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智庫觀察
習近平主席在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均指出了“建設數字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以各國跨境電商合作發展爲龍頭,引領各國數字基礎設施、金融和物流體系的協同建設,是拉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社會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
東南亞作爲“數字絲綢之路”核心區,中國數字經濟企業多年來積極投資布局,複制和推廣本土成功經驗。中國已成爲投資東南亞科技創新企業的第一大外資來源國。當前,各國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已成必然。中國的數字經濟企業應用“數字抗疫”技術獲得了良好效果,其中的經驗、教訓也將進一步帶動東盟各國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以數字轉型助力經濟發展。
爲支持中國企業在疫情下借助“數字絲綢之路”在東盟各國順利地開展投資貿易,北京大學東盟國家研究中心與走出去智庫(CGGT)組成“東南亞數字經濟聯合課題組”,通過觀察各領域的動態,分析事件成因、預測其影響,希望爲相關方提供一個聚焦東南亞數字經濟的趨利避害機制。今天,我們刊發關于新加坡數字銀行方面的分析文章供讀者參閱。
要 點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1、新加坡對數字銀行實行監管先行的發展策略。提交申請的21家財團中只有14家達到了最低資格標准,這表明相當數量的競爭者對合規工作和監管報告的重視程度不足。
2、中國的微衆銀行和網商銀行基于國內銀行服務不足的現狀,運用信用算法、大數據和母公司大用戶群實現了快速擴張。然而新加坡的銀行服務已經相當成熟,這就要求中資企業須具備獨特的商業模式,分階段逐步擴大服務範圍。
3、新加坡市場不像國內市場,科技公司並未確立主導地位,因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政策上不會偏向技術公司,而是格外重視資金清算、流動性和系統性風險問題。中資企業需要同本地金融機構合作,或者與風控經驗豐富的中國國有銀行“抱團出海”。
正 文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文/原瑞辰
大連海事大學航運經濟與管理學院
東南亞數字經濟聯合課題組成員
一、新加坡數字銀行發展現狀
新加坡已是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目前正通過發放數字銀行牌照、制定發展規劃、實施數字支付法規等方式豐富本國的數字金融生態,努力在即將到來的數字經濟時代成爲全球數字金融中心。
星展銀行認爲,近期新加坡即將成立的數字銀行的潛在貸款市場約爲2200億至2430億新元,可能在無抵押零售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市場中獲得1-5%的市場份額。不過,由于數字銀行可能會采取給予較高存款利率的戰術促銷活動來吸引客戶,且與傳統的存貸款銀行業務模式相比,數字銀行基于平台的運作模式可能具有更強的盈利能力和更高的可擴展性,同時只需更少的資本和運營支出,因此預計其實際市場份額將會更高。
目前,新加坡數字銀行發展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消費者對數字銀行興趣濃厚
根據Visa《消費者付款態度研究》,65%的受訪新加坡人對純數字銀行感興趣,84%的人對使用現有銀行提供的數字銀行服務感興趣。數字銀行更理想的存貸利率、便捷的客戶服務和良好的移動體驗對新加坡人吸引力很大。還有66%的新加坡人對數字銀行提供的非財務功能如電子商務、旅行禮賓、金融教育等感興趣。
在新加坡,對數字銀行感興趣者主要是擁有更多金融産品、尋求更輕松的資金管理方式的富裕人群和對數字技術掌握熟練的18-39歲的年輕人群。其中25-39歲的人群占對數字銀行“非常感興趣”者的一半以上。此外,與沒有電子錢包的銀行客戶相比,擁有電子錢包的客戶對數字銀行的興趣明顯更高。而在新加坡84%的銀行客戶至少擁有一個電子錢包,因此新加坡是數字銀行的可觀市場。
(二)疫情推動數字銀行和支付服務發展
根據CGS-CIMB的報告,有91.8%的受訪新加坡人在疫情之前就已使用數字銀行和支付服務。30%的受訪者在“斷路器”期間增加了對上述服務的使用,另有3%爲新用戶。例如,2020年1月至3月,有超過十萬的星展銀行客戶首次進行了數字化交易。從年齡結構來看(見下圖),20-25歲、26-35歲和36-45歲三個年齡組在斷路器之後的數字銀行和支付服務滲透率都有明顯增長,其中20-25歲年齡組的滲透率目前已達到100%。
