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意安
網聯大概是怎麽也沒想到,銀聯與微信支付會以這樣一種方式搶跑“互聯互通”賽道。
1月3日,銀聯和微信支付被爆出已經實現雙方二維碼網絡全面貫通的消息。有意思的是,不到兩小時,就有消息稱,早在12月30日,網聯已于甯波完成了條碼支付互聯互通的第一筆業務,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未參與在內,賬戶方是平安付,收單方是樂刷。最後,兩則消息都獲得了官方的確認。
經此一役,兩聯暗流湧動的競爭關系徹底明朗化。而劍拔弩張的背後,是一場攸關生死的標准博弈。銀聯和網聯都十分清楚,在“互聯互通”幾成定局的情勢下,只有拿下互聯互標准制定的話語權,才能拿捏住未來支付清算市場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對于標准選擇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微妙的偏移。
此前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曾多次公開提及基于支付標記化技術推動條碼支付的互聯互通。所謂支付標記化,是由國際芯片卡標准化組織EMVCo發布的一項技術,通過用支付標記(Token)取代銀行卡號進行交易認證,避免卡號等信息泄露帶來的風險,與眼下銀聯雲閃付基于Token的二維碼底層技術邏輯並無二致。但眼下,網聯的新聞稿中已經明確宣布“互聯互通”第一單是在“科技司標准下”完成,而十字財經了解到,網聯使用的標准是基于市場普遍采取的二維碼制式。
當然,不管率先落地是銀聯還是網聯,互聯互通能夠落地已實屬不易。一位接近監管人士對十字財經評價稱,互聯互通注定是一場漫長的攻堅戰,勝負不是一時一刻能夠定論:“現在看來,2020年全線接入應該是不難,但要讓産業各方都認同並使用,卻並不容易。”
1.爭拔頭籌下的模式差異
央行一力推動的“互聯互通”,是希望在實操層面解決一戶多碼的問題,讓商戶只需在一家支付機構申請收款碼,用戶就可以用任意APP掃碼付款。
從表面來看,眼下兩聯給出的案例都在實操上實現了不同支付機構二維碼的互掃互認。不過究其細節,卻能發現,二者的模式,本質大不相同。
既然網聯落地早,那就先來看網聯。
十字財經采訪接近網聯人士了解到,這一試行模式中,平安付作爲賬戶方,用戶在平安付的App壹錢包上掃樂刷的商戶碼,壹錢包向網聯上送交易,網聯清算之後,樂刷爲商戶進行資金清結算。交易上送路徑如下圖顯示:
(網聯與平安付、樂刷的“互聯互通”模式)
可以看到,網聯扮演的是清算機構的身份,平安付與樂刷只需各自接入網聯,彼此之間不需要進行任何的對接。
再來看看銀聯和財付通的合作模式。
(銀聯-微信支付“互聯互通”模式)
雲閃付APP與工行、農行、中行和建行等銀行APP與微信碼的互掃互認,則銀聯在此間扮演的角色兼具了支付機構和清算主體雙重身份。而銀聯和微信在此過程中,事實上是一種“雙主體”的模式。
對比兩大模式,能夠發現兩者存在一個本質區別。
網聯采取了標准協議的合作方式。所謂標准協議,需要對技術接口、資金清算邏輯、差錯處理等環節有一個明確、清晰的界定。采取了標准協議的合作方式,任何一家支付機構,只要按照協議接入,就可以與其他機構碼實現彼此互掃互認。
相較而言,銀聯並沒有使用一個明確的標准。從眼下銀聯與財付通合作的清算鏈路來看,是一種將彼此納入自身的聚合收單體系的合作方式,更像是一種“聚合互聯”,而並非人民銀行此前強調的基于公允技術標准的、四方模式的互聯互通。在這種合作模式下,由于沒有公允的標准,支付機構可以一一接入銀聯,但由于標准不同、沒有轉接協議,而導致彼此無法互認互掃,從而難以實現對支付機構的全線開放。
2.標准之爭
二者采取模式不同,究其本質,在于雙方各自標准的不同。
在二維碼的碼制標准上,網聯具有先天優勢。網聯自成立以來,便是爲服務賬戶而存在,其産品屬性和業務邏輯都是基于賬戶,因此,網聯推進的碼制標准與包括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內的大多數支付機構相一致。
