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哈喽各位大家好,歡迎關注萬古人力,住房問題關系到民生民本,一直都是普通百姓最關注的實際問題之一。好像居高不下的房價已經成了一種常態,在住房這方面,確實是讓很多普通人頭疼。近期,深圳市住建局負責人在一次演講上的發言引起了廣泛關注。
他在演講中表示,深圳未來的住房比例將會變成6:4,就是說會有60%的深圳市民住進公共住房。這也就意味著商品房不再是一種流行趨勢,深圳市會開始持續推進公共住房建設。而這也標志著,深圳樓市可能要從香港模式轉化爲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如果真的完成這一曆史性轉變的話,住房狀況會發生什麽樣的改變呢?
一、深圳房地産引進香港模式
嚴格意義上來算,內地房地産市場化是從1980年左右開始的,直到1988年的時候發展速度才開始加快。在內地房地産還在摸索發展的時候,新加坡和香港的住房模式就已經基本成型。當時香港的房地産運營模式還是挺有特色的,比如土地財政,公攤面積等等就是在1950年左右時,香港所探索出來的房地産運營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雖然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香港也遭遇過多次危機,但是憑借著這一房地産運營模式,樓市可以說是屹立不倒,甚至還一再翻新走向新高度。
可能是看中這一模式帶來的經濟效益,內地在1990年的時候引進了這種發展模式,後來就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商品房模式。雖然在發展初期能夠緩解住房需求緊張,還能通過賣地收入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但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就比如說現在香港面臨的高房價難題。現在香港房價穩居全球第一,每套均價能夠達到125.44萬美元,換算人民幣的話,大約爲865.3萬元人民幣,就算是和第二名相比都要高出一大截。
同樣引進這一發展模式的深圳房價也一點都不弱,每套住宅均價在540.7萬元人民幣。雖然聽起來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但如果考慮到收入發展水平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深圳的房價收入比可一點都不低。香港的收入房價比爲47.46,而深圳的收入房價比則緊隨其後,達到了44.9。
二、新加坡模式是什麽
深圳之所以會提出學習新加坡模式,也是因爲這兩個城市之間有一定相似之處。這兩座城市的國民收入總值比較接近,而且都是人多地少,挪不出太多的土地用來建設住宅,所以樓市的發展方向一直都是個大問題。而新加坡所采取的保障房制度就提供了一個新思路,說不定真的能從中找到解決困境的辦法。
新加坡的住宅模式其實是由政府承擔了更多義務,低價轉讓國有土地,用來興建公共住房,以此來保障大部分基層民衆的住房需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現在新加坡的住房結構已經演變爲8+2模式,也就是公共住房占到80%,而私人住宅只占20%。
並且新加坡會通過制度管理,將保障房的房價控制在合理水平線上,還不會影響另外20%的市場住宅。在此前提之下,普通民衆的公共住房房價得以得到控制,所以民衆的住房壓力並不是很大。但占到20%的私人住宅房價卻一點都不低,在全球各大城市房價排名中也只比香港低而已。
三、房價帶來的社會問題
就在前段時間,深圳才出台了一場嚴格的樓市調控政策,試圖將過度火熱的樓市從基准線上拉回正常水平。畢竟現在因爲房價實在被炒的太高,就連實體制造業都受到了很大影響,産生了擠出效應。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樓市問題,而是變成了一種社會問題。但這些政策對于現在深圳樓市所面臨的問題來說,只是能解決短期的困境而已,想要長期完成對樓市和房價的把控,還是應該調整長效機制。通過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就能知道,深圳房價的問題並不完全來源于土地緊缺,更多的還是宏觀把控上應該下更大力氣。
四、新加坡模式能複制嗎
現在看來深圳准備在土地供應和公共住房上做出調整,借鑒新加坡模式解決房價過高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深圳的規劃當中,未來18年內將會推出六成公共住房,另外四成則是商品房。
這或許是一種嘗試,即便這種模式能夠複制成功,但對于深圳現在100多萬的人口基數來說,可能仍然起不了太大作用。更何況原本的香港模式能夠接觸房地産拉動經濟,而現在轉變爲新加坡模式之後,相比而言肯定要付出更多才行,同時也很難得到財政上的收益。這就意味著政府要讓出一定利益,才能維持這種模式的持續推進。
總體而言,深圳房市現在的確到了不得不變的關頭,但究竟如何變,變成什麽樣,還要從長遠角度考慮。歡迎評論區討論~點擊這裏關注萬古人力,每日更新深度商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