疫情加速了新加坡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更多基本金融服務現在通過線上進行,客戶使用指導也隨之成爲銀行的重點工作。這將最終降低銀行業的成本收入比。不過,預計傳統銀行的網點仍會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只是將部署更多自助服務設備。
(三)監管先行,數字銀行牌照即將發放
2019年6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將發放五張數字銀行牌照,包括兩張全面數字銀行(DFB)牌照(持有者可以接受零售和非零售客戶的存款),和三張批發數字銀行(DWB)牌照(僅允許持有者從中小型企業和其他非零售客戶那裏收取存款)。MAS對數字銀行牌照發放實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其共收到21項申請,目前14項滿足最低資格要求。受疫情影響,該局已經將原定今年6月發布獲牌名單的日期推遲,同時采取線上會議的方式聽取現有申請方的意見。預計牌照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發放,首批獲准的數字銀行有望在2021年年中開始營業。
二、曆史與目前短板
(一)曆史
2000年,MAS發布了互聯網銀行框架,允許本土銀行進行互聯網銀行布局的嘗試。
一方面,過去新加坡各類貸款機構或數字支付初創企業都可以憑MAS的彙款許可證開展業務。例如,Revolut獲得了MAS頒發的彙款許可證,從而向儲值卡持卡人開展類數字銀行業務。但這種模式下的存款不受政府擔保。目前,新加坡知名的數字銀行服務提供商有Revolut、YouTri、Aspire和BigPay等。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傳統銀行都有專門的網銀App,它們多提供免費的轉賬服務。傳統銀行還爲用戶使用信用卡提供積分、返現等各種優惠。上述服務都與純數字銀行的高度相似,因此數字銀行在新加坡並非是一個新生概念。
目前,非銀金融機構正積極申請MAS的數字銀行牌照,以提供官方認可的、更全面和深入的金融服務。現階段入圍者據信包括Grab、Singtel、Razer和FWD insurance。
(二)短板
1.對老年群體滲透不足
年輕人是新加坡使用數字銀行服務的主力。CGS-CIMB的調查顯示,數字銀行服務在新加坡老年群體(56歲以上)中滲透率僅爲60%,40%的老年人在斷路器期間沒有使用過數字銀行。不熟悉相關操作是阻礙老年人使用的主因。疫情期間財務不確定性提高,中老年對數字銀行和支付服務産生了一定的不信任,針對相應人群的服務推廣力度也明顯不足。新加坡是世界上預期壽命最高、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忽視老年群體將成爲未來該國數字銀行發展的重大問題。
2.服務進一步普及面臨諸多障礙
一是轉換傾向。根據普華永道的調查,在開設數字銀行賬戶後,有99%的新加坡銀行客戶仍將保留其現有銀行賬戶,其中67%將把現有賬戶作爲主要賬戶。
二是信任問題。34%的新加坡銀行客戶不信任數字銀行的數據安全性,33%的客戶不信任數字銀行財務的穩健性。
三是情感需求。新加坡銀行客戶雖然樂于使用自助服務,但當涉及財富管理、緊急狀況(卡遺失或欺詐)、抵押、保險等業務時,超過半數的客戶仍期望進行面對面的互動。
3.數字銀行牌照申請者對合規重視程度不足
前已述及,新加坡對數字銀行實行監管先行的發展策略。提交申請的21家財團中只有14家達到了最低資格標准,這表明相當數量的競爭者對合規工作和監管報告的重視程度不足。在這方面,考慮到銀行政策和協議的複雜性,與金融機構組成財團的申請人成功獲准的幾率更大。
4.金融科技人才缺口較大
根據Michael Page發布的《2019年金融科技就業報告》,94%的受訪新加坡金融科技企業認爲自身面臨金融科技人才的嚴重短缺,64%的雇主表示在招聘這類人才時遇到困難。相關人員頻繁跳槽也是問題之一,37%的受訪金融科技專業人士表示在過去12個月內更換過工作。隨著數字銀行即將開始經營,以及傳統銀行加速轉型,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人才短缺問題會更爲嚴重。
三、政府對數字銀行業的發展規劃
1.審慎安排數字銀行牌照發放,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計劃批准數字銀行牌照的舉措反映了新加坡希望建成一個成熟的數字金融服務體系。這一過程將間接地增強申請方的能力,把銀行業的競爭推向新的高度。此外,MAS還可以通過授予那些資金不足的參與者牌照來幫助金融業實現更高的包容性。數字銀行監管先行的策略是爲了最終確立新加坡作爲亞太金融科技樞紐的地位。按照慣例,新加坡的政策實踐很可能成爲東南亞國家培育數字銀行業發展的範式。
新加坡還通過鼓勵外資銀行擴展經營模式來推動數字銀行發展。MAS不斷加強“顯著紮根的外資銀行”(SRFB,指在國際經營中高度聚焦新加坡市場的重要外資銀行)計劃,考慮向達到SRFB基准的銀行授予全面牌照,使它們能夠建立包括合資公司形式在內的子公司,來嘗試純數字銀行的運營模式。