十字財經采訪多家支付機構發現,支付機構最在意的是成本問題。因爲網聯標准與大多數支付機構貼合度更高,采納網聯標准的呼聲很高。“如果這一標准成爲未來互聯互通的技術標准,支付機構需要支付的成本就僅僅只剩跨機構清算成本,沒有任何額外成本,系統也幾乎不用額外開發聯調。這對支付機構而言,可能是最爲劃算的結果。”一家支付機構副總裁告訴十字財經。
而銀聯此前希望建立的“互聯互通”標准是基于Token標准。而Token是一項卡基的標准。銀行接入相對容易,但支付機構的接入則需要重新更換自己的碼制標准,涉及大量的商戶換碼、接口改造等現實成本。
“現在這種做法也是邁出第一步,實現彼此互認互掃。”一位接近銀聯人士坦言,“眼下這種模式是無需換碼,不涉及終端改造,用戶和商戶都是無感的,商戶無須系統改造即可受理更多支付工具。”
而該人士亦承認,眼下這一模式只是緩沖階段,未來真正的落地方式仍需靜觀其變。
值得提醒的是,即使是在眼下這一模式中,銀聯也只能處理微信支付在銀聯體系內處理的交易部分。而網聯負責清算的交易無法通過這一模式實現互聯互通。
但從清算市場的競爭現狀來看,僅支付寶和微信兩家機構,銀聯的清算比例僅占五分之一左右,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集中在網聯。
事實上,技術路徑的選擇一直是“互聯互通”能否實現政策落地的關鍵所在。
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曾對互聯互通予以詳細闡述:“組織編制條碼支付互聯互通行業技術標准,推動條碼支付編碼規則統一,構建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體系,實現不同手機APP和商戶條碼互認互掃。”由此可見,破解“互聯互通”的題眼在于標准。
雖然科技司曾一力主導基于支付標記化技術推動“互聯互通”,但其主要考慮的是基于安全性市場有序發展。作爲監管主體,科技司並不在意最終實現落地的是銀聯還是網聯。
此次破冰之前,互聯互通已經經曆了漫長的醞釀過程。從2016年動念到2019年公開動議,將近3年的時間,不時面臨反對的聲音。這並不奇怪,由于政策的方向是打破兩大巨頭在二維碼標准的壟斷,可以想見,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並不樂見其成。2016年,網聯還只是個設想,銀聯仍在坐享最後的壟斷紅利,也並沒有太大的積極性去思考和推進“互聯互通”。
但經過3年時間的發展,事態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首先是網聯的橫空出世。在國務院層面的積極推動下,監管幾乎是以孤注一擲的姿態協調銀行、支付機構等各方力量促成了網聯的快速落成,並且完成了配套的政治目標“斷直連”,2019年1月各家支付機構實現百分百斷直連,網聯獲得了支付寶、微信支付兩大支付巨頭80%以上的清算業務,成爲“斷直連”後最直接的受益者。與此同時,迄今爲止,網聯已經兩度成功挺過雙十一峰值沖擊,算是通過了監管給予的考驗。
銀聯的尴尬毋庸贅言。而競爭格局的重構也促使銀聯重新思考互聯互通所能帶來的機會。
事實上,實現互聯互通本身並不難。早在2018年9月,香港金管局啓動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用戶以手機號、電郵地址和二維碼作爲識別代碼,進行銀行和跨儲值支付工具轉賬,支付寶香港錢包和微信香港錢包也參與其中。在這一運行體系下,微信和支付寶的余額賬戶可以彼此轉賬。
可行性既然已經得到驗證,國內市場的破冰也被順理成章提上了議程。而眼下,標准爭奪的背後,仍舊是話語權的博弈。
3.支付機構影響幾何
