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創意是時代進步的風向標。
新加坡廣告創意人陳耀福千禧年後轉戰中國,見證中國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數碼平台如何入戶入腦入心的傳播力,挑戰傳統廣告業的作業方式。同樣在21世紀活躍廣告圈的中國廣告創意人馬曉波直言華文廣告已進入“無人之境”,消費升級,全新媒介,面對所有想要引人注目的對手,廣告人須要掌握全新的思考工具,不斷提出新的傳播方法論。
時代紛亂也同等精彩,召喚廣告創意人融合大衆生活與多元文化的洞察力。陳耀福堅信廣告不只是賣商品或服務,也傳播扣動人心的價值與美學。馬曉波說,時代在變,廣告人更需要保留尊重人性與消費者審美的優良傳統。
陳耀福(左)和馬曉波(右),一個是新加坡的廣告泰鬥,一個中國廣告界當紅最會“講故事”的創意人。(受訪者提供)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品牌走向國際,華文廣告創意將更講究全球敘事的能力。這當中有中國廣告人傳播文化影響力的角色,也有擁有雙語優勢的新加坡創意人才可發揮的空間。
兩位創意人爲新加坡華文廣告發展前景把脈。馬曉波看好赤道島國多元的語言與文化環境,華文廣告創意具備國際視野。陳耀福一針見血,本土華文廣告的發展取決于語言的環境條件,媒體是語言的風土,華文媒體發展得好,華文廣告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綜述
陳耀福和馬曉波,一個是新加坡的廣告泰鬥,一個是中國廣告界當紅最會“講故事”的創意人。一個縱橫馳騁,近花甲之年褪盡鉛華,始終秉持著對品牌信念的追求。一個過不惑之年,依舊奔跑在廣告前線,試圖在互聯網的風口浪尖上,捕捉大時代的脈搏。過去十幾年裏,他們身處同一座城市上海,見證著中文廣告風馳電掣般的急速奔跑。
2005年,在新加坡廣告界奮鬥20載,早已功成名就的陳耀福選擇離開新加坡轉戰上海,開啓一段乘風破浪的“海漂”之旅。用他的話說,“我是真的走了”。而出走,是爲了探索更大的可能。
陳耀福作品:別克公益廣告《事關人命》系列。(受訪者提供)
在中國的15年裏,他繼續用作品說話,先後爲阿裏巴巴、方正集團、支付寶、別克汽車等制作了一系列優秀廣告,以實力贏得掌聲,成爲行業內的金字招牌,也爲中國廣告業帶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廣告場上,他是本土創意人口中尊稱且敬仰的“前輩”。平日裏,他和朋友們打成一片,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Norman。
2003年,馬曉波加入上海勝加集團,現任首席創意官。憑借本土化的洞察,精致的文本,多元的呈現風格,他的作品從一批優秀創意中脫穎而出。一句“我走的時候叫Timberland,回來才叫踢不爛”讓人印象深刻,帶著一份倔強跻身到了聚光燈下。
馬曉波爲Timberland靴子制作的《踢不爛》廣告系列。(受訪者提供)
今年他的團隊爲視頻網站Bilibili(以下簡稱B站)制作的《浪潮三部曲》大火,第一集《後浪》在社交平台成功引爆話題,引起兩代人關于時代主題的討論。第二集由毛不易演唱的《入海》,背後的作詞人正是馬曉波。一句“時間會回答成長/成長會回答夢想”,以溫柔親切的筆觸,在畢業季的校園傳唱。
巧的是,二人的廣告新篇章都始于2000年。而在這個重要的時代拐點上,適逢中國深度開發互聯網可能性時期。過去20年裏,他們一邊見證著互聯網的崛起,一邊調適著數碼時代爲廣告業帶來的變革。在探索中前進,也在速度、平台、熱點的沖擊下,努力平衡著叫好與叫座,娛樂與藝術的比重。
相同的是,作爲廣告人,他們信奉品牌的力量,對于“真實”有著最純粹的追求。無論傳播渠道如何變化,馬曉波形容那種真實是“不帶濾鏡的”,陳耀福說“打動人心的真實有著走街串巷的煙火氣,不經意間打入你心裏”。正是這份簡單純粹,醞釀了一部部傳唱的佳作。也正是這種信仰,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他倆相識于三年前一次評審活動上,一拍即合,成了朋友。馬曉波喜歡到陳耀福在上海開的酒吧喝兩杯,形容他是個“有才華的謙謙君子”,相處起來如沐春風,給人平靜安定的力量。陳耀福賞識馬曉波有洞見,想得透看得清,還給予厚望地說:“他們是中國廣告未來發展的領路人,他們的時代來了。”
一新一中,前輩與後生,兩人的對話勾勒出20年間中國廣告業發展的弧度,有碰撞,有交彙,像極了兩個時代的交接。而這段用廣告書寫的新中友誼,或許能夠爲兩地的廣告人開立先河,鼓勵更多人“入海”體驗,深度交流,在這波濤奔湧的時代翻滾起一股更猛烈的浪潮。
對談錄
問:兩位是新中兩國頂尖的廣告創意人,在業界馳騁多年,打造屬于自己的廣告“試驗場”。在各自的場域裏,近期做了哪些有趣嘗試?
