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善高強調,本地稀少的土地面對住屋、公園和道路建設等用途的競爭,因此在設計排水系統時應專注于實用性,不能在所有地點都以應對最極端情況爲目的而擴建使用率其實很低的水道。
氣候變化造成的極端天氣很可能意味著我國會繼續出現突發性淹水,但是大規模擴建水渠以應對極端豪雨的做法不切實際,因爲這不僅需要高昂成本,更會耗用寶貴土地資源。
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昨天(2月5日)在國會答複五名議員,有關上月8日我國多處因豪雨出現突發性淹水的提問時,表達上述看法。
受東北季候風加上蘇門答臘風飑從馬六甲海峽往東移影響,本地上月8日出現強降雨,導致東部九處出現突發性淹水。有地區的降雨量甚至高達118.8毫米,相當于本地1月份平均一半的降雨量。
馬善高指出,這些突發性淹水主要是因龐大降雨量導致溝渠和排水道不勝負荷所致,但有鑒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種種影響,更強勁的豪雨在未來可能成爲“常態”。
這也意味著我國將繼續面對突發性淹水問題的同時,一些之前未淹水的地方,未來也可能中招。
當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980年至2017年,我國每年的總降雨量以每年平均上升10.1毫米的趨勢增加。
此外,去年共有14天出現突發性淹水,比2016年的10天與2015年的六天都來得多。開年至今,我國已有四天出現突發性淹水。
上個月出現突發性淹水的九個地點中,有四處即惹蘭尼巴(Jalan Nipah)、勿洛路/新樟宜路上段、樟宜路上段/勿洛北4道、以及勿洛路/樟宜東路上段的水流,最終會流向勿洛水渠。
馬善高以勿洛水渠爲例解釋:“這裏正在進行耗資1.28億元的擴建工程,將水道的寬度從之前的38公尺擴大至44公尺。翻新後的水道寬度可媲美擁有10條車道的高速公路。但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保證日後不會再淹水,因爲氣候變化仍有可能使這裏降下強度、量度更大的豪雨,超出水道容量。”
馬善高指出,若要將勿洛水渠擴建至能容納史上最極端降雨情況,就須將這條水道加寬到至少62公尺,或相等“擁有16條車道的高速公路”。但這麽做有欠實際,不僅占據旁邊的勿洛公園連道、社區活動空間,甚至得占用住宅地段。
他強調,本地稀少的土地面對住屋、公園和道路建設等用途的競爭,因此在設計排水系統時應專注于實用性,不能在所有地點都以應對最極端情況爲目的而擴建使用率其實很低的水道。
通過全方位策略確保關鍵基礎設施不受影響
不過馬善高保證,當局正通過“源頭—渠道—接收點”的全方位策略,確保關鍵基礎設施不受強降雨影響。
以“渠道”策略爲例,公用事業局的水道改進工程進展順利,自2012年起,已在327個地點完成工程,但因這類項目即複雜又耗時,因此目前還有73個地點的工程正在進行中,另22個地點的工程也會在今年展開。
“源頭”策略方面,政府已要求大型建築建儲水池;“接收點”策略則包括爲一些建築安裝防水閘門;提高建築地面層平台和地下設施入口處路脊與路面之間的高度。
包括溝渠、水道與大小河流在內,我國的排水系統已長達近8000公裏。
公用事業局通常會以地點地形、地段附近的發展項目、隨處集水區大小,及曆史降雨量等爲設計新水渠或改進現有水道的主要考量因素。
上月八個突發性淹水地點正改建水渠
上月8日我國九個出現突發性淹水的地點中,有兩處之前也曾面對淹水問題。
這兩個地點分別是淡濱尼路位于惹蘭德利地(Jalan Teliti)對面的地段,及阿魯慕甘路(Arumugam Road)。
前者在2015年至2018年之間曾淹水五次,後者在同一期間也淹水三次。
包括上述兩個地段在內,公用事業局正就這九個淹水地點中的八個,展開三項水渠改建工程。
將改善淡濱尼路淹水情況的淡濱尼水渠工程(介于實龍崗路上段與實龍崗河)將于今年第三季完工;改善阿魯慕甘路與沈氏道一帶情況的芽籠河工程會在明年第一季完工;勿洛水渠也會在明年第一季完工。
至于剩下的一個出現突發性淹水地段,即淡濱尼12道一帶,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指出,公用事業局已與發展商合作,提升地面排水渠道的排水功能,這將改善淡濱尼12道一帶再次面對暴雨情況時的淹水問題。
但解決那一帶淹水情況的長遠方案還是建造永久性的排水系統,政府在打造這一帶的發展項目時會將此納入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九個出現突發性淹水的地點中,有八個屬低窪地區,除外的淡濱尼12道是因附近工地臨時建造支路影響地面的排水功能,加上龐大雨量導致排水道不勝負荷,繼而淹水。
馬善高在回答穆仁理(武吉巴督區)的提問時強調,如果發現不常出現淹水的地方因承包商在工程中有違例行爲,導致突發性淹水,當局將對承包商采取法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