除了在商戶端的影響,央行推動“互聯互通”落地的目的,也是希望優化産業架構,促使産業鏈上收單商、清算方、賬戶方將各司其職,完成職能歸位:清算機構制定二維碼的標准和協議格式並完成交易清算,賬戶方和收單機構都可以顯示或處理支付碼。一個碼的字段信息可以包括哪家機構發碼、哪家清算機構清算等完整的信息鏈路,任何一個碼都能在全網實現通行通認,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聯碼通用”。
然而,這一政策的落地同時也意味著支付寶、微信支付兩大支付巨頭對二維碼支付領域的長期壟斷將被徹底打破。
巨頭們顯然不會樂觀其成。市場壟斷被打破,就意味著勢必會有一部分商戶將從支微的手中流入中小支付機構的手中。相較而言,微信支付的應對姿態更爲積極。
今年4月,微信支付已經開始以“二次認證”的方式開始提前綢缪應對,在原有的商戶入網流程手續之外,微信向所有新增商戶啓動了“二次認證”的程序。“二次認證”規則出現之前,服務商的拓客過程是將新商戶資料上送至銀聯或網聯,再向支付寶或微信提交申請,支微同意就返還通過指令。而在微信支付出台“二次認證”環節之後,服務商入網微信就複雜得多。首先,在報送兩聯時,兩聯返回的信息是“等待”,而與此同時微信會返回一個“渠道二維碼”,要求商戶在必須掃碼填寫相關信息並關聯自己的微信方有機會實現入網,但通過率幾乎完全取決于微信支付。十字財經了解到,對于“二次認證”的政策,爲微信提供聚合服務的機構們反彈情緒很大。
一合作機構CEO向十字財經表示:“雖然微信在推出‘二次認證’的時候是以風險爲由,但業內人士都心知肚明,不過是時間換空間罷了。但盡管反對的聲音很多,爲了在“互聯互通”落地後能換取更大的博弈空間,微信依然選擇堅持這一政策。”
一位騰訊人士向十字財經評論稱“不過是配合行事”。一定程度上,“配合行事”也是眼下兩大巨頭的心態折射。
有意思的是,一向高舉高打的支付寶表現出了難得的冷靜。
“支付寶當然也有自己的考慮,線下商戶優勢已經不如微信,但支付寶線上的能力很強,尤其因爲有淘系力量的支持,線上的商戶黏性強過微信。因此,眼下無論是網聯啓動收費還是實現互聯互通,微信面臨的壓力都比支付寶更大。一進一退間,支付寶反而獲得了更大的博弈空間。”一家爲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提供聚合服務的中型支付機構如是評價。
由此可見,政策實現了破冰,依然存在變數。“二次認證”可能只是一個鋪墊。該人士認爲,未來,兩大支付巨頭是否會以本代本等形式繞開政策,仍是未知之數。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雖然“互聯互通”落地對于破除國內二維碼支付市場的壟斷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否所有中小支付機構都有機會享受壟斷破除帶來的相應紅利,仍是未知之數。
從眼下的市場格局來看,90%以上的移動支付市場已經掌握在支微的手中。在用戶習慣已經形成、商戶協議已經簽署的情況下,要從巨頭手中爭奪C端市場的份額並不容易。
雖然近日,備付金集中存繳後開始重新計息,但利息收入僅爲斷直連之前的數分之一,對大多數支付機構而言,並不足以支撐其掀起大規模補貼。僅有少數幾家第二梯隊的支付機構,出于自身的商業模式和資本優勢,或許有能力、有意願進行市場補貼擴張一下C端市場。比如背靠巨頭並已經擁有一定C端基礎的京東支付、美團支付、平安付等,或已經上市的拉卡拉、彙付天下,有資本市場作爲後盾並且擁有較好的小微商戶基礎,擁有一定的C端知名度,或許能夠分羹一定市場。
對大多數中小支付機構,C端市場或許依然不會成爲他們聚焦的重點。專注收單拓展商戶本身也可能才是其市場求存的王道。持續專注線下商戶的拓展、運營維護,才有可能享受到市場發展的下一輪紅利。
本文爲作者授權發布,不代表移動支付網立場,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未按照規範轉載者,移動支付網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點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