陳耀福(以下簡稱陳):入行廣告業37年,前22年企業高管生涯,近15年在上海打拼。退下烏紗成立自己工作室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走到一個新的階段,從此不再需要向誰述職,有更多時間留給自己了。以自由人的身份,做想做的事。
去年成立了個人工作室OnBrand,主要專注于建立品牌價值的傳播,只挑跟品牌傳播相關的工作,重質不重量。再來以自由人身份做業界公益,這是我在這個年齡這個階段,適合做也喜歡做的事。以觀察者的角色,輸出對業界有價值的內容,通過演講、培訓提拔新一代廣告人。
近期剛發布了“誰殺死了廣告人”(Who Killed The Adman?)第二部短片,這是一個關于廣告行業演進和改變的內容。離開企業自己創立工作室之後,人自由了,可以坦然地去討論一些我認爲對業界會有幫助的課題,比如“誰殺死了廣告人”。
第一集我們采訪50、60年後的廣告名人,他們大多還活躍。第二集聚焦中國廣告新生力量,他們是70、80年後的一線廣告人,有許多還是自己創意熱店的創始人,造就了現在中國廣告創意的樣子。這兩代人都具有時代代表性,我抛出了一個問題,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陳耀福在上海經營的黑膠唱片爵士酒吧,吸引不少廣告人聚會。(受訪者提供)
還有件有趣的事,我在上海開了一家黑膠唱片爵士酒館,店名叫Black Note Jazz Vinyl Bar,店裏只播放黑膠唱片爵士樂,應該是上海第一家黑膠唱片爵士酒吧。大家都把它當成Adman’s Bar,廣告人聚集交流的地方。
馬曉波(以下簡稱馬):2003年加入勝加,是我踏足廣告行業的第一份工作,一入行就是十多年。起初做廣告,因爲廣告可以釋放創作欲,而我喜歡寫作和創意。我的性格也比較飛揚跳脫一些,喜歡新鮮事物帶來的刺激。做廣告每次都會面臨不同的課題,前天在條件艱苦的工地拍攝,後天去到烏鎮精品酒店參觀,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站會去哪裏,這種在未知中前行的感覺很好。
作爲首席創意官,我們集團一直在做基于“創意能力”的自然延伸,希望爲各行業頭部品牌(指市場占有率領先的品牌)創作基于時代課題的傳播內容。例如以“可愛中國人”爲立意的快手短視頻,B站的《後浪》三部曲系列等,都得到非常熱烈的回應。
在幫助頭部品牌做傳播時,我們希望找到一個時代的橫截面,承接時代性的主題。作爲中國本土廣告人,我們需要找到和國外廣告不一樣的地方,找到數以億計的群體共同關心、感動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站在舞台中心向所有人發聲。你所表達的觀點越大,格局就越大。
問:過去十多年,互聯網快速興起,爲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兩位的從業生涯,正好伴隨並見證了這股浪潮。請問數碼時代對華文廣告發展帶來哪些改變?
