牢的圈住鏡頭的焦點,給觀看者以明確的視覺指示。
精心的取景、布光和走位,無處不在。這裏一個推焦,就完成了從中景到特寫景別切換,而兩個士兵作爲前景,正好給了觀衆視線的焦點以畫框。薩姆·门德斯这次是来炫技的,每一个你看到的精准布光和焦点转换,都是在运动的镜头中完成的!
不停在運動中的人物和鏡頭
影片中如果人物的動作停了下來,那麽鏡頭就會開始移動。如果人物開始定向移動,那麽鏡頭就會跟拍一段時間,超強的穩定器避免觀衆暈眩。跟拍和手持還是不同的,有了穩定器的跟拍讓鏡頭移動的非常流暢,也給到觀衆更舒服的視覺體驗。
這裏的大全景,一開始也是藏在男主角的背影跟拍中的,直到他進入了狹窄的人群,鏡頭才放慢速度,再向上一升,大全景的景別震撼就出來了。
從白天到黑夜的視覺奇觀
選擇了跟隨人物拍攝,除了創造連續的時間,也爲創造空間裏的視覺奇觀創造了機會。因爲鏡頭的畫框之外,隨時可以有人物或者道具入畫。而導演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利用戰場的元素,制造恐怖或者絢麗的戰場奇觀!
從戶外到室內,從上天到入地,360度無死角的展現人物在戰場環境的穿梭,可謂是全面的呈現了戰爭的體驗感。你可以理解爲一次戰地跑酷,男主角從戰壕到前線,從敵營到廢墟,從高塔到瀑布,可謂是當代“馬拉松戰役”的傳信者,突破重重危險和阻礙,開挂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下一秒的未知,一直給觀衆帶來新鮮感。
閉環的劇作,用空間和時間切分章節
電影從樹下躺著的士兵開始,也在士兵回到樹下結束。用不同的地域環境和時間來切分劇作,每個環境,每段時間線,都有不同的困境出現。
大大豐富了影片的可看性和緊張度,戰壕裏的地雷,敵軍的飛機墜毀,卡車抛錨,角樓狙擊,敵方的女人和嬰兒,不能開槍的敵後作戰,在叢林的激流裏漂流,一個士兵在兩個小時裏,都做了一次“鐵人十八項”。
影片裏唯一失去的一段時間,是士兵昏倒的幾小時。
影片還在一開始,就鋪墊了疼痛感,而且是全場觀衆都感受到的那種。同時也是男角色人物內心的鋪墊,一個有點笨拙的男孩兒,甚至是弱弱的男主角,最終曆經磨難,穿越重重障礙,成爲了一個偉大的戰士,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拯救了1600人的性命。
電影的劇作整體來說,簡單的與《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一樣,就是一個人物從A點移動到B點的故事。《瘋狂的麥克斯4》中間加了個折返,故事發生了轉折。
而《1917》是個單線移動,牛逼的導演就是這麽厲害,故事簡單,就是因爲他們有極大的自信,在每一個鏡頭裏,讓多層次的影像和畫面,創造細節和故事,同時還能全程保持戲劇張力。這樣一個鏡頭的信息量,本身就是故事了。
反類型的轉折
不斷給觀衆驚喜
其中兩名士兵裏,一開始大家肯定都以爲需要去救弟弟的哥哥更像一個主角,因爲他動機最大,行動最主動,還救了一開始有點膽小的 Schofield。結果在鏡頭都沒有看到的地方,對 ,因爲鏡頭都是跟著男主角的,于是作爲男配的哥哥就莫名的挂了,也是非常反類型片了。
後面給予了單兵Schofield極大的主角光環,也讓他除了主線故事,完成任務傳遞不要進攻的命令之外,還有了人物的B故事,傳遞遺囑給朋友的弟弟。
原創配樂讓觀衆不斷高潮
配合戰場白天黑夜的視覺奇觀,電影的配樂確實精彩。Thomas Newman也是導演在007系列的老搭檔了。
最後提一句攝影牛逼到爆炸,原來也是 Roger Deakins 掌鏡。這位終于憑借2018年的《銀翼殺手2049》維倫紐瓦的大作,拿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攝影界大神,光奧斯卡提名就13個,早就是無冕之王,也是當代最好的數字攝影師了。
話說影片有些拍跟與《邊境殺手》的場景相似,不知道門德斯導演是不是看了《邊境》才找他合作這部新片。
這樣的重工業商業電影,制造“一鏡到底”和長鏡頭跟拍的視覺體驗,前幾年有生猛的《索爾之子》從戛納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拿獎拿到手軟。
而華語片裏也曾有過這樣閃光的嘗試,那就是《大象席地而坐》,而且其中還難得的展現了我們普通生活環境裏的奇觀,例如占滿火柴汙垢的樓道頂,還有五個人物在同一個環境裏相互交織,也可謂是難得現實主義編排,可惜了一個難得創作者就此隕落。
“一鏡到底”說到底有利有弊,到了影片末期,人物開挂嫌疑實在是太大,尤其是環境越混亂,人物的開挂就會越明顯。讓本來“一鏡到底”對于時間和空間還原,開始脫離真實感。推薦影片有《索爾之子》《日暮》《大象席地而坐》。
也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創作者,在追求“一鏡到底”的同時,也同時更好的平衡這個爲了沒有設計感,而充滿了設計的編排。最後再來貼幾張截圖,看一下導演的固定前景,運動中的元素,最後畫框內的人物開始互動的過程。
電影裏充滿了這種,鏡頭內外的空間,觀衆的視覺不斷的被展開。
感受一下鏡頭在移動中的
構圖和信息量
夜景與白天的對比
導演來給我們上攝影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