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戰略比較弱勢的一個朝代,然而南宋在與金國、蒙古長達百年的戰爭中,一直保持了很強的防禦韌性。
總的來說,南宋軍隊的防禦戰術在曆史上有很高的軍事成就。尤其與後世的明朝相比,南宋在抵抗強敵入侵時不僅戰果輝煌,而且出現過很多發明和創新。
從陳規的《守城錄》找答案
陳規所撰寫的《守城錄》,可以說是南宋軍事防禦思想精華的濃縮。陳規,南宋初年官員,曆任德安知府、池州知府、順昌知府、廬州知州兼淮西安撫使等。在他68歲高齡擔任順昌知府時,曾協助名將劉锜大敗完顔宗弼,獲得了順昌大捷。
陳規在德安知府等任上,總結禦敵經驗,寫成了《守城機要》和《靖康朝野佥言後序》。後來又加上劉荀根據陳規事迹所寫的《建炎德安守禦錄》,共同被後世編爲《守城錄》四卷。
陳規在《守城錄》裏提出的城池防禦思想,在中國古代非常具有顛覆性。他指出,建城池的關鍵要“多開城門”,而且城門不要建甕城,不要建敵樓,不要建吊橋,也不要在城外設鹿角,而要在各個城門外建造一座護門牆。這與漢唐時代乃至明清時代的城池大量采用甕城、吊橋的做法截然相反。
多開城門的做法,目的是便于守軍隨時出城逆襲。而城外的吊橋和鹿角,只會對出擊部隊的進退造成妨礙。而遮擋城門的護門牆,則可以阻擋敵軍視線,無法判斷城門是否會有守軍突然殺出。
另外,陳規反對建造甕城,則是考慮到抛石機的大量使用,甕城這種造價高、作用小的設施已不值得建造,反而不如建造護門牆這種簡易設施,更加經濟實用。
可以說,陳規的軍事思想,就是讓原本被動防守的守軍,反過來掌握作戰主動權,並提出了各種“積極防禦”的戰法。
從《守城錄》列舉的各項守城措施看,陳規的思想非常超前于時代,而且發明了多種領先于時代的裝備。例如中國最早的管狀火器——突火槍,就是陳規在德安防衛戰中發明的。還有城牆防禦中使用的“狗腳木”,在陳規之後幾乎成爲南宋城防的一個識別特征。另外,陳規還改進了南宋的投石機(砲),指出“攻守利器,皆莫于砲”。
陳規的城池防禦戰法,在實戰中得到了出色的檢驗。紹興十年(1140年)的順昌之戰就是典型,在劉锜和陳規指揮下,八字軍依托順昌城牆不斷尋找金軍弱點出城加以打擊,形勢不利時則返回城內讓敵人無機可乘。此戰中,完顔宗弼的十萬金軍雖然優勢極大,卻面對兩萬八字軍無可奈何,精銳部隊被打得落花流水。
南宋卓越守城戰績與明朝後期拙劣戰績的鮮明對比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陳規的《守城錄》被朝廷向全國推廣,“頒爲天下爲諸守將法”,這是距離陳規去世已經有30年了。
從南宋建國以來,就形成了一股“築城風潮”,以彌補北宋時期的弱點。陳規的《守城錄》更是成爲南宋中後期的城池防禦的重要指導思路。不過,陳規關于廢除甕城、敵樓和吊橋的建議,由于太過激進,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在南宋各地完全執行。盡管如此,陳規所發明的各種城防武器,以及積極防禦的思想,卻被大量推廣和效仿。
陳規的積極防禦思想,非常強調依托城池防禦主動出擊,並不是站在城牆上死守。在後來的一系列戰爭中,例如魏勝在海州,孟宗政在棗陽,孟珙在黃州,杜杲在安豐和廬州,王堅在釣魚城,賈似道在鄂州等戰,都體現了這種力爭主動權、內外相應、機動靈活的守城方式。
南宋的防禦戰法效果好不好,我們對比明朝就能得出結論。明朝後期經常可以看到各種拙劣的守城戰法,明軍通常是死守城牆,甚至堵死城門,守軍不許出門,援軍也不許進門,例如袁崇煥參與的北京保衛戰,對李自成的開封守城戰。
在這種消極防禦思想下,明軍即使出城發起反擊,也奪不到戰役主動權。經常是一旦作戰不利,出擊部隊就會進退無路,甚至逃到吊橋邊上、鹿角或壕溝邊上擠爲一團,最終被攻方追兵殲滅。所以,陳規才會說“吊橋、鹿角等物,用于城防百害而無一利”。
然而,明朝在過了幾百年後,戰術思想還不如南宋進步,甚至更加退化。我們可以從現存的西安城牆就看出來,西安城牆不僅具備陳規所說的“費而無用”的甕城,而且城牆四角依然是方方正正的直角。陳規就曾以汴京保衛戰爲例,指出城牆拐彎爲直角的漏洞:當時金兵在城牆拐彎處部署大量投石機,以與城牆平行的角度投石轟擊,這樣多數砲石不會越過城牆,而是大量落在城牆上,令“城上宋軍無可躲避”。因此,陳規設計將城牆拐彎處改爲圓角,這樣就可以讓敵軍無機可乘。
然而,南宋大量寶貴戰爭經驗,似乎並沒有在後世得到傳承。盡管陳規的《守城錄》在明朝被刻印和傳播過,但無論是明朝的文官還是武將,都沒有真正認真去學習過。
在後續的文章裏,我們還會談談南宋一些守城的故事和成就。(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