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曆史悠久,其地處黃河下遊,渤海、黃河之濱,自古爲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我國遠古時期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就起源、發展于今山東,春秋戰國時期更爲東方之大國齊國、魯國之地,因此山東又有“齊魯大地”之稱,並簡稱“魯”。山東一詞最早爲地理劃分,指的是崤山、太行山以東,金時改北宋京東東西兩路爲山東東西兩路,山東始成爲政區名稱,明朝初期山東正式設省。
“州”爲我國古代行政區劃,其最早也是地理劃分,先秦時期全國分爲“九州”,西漢漢武帝時設十三刺史部,刺史部多以古代州名爲名,因此又被稱爲“十三州”。“十三州”最初爲監察區,到東漢末演變爲行政區,州始成爲行政區劃並深刻影響曆代行政制度,現在我國就有許多著名的城市以州爲名。到明清時,州有兩類,一類爲直隸州,級別同府且直屬于省,僅地位略低,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一類爲散州,隸屬于府。明朝時,直隸州、散州均轄縣,清朝時散州不再轄縣,相當于縣僅地位略高。
明朝時期,山東僅轄六府,並無直隸州,其中府轄散州有十五個,分別爲濟南府所轄濱州、武定州、德州、泰安州,兖州府所轄濟甯州、曹州、沂州、東平州,東昌府所轄高唐州、臨清州、濮州,青州所轄莒州,萊州府所轄平度州、膠州及登州府所轄甯海州。清朝建立後,山東原有六府除登州府外轄區均有所縮小,原有十五散州中武定州、曹州、沂州、泰安州升爲了府,山東直隸州、散州共十一個,到清末直隸州有三,散州爲八。
清初,山東行政區劃與明朝時期基本相同,雍正年間開始有了劇烈的變化,爲清朝山東行政區變化最爲劇烈時期,新增曹州府、武定府、沂州府、泰安府均成立于這一時期。雍正二年(公元1734年),武定州、濱州、泰安州、濟甯州、曹州、沂州、莒州等七散州升爲了直隸州,雍正八年高唐州、濮州、東平州升爲了直隸州,濟甯直隸州又降爲散州屬兖州府,這一時期山東所轄府、直隸州多達十五個,爲六府九直隸州,是二級行政區最多的時期。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武定、沂州兩個直隸州升爲武定府、沂州府,同年濱州、莒州、高唐州三個直隸州降爲散州,分別屬武定府、沂州府、東昌府。雍正十三年,泰安、曹州這兩個直隸州升爲了府,山東此時轄十個府直至清末,同時濮州、東平州三個直隸州降爲散州,分別屬曹州府、泰安府。此時,山東省共轄十府,有散州十一個。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臨清州、濟甯州兩個散州又升爲直隸州,此後山東轄十府二散州直至清朝進入二十世紀。公元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萊州府所領散州膠州升爲直隸州,此時山東有三直隸州、八散州,此後山東轄十府三直隸州直至清朝滅亡。
民國初,山東十一州均廢州爲縣,分別爲臨清縣、濟甯縣、膠縣、濮縣、高唐縣、德縣、東平縣、濱縣、莒縣、平度縣及甯海縣,這十一個縣到現在有的爲地級市,如德州市、濱州市、濟甯市,有的爲縣級市,如臨清市、膠州市、平度市,爲縣的則有高唐、東平、莒縣,甯海縣設縣不久就改稱牟平縣,現爲煙台市牟平區,僅濮縣建國初省入範縣,現在河南省濮陽市範縣有濮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