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循財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堅定表示“沒有計劃”縮小住房面積,並有信心通過良好規劃,爲更多人提供住房的同時,組屋單位面積和建築密度可維持現狀。
人口增加不代表住房面積一定得變小。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有信心通過良好規劃,爲更多人提供住房的同時,組屋單位面積和建築密度可維持現狀。
2013年公布的人口白皮書把我國2030年的總人口規劃參數,設在650萬至690萬之間。這令部分國人憂心生活空間,包括住房面積會越來越小。
不過黃循財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堅定表示“沒有計劃”縮小住房面積。
他也補充道:“我相當肯定我們可以維持當前的建築密度。建築師在規劃時都非常關注密度。發展項目必須按人們的需要設計,即便高樓林立也必須讓人覺得空間開闊。”
新組屋面積“越建越小”是國人的普遍申訴,但事實上,組屋面積在至少過去20年來不曾改變。
根據政府網頁Factually的文章,因土地有限,政府曾于上世紀90年代末決定縮小組屋面積。原本介于85平方公尺至105平方公尺的四房式組屋在1997年後,普遍縮小至90平方公尺;五房式組屋也從123平方公尺縮小至110平方公尺。自此,組屋大致按此標准建造。
黃循財強調,確保有足夠住房應付人口需求是政府的首要考量,但與此同時,政府也很重視環境的綠化與宜居程度,並希望能讓更多國人參與規劃討論。
然而要爲適度增加的人口提供住房,又要維持宜居密度,在土地有限的新加坡這些空間上哪兒找?黃循財的答案是“往上建”和開辟空地。
政府爲全島各區建築制定了不同高度限制,但現有一些住宅項目尚未充分使用這個頂頭空間。搭建更高的住房取而代之,是增加房源的一個可能性。
黃循財指出,政府在規劃過程中會把各種可能性,包括更大的人口增幅等考慮在內,並保留一些額外土地以供不時之需。“在新加坡,土地永遠有限。但憑著良好規劃,我們可以更充分利用和開拓空間……爲自己創造選項。”
借助科技開發新空間
這些額外空間,可能來自于重新發展現有區域,或借助科技把地面上的設施移到地底,以及轉移部分設施到外島,騰出空間打造新市鎮。
黃循財說:“我們投資于科研,因爲科技將有助我們開發新的空間。圩田(polder)是其中之一。我覺得它相當有潛能,可爲我們省下成本,以及傳統填海造地所需的沙石。”
政府是于兩年前在德光島西北端試用圩田方式造地,通過建設顯著高于海平面的海堤,開拓圍海而建的土地。工程于2022年完成後,將爲我國增添810公頃土地,相當于兩個大巴窯市鎮的面積。
屆時新加坡武裝部隊的訓練將移至德光島,在本島騰出的土地則將變身爲登加(Tengah)新鎮。
除了登加,通過轉移設施騰出的空間還包括巴耶利峇空軍基地原址,以及市區港口業務遷出後的南部瀕水市區。前者的面積約達800公頃;後者則相當于三個濱海灣。
根據政府2013年發表的《土地資源規劃書》,規劃給住房的土地預計增加三成,由2010年的一萬公頃增至2030年的1萬3000公頃。即便如此,政府下來還會繼續尋求新的空間。
黃循財說:“如果我20年前說我們要擴建德光島,移走武裝部隊的訓練用地,改建登加新鎮,你一定會說那不太可能。新加坡確實已有很多建築,這確實是個局限,但我們總在尋求不同的可能性。新的科技將不斷出現,爲我們提供在地下或其他地方開發新空間的可能。”
“這都是我們日後可以考慮的……永遠不要說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