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說起隱士,第一個進入到腦海中的畫面就是在山水之間有一仙風道骨的男子,這位男子每日裏飲酒作樂,興致高昂之時就賦詩一首留下千古絕句,縱情山水好不快活。在我國古代曆史上,確實是有這麽一些隱士高人存在,他們不需要爲了生活去打工賺錢,也不去朝堂之上耍心眼,每天不需要擔心吃喝只需要玩樂,那麽這些看起來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隱士們是怎麽生活下去的呢?下面就讓小編爲大家稍稍講一下。
靠著名聲過日子
在我國古代,隱士也是分好多種,而曆史上留名的那些隱士們大多都不是當了一輩子的隱士,而是一段時的隱士。隱士也可以叫做是世外高人,三國時期出名的隱士比較多,小編就以諸葛亮爲例給大家說一下。
在三國紛爭還沒開始的時候,諸葛亮並不算是一名隱士,後來戰爭開始,天下沒幾處安定的地方,諸葛亮就帶著一家老小隱居在了老家。在那個時候,物質條件並不豐富,在全國都靠天吃飯的日子裏,諸葛亮一家守著幾畝薄田就足夠過活,但是這樣的田園生活只能讓諸葛亮稱作是”世外”,並不能成爲”高人”,但是當時諸葛亮的才學名聲早已在天下間文明,正是這些名聲讓以後的劉備願意三顧茅廬,也就是說,古代的這些隱士們,有著大把的名聲在,自然混的不會很差。
這類隱士並不是真的想隱居,只是還沒有遇見賞識自己的君主,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們希望通過隱居的方式,獲得足夠的名聲,從而引起君主的注意,能快速登上政治舞台。這類的典型代表還有姜子牙。後人把這種博取功名的方式稱爲”終南捷徑”。這個方法在科舉制沒有實現之前是很有用的,不過科舉制後,人才大多可以通過考試進入朝廷,用這一方法的人也就少了,那些隱居的人就是真的不想做官的了。
靠積累的財富
有的隱士雖然隱居了,但是他們或者出身貴族,或者當官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足夠他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宋朝的時候,宋仁宗曾經在一人死後賜爲”和靖先生”,此人就是林逋。林逋一生未娶未當官,他”以梅爲妻以鶴爲子”,日常生活是真正的回歸大自然,遊戲山水,那麽,當了一輩子隱士的林逋是依靠什麽生活的呢?林逋依靠的就是自己的産業和存款,以及友人、皇帝等給他送的禮物。
據說,宋真宗給林逋送過粟帛,親自下令當地官府要照顧他的生活;當地的郡守出錢出工給林逋建了房子,房子建好以後當朝丞相經常跑去做客,香火旺盛的高僧也常去論詩,這麽多厲害的人物去拜訪林逋,隨手送點小禮物就足夠林逋生活幾年了,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爲自己的衣食起居費用而擔心。
再說個大家都很熟悉的,”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陶淵明相比較前面倆人來說要可憐一點,他是家道中落迫不得已回家種田,但是要知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是回了老家的陶淵明手裏頭也是有不少田産的,用現在的比喻來說,大概就是從億萬富翁”敗落”到了百萬甚至千萬。
我們常常認爲”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是陶淵明,但這並不是他生活的常態。他只是享受種田的過程,從中得到樂趣,並不是靠著種田來生活。如果他真的像普通百姓一樣,成天”面朝土地背朝天”,爲了田中的收成而擔憂,哪來的雅致寫下這樣的詩句?
似隱非隱
古代很多的隱士,說是隱居了,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縱情山水。相反,他們有的還在朝中兼任官職,當皇帝遇到不能決定的政策時,往往還需要向他們請教。比如和陶淵明一個姓氏的陶弘景,號稱是”山中宰相”,這位可是正兒八經的住山裏頭,但是當時的皇帝經常派人去山裏找他出主意,許多政策都是聽了他的建議才實行的,依靠”金點子”生活的山中宰相,也算得上是比較出名的隱士了。
陶弘景笃信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因而他向往的就是逍遙自在,清靜無爲的生活。但這些與他心系朝政並沒有直接的沖突。他睡在山中,但是沒有真的隱居,梁武帝還是會按時給他發放俸祿,與在朝爲官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
窮困潦倒型隱士
那麽是不是所有的隱士都依靠各種手段過上好日子了呢?那倒也不是,也有的隱士是真的不知如何過日子,一生貧困潦倒。
明朝的徐渭是一位寫意派的大師,他畫的《墨葡萄圖》改變了當時的畫風,引領了一個時代。可是徐渭老年的時候不願當官,又沒有人接濟他,貧困潦倒,一度連畫畫的墨都買不起。徐渭無奈,只得變賣了家中的千卷藏書。也有富貴人家向他買畫,但是徐渭性情高潔,不願將畫賣給他們。徐渭在窮困中死去了,死時僅有一條狗陪著他,床上連一張席子都沒有。
再例如大家熟知的風流才子唐伯虎。年輕時,唐伯虎也是風流倜傥,活的逍遙自在,建了個桃花庵,縱情享樂,但是當年老時,他也面臨著缺錢的困境。好在當時也有人向唐伯虎求畫,唐伯虎依靠著賣字畫,倒也能繼續生活下去,過得比徐渭好些。但是唐伯虎這類有才華的人終究是少數,大多數隱士在暮年沒有力氣耕種,若是又沒有妻兒的話,恐怕真要面對餓死的結局了。
結束語:古代隱士在隱居後,依靠著自己的名聲或者積累的財富,只要不大肆揮霍,都能過上不錯的生活。隱居的人大多是知識分子,在古達,讓他們去從事低級的農業活動是不可接受的,頂多也就是偶爾下田當做消遣罷了。只是在晚年的時候,有些隱士就貧困交加了,不能再逍遙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