2.打擊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
數字銀行的隱蔽性、高效性和跨國性給反洗錢和恐怖融資工作帶來挑戰。2012年10月,新加坡提高了反洗錢和恐怖主義的融資標准。2017年4月,由MAS、警務處和銀行業共同建立反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行業合作夥伴關系(ACIP),合作識別、評估和緩解主要的及新生的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風險。由警務處商業事務部和MAS擔任聯合主席,由銀行協會(ABS)和8家銀行組成指導小組。指導小組成立了專家工作組,以同外部專家一道開展研究。
3.應用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將成爲未來數字銀行的核心技術。首先,Ubin項目包含探索使用分布式記賬技術來建立更低成本、更透明和更具彈性的銀行間清算系統,很可能作爲未來包括數字銀行在內整個銀行業的基礎設施。其次,項目中與MIT合作的子項目將支持區塊鏈技術在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領域的應用。再次,新加坡建立了金融科技創新中心80RR,以支持區塊鏈技術試驗。最後,ABS正在與MAS合作加強區塊鏈網絡安全措施,可能最終形成法律。
4.開展區域銀行業合作
《東盟銀行業一體化框架》(ABIF)于2020年正式實施,旨在于東盟建立一個更加一體化的銀行市場,支持合格的東盟銀行(QAB)在合作夥伴國家獲得市場准入並以與在國內相同的條件開展業務。但同時要求銀行必須位于東盟成員國內且爲其國民所有。這一框架將對把新加坡作爲區域總部的數字銀行起到極大助推。
四、未來風險與挑戰
(一)安全風險提升
隨著數字銀行服務的普及,網絡攻擊、數據泄露和金融欺詐等成爲新加坡社會難以回避的緊要問題。根據新加坡網絡安全局(CSA)發布的《2019年新加坡網絡安全概況》,2019年共報告網絡犯罪案件9430起,同比大增51.7%,占新加坡2019年所有罪案的四分之一以上。2020年,冒充監管機關或金融機構的欺詐頻現,亦有金融業從業人員濫用顧客和雇主的信任開展未經授權交易,使後者蒙受巨大損失。金融欺詐的主體也可能是企業。2020年6月22日Wirecard自曝存在19億歐元的財務造假,隨之而來的破産損害了其戰略合作夥伴Grab的聲譽,並影響到後者在新加坡乃至整個東南亞區域的戰略布局。最近的新加坡興隆公司(Hing Leong)隱瞞超過8億美元損失的欺詐案更使得23家銀行面臨35億美元的壞賬。
(二)新加坡新增信貸持續下滑
疫情爆發前新加坡的信貸增長就已持續下滑,部分原因是中美經貿摩擦打擊了全球貿易。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在2018和2019年的增速均爲3.1%,低于2017年的5.6%。在2019年增長約6%之後,2020年前五個月的企業貸款增速降至3%。制造業、建築業和金融業貸款在一季度後均開始下降。消費貸款在前五個月更是收縮了3.5%,其中信用卡貸款和股票融資呈現雙位數收縮。
信貸下滑和政府對銀行延長貸款償還期限的要求使銀行業利潤承壓。同時,銀行貸款特別是消費的複蘇可能經曆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隨著政府以工資支持爲主的救濟政策逐漸到期,企業可能轉向依賴商業貸款。
(三)經濟下滑拖累傳統銀行數字化轉型速度
2020年二季度星展、大華和華僑三大銀行淨利潤同比下降22%、40%和40%。疫情對新加坡傳統銀行的沖擊主要包括:
一是美聯儲緊急降息50個基點,導致銀行淨利息收益率(NIM)被顯著壓縮。
二是銀行經曆旅遊業、零售業客戶的違約潮,特別是中小客戶。
三是不確定性導致企業投資更爲謹慎,使銀行貸款增速明顯放緩。
四是區域整體經濟放緩影響在國外擁有大量業務的三大行的盈利水平,特別體現在短期貿易貸款及與周邊國家主要銀行間流動資金的配置方面。
五是傳統銀行在油氣領域的業務受到相關資産價格劇烈波動的影響,例如三大行因石油巨頭興隆公司破産而遭受的損失。
上述因素都會影響傳統銀行利潤水平,進而增大其數字化轉型的壓力。不過,首先,傳統銀行流動性良好、資本雄厚、資産質量優良,且早已啓動了數字化轉型進程。其次,新加坡的金融體系非常穩定,近期從海外流入新加坡銀行賬戶的資金創紀錄增長就凸顯出該國的避險魅力。最後,疫情加快了銀行采用數字化渠道與網絡化經營方式的步伐。綜上,疫情對數字化的不利影響是可控的。
建議相關機構在采取措施確保全球範圍內流動性合理充裕、仔細審視交易賬簿中的資本配置和對沖策略,以及重新審視市場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重視數字化轉型資源投入。此外,還應關注純數字銀行憑借其高薪資和創新性文化從傳統銀行挖走人才的風險。
(四)中資銀行進軍新加坡市場面臨較大挑戰
一是實現盈利需要長期大規模的投入。大多數數字銀行需要多年才能實現盈虧平衡。爲此,它們必須持續大規模投資以達到經濟規模,同時在最初虧損階段維持生存。
