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了一項有關國際學生的綜合評估項目,參與評估的共27個國家,新加坡的國際化素質奪下全球第 1 。
新加坡作爲亞洲教育重鎮,一直以來教育水平都處于領軍地位。
最近新鮮出爐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對15歲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能力評價研究項目。
PISA從2000年開始,每3年進行一次測評。以往主要以科學數學等“硬實力”爲主,“國際化素養”是在2018年後首次加入評估項目中的,新加坡本次就在國際化素養方面取得了全球第 1 。
國際化素養是什麽?
根據PISA公布的《國際化素養框架》,國際化素養指的是:
能分析本土、國際和跨文化課題;
理解和領會他人觀點和世界觀;
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且有效的互動;
以及願意爲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行動。
調查分認知測試和問卷調查兩部分,綜合得分後,將國際化素養評估爲五個能力等級。
本次調查有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5萬名15歲學生參與,其中有6676名來自新加坡153所中學和13所私立學府的學生。
最終調查結果顯示,46%的新加坡學生在國際化素養方面,取得最高的第四、第五等級,遠遠高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的平均比率14%,是所有參與國家中最高的。
國際化素養具體數據
01 對國際課題的認識
新加坡學生對國際課題大致上還算了解,但對于某些課題的認識比其他課題來得高。比如,本地學生對于全球暖化這個課題非常熟悉,在科學、地理和社會知識(Social Studies)課程都有接觸,因此教育部對于學生了解這個課題不感到意外。
然而碰到本地課程較少接觸的貧困和國際糾紛等課題時,學生們的認識就低于OECD平均了。
教育部指出,課程時間有限,而國際課題又那麽多,教育部只能把他們認爲最迫切或與本地學生較相關的課題,選擇性加入課程內,但也會隨著課題重要性的演變來更新課程教材。
除了從學校課程學習到的知識,調查也顯示有四分之三的新加坡學生會通過面簿或推特了解國際時事,有53%的學生也會定期閱讀與國際社會課題相關的網站。
02 跨文化交流好得益于雙語教育
與不同文化的人溝通這方面,新加坡學生的表現也不錯,懂得使用不同溝通技巧跟語言不通的人對話。
PISA調查報告指出,在這方面表現良好的學生一般會多種語言,也與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有接觸,而新加坡就符合這兩點。
新加坡教育部表示,本地的雙語政策和各種語言計劃讓學生能掌握兩種或更多的語言,有助促進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對話。另外,73%的學生也會在學校和朋友圈中接觸來自其他國家的人。
新加坡學生也懂得尊重和嘗試了解不同人的觀點。有73%的本地學生要更好了解朋友時會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比OECD平均的64%高。66%的本地學生表示碰到意見不合時,會嘗試了解每個人的觀點再作出決定,OECD平均則爲59%。新加坡學生對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也非常尊重,超過八成的學生會尊重他人,比OECD平均高。
03 學生自覺認知適應能力不強
雖然新加坡學生基本上懂得與其他文化的人交流,但他們自己覺得在應對不同文化環境和陌生情況時,認知適應能力不夠好,在這方面的表現就比OECD平均來得低。只有一半的新加坡學生覺得能適應新文化和不尋常的情景。
新加坡教育部認爲,這可能因爲本地學生與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自信心相對不足或比較謙虛。但他們覺得,調查顯示學生們其實是有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應該有更大信心。他們表示,接下來或許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和接觸新挑戰,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自信心。
04 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影響世界
調查發現高達87%的新加坡學生把自己視爲世界公民,也有76%的學生相信他們的行爲能影響其他國家的人。至于自己是否覺得能爲解決世界問題盡一分力,71%的新加坡學生贊同,遠比OECD平均的57%來得高。
除了觀念積極,調查也問了學生在可持續發展和集體福祉采取了什麽行動。
在八種行動當中,新加坡學生平均采取了3.7個行動,比OECD平均的3.5稍高。
新加坡學生最常采取的行動包括減少家裏用電(83%),以及通過社交媒體了解時事(74%)等,最少采取的則爲參與促進性別平等的活動(29%)、爲政治、道德或環境原因抵制企業(25%),以及簽署與社會和環境相關的請願書(21%)。
新加坡在“國際化素養”方面勇奪第 1 ,很大程度上跟新加坡的雙語教育環境和包容的文化是分不開的。雖然新冠疫情令“去全球化”主義有擡頭之勢,但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一定是全球經濟,國際化的人才一定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新加坡在這方面的教育無疑是極其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