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久之前,有過疑問,是既然已經發現了秦始皇的陵墓,爲什麽不打開陵墓呢?夥伴告訴我說,秦始皇的陵墓裏面布滿水銀,所以暫時不能打開。
那真的是這樣麽?
作爲封建社會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帶領大秦鐵騎,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結束了戰亂紛紛的戰國時代,建立大一統帝國,産生的意義和影響力無人能及,漢武帝、唐太宗都稍遜一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他竟然駕崩于沙丘,史書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次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隨後也加入其中,短暫而強大的秦朝遇到最大的考驗,不過這些都是後話,秦始皇已長眠于地下,假如他活著,或許沒有人敢亂來,包括力能扛鼎的項羽。
雄心萬丈的秦始皇,格局自然非常人可比。盡管他生前希望長生不老,爲此不停嘗試,不止一次派人尋仙問道,還讓徐福東渡找尋傳說中的仙人,但也做好面對死亡的准備。從登基第一年開始,秦始皇下令建造陵墓,此時的他只有十三歲。衆所周知,修建陵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
果不其然,秦始皇駕崩的時候,陵墓還沒能完全竣工,直至公元前208年,即去世的兩年後,陵墓才算徹底建成。陵墓南依骊山,北臨渭水之濱,設計和建造水平非常高,爲確保安全性,不被盜墓賊打擾,墓室上有高達五十多米的夯土,布局仿照都城鹹陽,堪稱縮小版的鹹陽宮殿,整體回字形。
根據史書記載,從開始到完工,秦始皇陵總耗時近四十年,陵墓占地面積超過五十平方公裏,規模之大,用時之長,簡直讓人難以想象。另外,墓裏設置重重機關,《史記》:“穿三泉,下銅而致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意思是說,讓工匠打造弩矢,一旦有人敢闖進陵墓,基本上會被射穿,武功再高也很難成功盜墓。除此之外,墓裏還澆灌大量水銀,象征著地面上的江河湖海。有些人就提出質疑,以當時有限的生産力和生産條件,真的能提供這麽多水銀嗎?秦始皇的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呢?考古學家卻說:觀察周邊的草木,一切不言而喻。
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史記》裏雖然認爲秦始皇陵裏有水銀,而且不止一點,但誰也不敢保證其真實性,畢竟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他沒有親眼看過秦始皇陵修建過程,只是從別人口中聽說此事。爲了弄清楚關于水銀是否存在的疑問,考古專家聯合地質學家,對陵墓周邊的土壤及植物進行深入研究。
利用先進的科學依據,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與比對,發現陵墓周邊土壤中的汞含量極高。更神奇的是,汞分布也匪人所思: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恰好與渤海和黃海的地理位置分布相符合。據此可推斷出,司馬遷沒有說謊,《史記》記載的秦始皇陵裏有大量水銀是對的。
不僅如此,通過翻閱史書發現,當時巴郡一個叫“清”的寡婦,是水銀最主要的提供者。清的丈夫死後,她繼續經營家中生意,采煉丹砂,而且越做越大:“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能讓秦始皇敬重的人不多,寡婦清便是其中之一,史書雲:“秦皇帝以爲貞婦而客之,爲築女懷清台。”
爲何寡婦清能得到秦始皇如此禮遇?僅僅是她爲修建陵墓提供了水銀嗎?後人不得而知,也不敢妄加揣測,也許只有他們二人明白真相。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秦始皇陵墓中確實有水銀,這也是盜墓者未曾得手,陵墓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但是究竟真相是不是這樣,還是需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