陳:過去15年在中國生活和工作,親眼見證了廣告業的蛻變,兩個字總結:精彩!阿裏巴巴、百度、騰訊都是在這20年裏迅速發展起來。它們的出現不僅顛覆了廣告傳播的方式,三大互聯網巨頭也加入到廣告市場的分割中。有一個形容傳播現狀的說法很傳神:中國最大的廣告公司是B.A.T(百度、阿裏、騰訊)。
從傳統電視、平面、戶外傳播,到互聯網平台及社交媒體傳播的轉型期,形成了追求點擊量、快速、廉價的風潮,迫使客戶和傳統廣告公司加速數字化轉型,專注于品牌的傳播模式越來越不受重視。互聯網也大大影響了廣告語境的變化,出現所謂的追熱點行銷、網絡語言行銷等。但我覺得好的傳播,尤其是跟品牌有關的傳播,不應該只是去蹭別人的熱點或使用網絡流行語,效應短暫,做法短視,傳播更大的挑戰是去創造熱點和話題。
另一方面,大型國際廣告公司正面對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人才流失或自立門戶。但值得慶幸的是,近幾年來有一批受到良好訓練的本土人才崛起,創造了優秀的廣告創意熱店,産出不少好的傳播案例及作品。
馬:華文廣告的發展正處在一個從“有迹可循”到“無人之境”的過程。過去,我們要非常了解客戶的生意模式,通過廣告傳播來解決商業問題;而今,客戶的商業模式正被新渠道、新技術、新應用快速改變,廣告人的技能結構也必須隨之改變,重組,升級。
資訊時代廣告人的對手越來越多,這個對手不是其他廣告公司,而是電影、新聞、流行文化等所有想要吸引人注意的媒介。中國處在繁雜的社交媒體環境裏,整合營銷的廣度遠超以往的體量。以前可能一年做三四個大策劃案,如今一個大項目除了有電視廣告,還要做10多條網絡視頻,20幾張平面廣告,還有大量社交傳播的延伸內容,以及線下交互終端。
華文廣告已進入了“無人區”,沒有前輩可以教導我們怎麽想,也沒有案例可以指引我們怎麽做。全面的消費升級,全新的媒介環境,需要全新的思考工具,全新的傳播方法論。
問:在多媒體時代,廣告人如何應對多平台帶來的挑戰和需求?這些多元且短平快的廣告模式,爲廣告業帶來哪些沖擊、改變以及長遠影響?
馬:越是碎片化的多平台時代,越需要中心化的敘事。不同的平台,意味著不同的媒介接觸點,不同的信息表述方式;但在背後,品牌要影響的卻是同一群人。當創意人去迎合形式、玩法,就會被規則和技術限制。所以在發想概念、立意時,應該去提煉那些共性的、共鳴的內容,這才是屬于這個時代的“大創意”。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大數據時代人們每天都處在龐大的信息裏,加速了創意的叠代速度和觀衆的審美疲勞。一個創意重複一次就會被迅速抛棄掉,別人不會想看第二次。加上品牌上新速度提升,總希望能在短期內看到傳播的爆發力。
當整個生態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快,逼著我們要在平時做好積累,在短期內迅速做成一個中心化的內容。越是這樣,越要尋找時代洞察,抓住中心化的敘事。中心化與碎片化思維的不同在于,碎片化就好比要做不同的鑰匙去打開不同的門,而中心化是做一把鑰匙去打開所有的門。移動互聯網會造成很多圈層的割裂,越來越孤島化。但大衆品牌是要站在廣場上對所有人發聲,而不是走進不同房間跟大家講不同的話。
陳:多平台創作模式很容易因爲要滿足現狀,而采取以毒攻毒,短平快的方式執行。不然就會自身難保,被淘汰掉,因爲總有人比你更短、更平、更快、更廉價。這是選擇題,如果能力好、條件好,你可以不玩這一套。但這種狀況對廣告業的沖擊和改變,過去10多年裏已在發生,而且愈演愈烈。造成的巨大影響例如越來越多客戶(尤其是受薪者、非品牌擁有者)在做廣告傳播時,不太關注品牌積累,只追求短暫的KPI。這可以理解,但我把它叫做“速食營銷”。長期速食,不病也難。
整個互聯網就是廣告,它已經變異,開展病毒式的傳播,形成你沒有辦法對抗的大趨勢。它要求廣告人反應要很快,做的東西很雜。但好的傳播一定會有傳統廣告的成分在,像馬曉波的《踢不爛》、蘋果的短片《三分鍾》,需要有傳統訓練的背景才能拍出來。那個成分說白了就是我們所說的idea“大創意”,只要是緊扣在品牌之下,可以讓人聯想到品牌價值的,無論用怎樣的傳播方式呈現都會好看。
廣告創意 與時代共振
做廣告要懂得讀心術。馬曉波說,廣告人須提煉人們內心最珍貴的東西,重新表達出來。陳耀福說,好的廣告討人喜歡,自嘲娛人,傳達正能量與美好的價值觀,發揮積極正面的影響力。
問:如今行銷方式百花齊放,如何定義好廣告?在追求熱點爆點的沖擊下,當叫好與叫座兩者不可兼得時,你們更在乎哪個?在策劃案子時,你們如何平衡藝術感、情懷和娛樂的比重?