二是新加坡的銀行服務較中國成熟。中國的微衆銀行和網商銀行基于國內銀行服務不足的現狀,運用信用算法、大數據和母公司大用戶群實現了快速擴張。然而新加坡的銀行服務已經相當成熟,這就要求中資企業須具備獨特的商業模式,分階段逐步擴大服務範圍。相比之下,印尼和菲律賓等銀行服務覆蓋率較低的市場更適合中資數字銀行進駐。
三是現有銀行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威脅。當地銀行目前已在在線服務領域建立強勢地位。星展銀行鼓勵員工作爲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銀行的員工來思考問題,並開展一項技術驅動的創新計劃(涉及機器學習、雲計算和API開發)幫助其進軍金融科技市場。Visa的一項調查發現,在新加坡現有84%的人對傳統銀行提供的數字服務感興趣。因此,新進入的中資批發數字銀行將面臨嚴峻的盈利挑戰。
(五)稅收信息共享帶來的銀行資管業務流失
像其它國際金融中心一樣,新加坡的資産管理者在未來幾年將面臨嚴峻挑戰,因爲全球共享稅收信息的協定削弱了傳統銀行業的保密性,而新加坡是這一協定的成員。在數字銀行時代下,相關信息對各國監管機構而言將更爲透明。
(六)數字銀行牌照發放落後于區域其它國家
繼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2019年發放了8份數字銀行牌照後,中國台灣金融監管委員會也緊跟著發放了3份數字銀行牌照。2019年10月,中國建設銀行納閩分行獲得了馬來西亞首塊數字銀行牌照。澳大利亞則早在2018年5月就頒發了第一張數字銀行牌照,目前其市場上已有11家持牌機構。新加坡監管機構的步伐已經明顯落後于區域競爭對手,這種格外審慎的態度是否意味著首批數字銀行具備“後發優勢”仍有待觀察。
五、中資企業控風險抓機遇的建議
(一)做好企業戰略規劃
中資數字銀行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戰略規劃:
一是定位目標客戶。數字銀行的客戶期望在端到端服務中獲得超個性化的互聯體驗。
二是明確服務重點。服務應差異化,並符合組織的現實能力。
三是確定需要的技術。運用以客戶爲中心的系統和數據模型,憑借技術的敏捷性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期望和需求。
四是建立數字思維模式。要具有數字初創企業的思維模式,培養數字銀行品牌和客戶主張的獨特性。
五是將創新置于核心位置。需要培育全員創新的氛圍,同時建立和外部科研機構、初創社區的合作機制。
六是建立全方位合作夥伴關系。通過構建金融服務生態系統,全方位增強顧客無縫體驗。
(二)吸引和留住客戶
一是要搶占那些沒有銀行服務或銀行服務不足的人群,可向新用戶提供有吸引力的貸款利率。特別地,到2050年,新加坡總人口中47%將爲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實體分支機構依舊很重要。由于純數字銀行受到MAS只能設立一個實體經營點的限制,多業務模式發展對中國數字銀行而言至關重要。
二是提供非金融服務,以建立應用生態,提供無縫的移動互聯體驗,增強客戶粘性。
(三)加強企業風控水平
中資數字銀行應確保其充分理解建立數字銀行的監管義務,設計可持續、健全的業務計劃。企業需要建立具有強大治理能力的風險管理框架,以有效識別和控制潛在威脅。具體而言,需要設計識別風險、消除或最小化風險影響的技術和管理策略,同時建立針對風險管控措施的監控和評估機制。
新加坡市場不像國內市場,科技公司並未確立主導地位,因此MAS在政策上不會偏向技術公司,而是格外重視資金清算、流動性和系統性風險問題。中資企業需要同本地金融機構合作,或者與風控經驗豐富的中國國有銀行“抱團出海”。
(四)重視同傳統銀行合作
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將受益于當地傳統銀行的諸多優勢,包括品牌知名度、客戶基礎數據、強大的資産負債表、監管經驗以及實體分支機構等。同時,新加坡銀行將從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新觀點、市場情報、敏捷性和技術專長中受益。通過與現有銀行合作,中資數字銀行還可以避免同它們直接競爭。
(五)建設區域運營總部
新加坡是東南亞金融中心,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爲通往該地區乃至整個亞洲的戰略門戶。該國開放和透明的商業環境以及經濟和政治的穩定對外資企業具有很強吸引力,同樣發達的香港治安不穩,使數字銀行傾向于立足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快速增長的市場爲新加坡數字銀行提供了機會,布局新加坡是中資數字銀行落實跨國戰略的關鍵一步,可將新加坡作爲資金、數據、技術和人才的中心,在未來輻射整個東南亞乃至亞太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