馬:有句有趣的話: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什麽都要。好廣告的標准,從來都是叫好又叫座的。不叫座,叫好則沒有意義。如果只是叫座,廣告中那些美好的想象,有趣的腦洞,引人動容的故事,我們熱愛的生活方式,認同的思想理念,就不能與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分享,那實在太讓人遺憾了。
陳:無論傳播渠道如何變化,我始終相信好的廣告有三個判斷標准:一、專爲品牌打造的,屬于品牌的。二、令人驚歎,訴求貼切的。三、信息單純易懂。這三個標准一直沒變,是好廣告的創意本質,40年前如此,現在如此,40年後也如此。會變的是傳播環境、科技、商品、預算,不變的是人的價值觀。好而有效的廣告創意叫好又叫座。但如果兩者不能兼得,我會選擇叫座,因爲廣告是商業活動,在商言商,要對得起客戶。
馬:這(藝術感、情懷和娛樂)不是比重問題,因爲情懷的背後,是情感共鳴;娛樂的背後,是感官刺激;一個入心,一個入眼。本來就應該是一體思考、一體呈現的。因爲消費者在接收信息時,是一體認知,同步完成的。
陳:我喜歡並追求有娛樂性的傳播,這樣的廣告才不會無聊,其次是情懷,最後是藝術感。當然,這也要看産品、品牌和品類。這三者之間的順序和比重,完全可以因爲品牌和傳播的任務而有所改變。廣告畢竟是商業活動,能夠在商業裏更有藝術氣息都是加分,沒有人會拒絕美好的事物。
問:兩位都曾經曆過傳統和新型廣告作業模式。在新舊轉變中,傳統廣告公司打下的基本功有哪些可以被傳承?哪些需要在時代的更叠中改變,産生新的可能?
陳:傳統廣告公司打下的基本功我一生受用,這是我個人覺得國際4A廣告公司(指全球前十名廣告公司)沒落最大的遺憾和須要重新關注的地方——廣告公司自己的品牌DNA,以及傳播理念和技巧的培訓,這些都在消失中。把這些拿回來,用適合現代的方式繼續傳承,同時擁抱新環境新科技,打造新一代的公司。
馬:時代在變,我們更應該堅持那些不變的東西——廣告行業的基本功,也是行業最需要保留的優秀傳統——尊重人性、尊重洞察、尊重消費者的審美,把文案寫動人,把畫面做漂亮,這些基本功課是最重要的。
問:作爲活躍在一線的創作人,滋養你們靈感創意的是什麽?情懷和真實在無形中連接起觀衆和品牌。在廣告創作中,如何有效地傳遞情懷,如何提煉生活中真實的“煙火氣”?
陳:肯定是來自生活。比如在上海生活,就別老是想吃新加坡菜,別老是在花錢的時候去換算人民幣等于多少新元。做廣告有一個技能特別重要,訓練自己從生活中去洞察人性,找出洞察後轉換成傳播機會,再用有創意又真實貼切的手法呈現出來。
馬:最大的靈感來自于人。一個人的邊界是有限的,創意人即使讀再多的書,行再遠的路,能夠接觸的領域極其有限。但當我們接觸不同品牌時,可以了解到不同客戶、不同用戶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他們總能帶來嶄新的觀察角度。人是最有趣的,沉下心來,傾聽他們的想法,一定會獲得新鮮且不重複的滋養。
陳:所有能打動人的創作不管電影、歌曲、文字等,述說起來總有情懷,尤其是消費者熟悉的品牌,因爲他們和這個品牌一起生活。這是廣告人很“賊”的地方,用夢想和情懷可以“騙”你一輩子。大多數人不喜歡廣告,因爲大多數廣告做得不好。做廣告最大挑戰是如何做得不像廣告,討人喜歡,傳達正能量和美好的價值觀,影響好的事情發生。
我對“真實”的理解是,要消費者相信你的廣告就不能欺騙他們,越真實越好,剩下來的是考驗客戶和廣告人的智慧和功力了。我覺得懂心理學會對廣告創作有很大幫助。我沒修過心理學,但我的方法是平時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感受事情,從中提煉出和品牌個性有關聯的洞察。一直做這樣的訓練,加上時間積累就成了曆練。
馬:要相信自己是個普通人。相信我們的品味、情感和大部分人是一樣的,不要去揣測目標用戶會被什麽打動,我們首先要引發自我感動。有情感的基礎,才能通過層層加分,喚起內部共鳴,帶動外部共情,引發時代共振。
我喜歡做定性調研,喜歡和消費者溝通,深度對談四五個小時。之前B站的案子,我跟品牌的市場總監聊了三個通宵。我們兩人平時很忙,他下了班到我辦公室邊喝酒邊聊,分享對B站的認識和看法。最後一個通宵聊完,我就很清楚他想要什麽東西。
我相信只有和真實的人對談,才能找到真實的感動,你聊得越深,越有機會發現有價值的洞察。因爲在他們的表述中會有非常多的閃光點,甚至有些廣告表述例如方太的“四面八方不跑煙”、B站的“B站是一個學習網站”,都是直接來自用戶語言。
最近在做深圳特區40周年的案子。我們派同事去那裏出差一周,專門調訪60歲以上那一代人,是他們見證了深圳如何從小漁村一步步發展起來。我們約談了40多位,整理出60萬字的報告,包括他們對深圳發展的看法和遺憾。那份報告我看了三天,有很多感動,讀完之後能夠抓住深圳最主要的特質。因爲這些故事不是媒體報道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老人家講述自己的故事。聊起城市發展的成就,回答大同小異,只有遺憾是放在人心裏的。我們要進入人的內心,提煉那些最珍貴的東西重新表達。
問:語言是廣告傳遞的重要媒介,隨著中國語境開放和網絡語言的流行,出彩的創意文案層出不窮。陳耀福作爲早一批到中國發展的海外廣告人,見證中國廣告語境哪些轉變?在語境松綁的過程中,是否嘗試創造新鮮的改變?馬曉波作爲中國本土廣告人,在尋找本土化的表達中走了一條怎樣的路?海外廣告人進駐中國,爲行業帶來最重要的改變是什麽?
陳:我們常說“吸引你的眼光”,但我剛到中國大陸時,看到一個廣告標題說“抓住你的眼球”,我一下子懵了。同樣是華文,用語習慣中港台新馬有差異。同樣是情歌,你很容易從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流行歌曲歌詞中,感受到文字語境表達的差異。這也是在外地工作很大的樂趣,你必須先去生活,再來談好的創作,所以接地氣特別重要。
中國很大,14億人口,不只有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在處理全中國廣告傳播時,必須考慮各地方溝通的方式、內容和語境,比語境更難的是了解地方人文特色和價值觀。我們曾爲聯合利華(Unilever)在中國占有率很高的一款洗衣粉做廣告,在幾個主要城市面對家庭主婦測試電視腳本,唯獨沈陽多次測試都過不關。我們對沈陽的消費者了解有誤差,必須調整。
我們從2011年支付寶品牌傳播開始,在公司推出“接地氣的傳播理念”,並實施到更多客戶品牌上去,取得了巨大成功和業界效仿。接地氣不只是語境,也包括人文和生活的洞察,只有這樣才能打動消費者。
此外,我一直告訴團隊,做廣告要有幽默感,15年前很難在中國看到有幽默感的作品。中國人不喜歡在廣告裏耍幽默。幽默要懂得自嘲,開自己玩笑,這是愛面子的人所忌諱的。泰國人很會開玩笑,所以泰國廣告很好看。支付寶的第二只片子《鑰匙阿姨》我是找泰國導演拍的,之後很多人開始請泰國人拍廣告。我一直希望把多元視角的世界觀帶到團隊裏。日本人的廣告也很搞笑。如果喜歡英國式的幽默,或西班牙式的瘋狂,也可以應用在本土廣告裏。
馬:廣告從英、美那邊輸入,在中國發展了幾十年,無數前輩和廣告公司制作大量優秀的作品。但作爲中國本土廣告人,我們需要尋找和國外廣告不一樣的地方到底在哪裏。如果還是沿著老路走,可以突破的地方在哪裏?到最後會發現真正的靈感是來自于生活,本土化的傳播是去了解老百姓的生活,鍋碗瓢盆,喜怒哀樂,整個大群體的情緒,以及他們的信仰和情感共鳴。
中國廣告業發展多年,本土和海外廣告人的不同已經隨著中國與世界的相融而不斷消弭,大家都在全球視野和本土洞察上有了不遑多讓的表現。也非常感謝像Norman這樣的海外廣告人,他們爲中國廣告行業帶來了最重要的標准:作業的標准、評價的標准。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架構了讓整個行業傳承有序,受惠至今的培訓體系。今天,最優秀的一批中國廣告人,十有八九都出自這個體系。感謝並致敬他們!
問:如果用國際化的標尺衡量,華文廣告目前處在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還有怎樣的提升空間?
陳:這是語言和誰先起跑的問題,無論是法國戛納、英國D&AD還是美國One Show國際廣告節,或近幾年特別火的South By Southwest互動多媒體藝術節,只要這些國際性活動的官方語言是英語,西方就會主導所謂的國際化標准。整體來說亞洲包括中國、日本等自然成爲配角。
但是,創新和創意可以超越語言障礙,成爲主角而備受關注。日本的科技與創意已經無數次在國際平台上做了很好的示範,中國也可以。我們在中國産出的作品偶而在囯際舞台上閃光,但是比較零星和不穩定。中國廣告創作國際化的路會很長。希望中國廣告創意很快像華爲5G技術一樣先進,進入國際,創立標准,嚇嚇老外們。記住,中國永遠永遠都會被世界關注。
馬:華文廣告正在形成自己的體系和標准,因爲行業和客戶都開始前所未有地尊重“華文語境”本身的價值。我們非常開心地看到,華文背後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正在成爲一種潮向,得到了市場和用戶最積極的回應。
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出海,服務中國總部的代理商們必然要和客戶一起,尋求全球洞察,提升全球敘事的能力,幫助中國品牌出海,也助力華文文化的出海。
問:在華文廣告圈中,相較中港台,新加坡市場小,語言環境多元,這如何影響華文廣告的發揮空間?你們是否看好新加坡華文廣告的發展?
馬:新加坡是東西方文化交彙,獨具魅力的市場,它既是華文文化與世界文化相融的前沿,也是華文視角審視世界課題的前哨。多元的語言環境、多元的價值取向,會爲新加坡的華文廣告帶來更有縱深的思考空間。新加坡華文廣告一定會創作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引領性的作品。
隨著很多國外公司想要進入中國,中國優秀的廣告人已經被瓜分差不多了,有些在4A大企業,有些到了品牌方或自己做老板。整個行業還是人才緊缺的,新加坡優秀的廣告人不妨來中國尋找機會,這裏有很龐大的市場和頗具挑戰性的專業課題。隨著行業的發展,在發達城市的待遇也不錯。
陳:新加坡地小人少,在傳播體量上無法同中國相比。但我們做廣告的創意起步比中國早,基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早期很多優秀的國際廣告公司都來設點,教我們怎麽做廣告,也因此出現了一批很優秀的廣告人。但中國廣告業發展至今,蓬勃程度比我們精彩太多。本地廣告人不妨多看看中國廣告在做些什麽,多了解一些總是有好處的,畢竟這是最大的市場。
新加坡的廣告多以英文爲主,廣告人不敢去中國,不懂華文是很大的遺憾。以後懂華文的越來越少了。我們往後的交流怎麽辦?新中建交30年,中國和新加坡一直都是好朋友,在各個行業都有交流。希望廣告人之間也可以彼此了解多交朋友,這部分的交流還是很有用的。如果中國品牌想走出去做廣告行銷,新加坡蠻適合做這個事情。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華文廣告前景完全取決于華文媒體的閱讀量,不管是紙媒、互聯網或電視廣播。只要華文媒體發展得好,華文廣告才有希望。我認爲華文媒體挑戰雖大但是充滿希望,中國的強大會讓華文普及。新加坡華文媒體的挑戰在于如何使內容更豐富多樣,緊扣讀者,以及吸引年輕新讀者。
陳耀福
陳耀福去年成立了個人工作室OnBrand。(受訪者提供)
新加坡教父級廣告人,1961年出生。廣告生涯始于1982年,相繼跨區域任職于葛瑞、李奧貝納新加坡、智威湯遜台北及東南亞。2005年開始定居上海,先後擔任達彼思中國區執行創意總監,Lowe睿獅中國首席創意官兼副董事長。2018年8月,正式卸任JWT智威湯遜中國區主席兼東北亞首席創意官。隔年7月,創辦個人工作室OnBrand,專注于品牌營銷傳播、內容和培訓。
作爲早一批到中國發展的海外廣告人,陳耀福專注于接地氣的創作,積極培養人才。他做了很多高效和關注度很高的作品,包括別克汽車昂科拉“年輕,就去SUV”;淘寶商城“沒人上街,不一定沒人逛街”;支付寶“知托付”的《鄭棒棒》《鑰匙阿姨》《啤酒哥》系列等,斬獲不少國際性大獎。
其中別克公益廣告《事關人命》系列曾經被國際權威Guun Report評爲2015年度全球最佳平面第一名,以及全球Good Report最佳公益廣告案第一名,得到全球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陳耀福擁有本土、區域和國際廣告節的豐富評獎經曆,受邀的主要國際廣告節包括2016法國戛納創意節、英國D&AD、美國One Show,也曾擔任2015泰國亞太廣告節評審主席、韓國釜山創意節評審及顧問,多年參與中港台4A創意獎評審及評審主席工作,以及One Show中國全球華文青年創意營和龍玺廣告獎顧問。
馬曉波
馬曉波帶領的團隊近兩年人氣頗高,憑借創意屢獲廣告大獎。(受訪者提供)
中國廣告界當紅最會“講故事”的創意人,1977年出生。2003年加入上海勝加集團,現擔任首席創意官。代表作包括爲B站制作的《浪潮三部曲》、Timberland《踢不爛》、中國銀聯《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快手《可愛中國》等。合作品牌涵蓋不同領域,如卡薩帝、杜蕾斯、方太等。榮獲2018-2019中國年度創意人。
從業20年間,馬曉波信奉“用故事表達觀點”的創作理念,希望從廣告中構建起品牌故事、産品故事、社交故事、文化與公益故事等完整而獨特的內容體系,使故事的觀賞性與品牌關聯性達到高度一致。在中國消費升級的黃金時代,爲蓬勃興起的中國品牌,塑造富有魅力的社會公衆角色和社交角色。
馬曉波曾受邀擔任金瞳獎評審團主席、中國4A金印獎評審團主席、上海國際廣告節評審團主席、中國銀聯首席品牌顧問、方太集團品牌顧問等。
由《聯合早報》和新躍社科大學聯辦的年度文化講座“新躍文化中華講座”特邀陳耀福和馬曉波擔任主講嘉賓。講題:從廣告語言到創意文案——新中創意人對談日期:10月17日(星期六)時間:下午2時30分講座屆時將通過zaobao.sg面簿和新躍社科大學面簿直播,敬請留意。
記者:李雅歌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