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月
從倫敦到新加坡戰鬥在投行第二線的雙寶上海媽媽
最近朋友圈裏熱傳一篇文章,《清華副教授劉瑜: 我們的教育不是鼓勵孩子發現自我, 而是逃避自我》。
說的是在不確定的時代下家長們的焦慮,以及如何避免踩踏式競爭的教育觀點,就是要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文中有一句話特別走紅: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爲一個普通人。
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句話好像巨石入海,一下子激起了熱議。我這個愛吃瓜的群衆看得十分樂呵,尤其是那些反對的聲音。
首當其沖就是人大教授儲殷,叫大家“不要相信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的心靈雞湯。”
還有更尖銳一點的觀點說這是一碗毒雞湯,是要給真正的普通人洗腦,從而實現階級固化。
看到最多的評論還是表現出深深的無奈——劉教授“普通”的女兒所處的位置,是無數人傾盡所有也未必能企及的高度。
“劉教授的孩子,自然可以心安理得的做一個“普通人”,因爲這就是她的孩子的下限,很高的,高到別人需要“花十八年坐在這裏一起跟你喝咖啡”。而我那個親戚的孩子,上限已經低到了即使再花上十八年也不可能和劉教授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
在劉教授和我的親戚這兩個家庭之間,中間有至少2億個家庭的差距,也可能是3億或者更多,這裏面哪怕只有1/3參加“不得不參加的教育軍備競賽”,也足以形成一個消費者數以億計的龐大市場。
所以,從劉教授這些不接地氣的案例來看,“普通人”一文無外乎另一篇學院派雞湯,沒啥新意。”
劉瑜的這篇文章我看了兩遍。第一遍就覺得讀起來怪怪的,覺得哪裏不對,卻又不知道爲什麽。第二遍再讀,就發現了問題。
首先,她對“成功”的定義是矛盾的。
她認爲的成功是全世界公認的出類拔萃的的人,文中提到過代表成功的人名有蓋茨、馬雲、朗朗和姚明。
她說:“一個社會哪有那麽多成功人士?那麽多馬雲、那麽多朗朗,那麽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因爲她女兒不是“曠世奇才”,所以她“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爲一個普通人”。
所以,同學們,請一定要清楚她所謂“不普通”指的是曠世奇才。
按照這個定義,全球78億人都是普通人,“不普通”的人早就被四舍五入掉了,只是在百位、千位還是萬位,我們得叫劉教授再清楚定義一下才知道。
可是呢,她又說:“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個小小的天地裏過上怡然自得的生活,這就夠了,這就是成功。”
突然畫風就轉了,有沒有?
前腳剛說我的女兒不是曠世奇才,所以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爲一個普通人;後腳馬上告訴你,別急別急,對你家孩子的成功我有另一個定義。
“你家孩子”只要“在一個小小的天地裏過上怡然自得的生活,這就夠了,這就是成功。”
這樣顛來倒去、彼此互不統一的邏輯可能就是網友稱之毒雞湯的導火線。
其次,她對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觀念和行動上也是矛盾的。
劉瑜說規避來自于軍備式踩踏式教育的方法,是認識自己,發揮相對優勢。“當每個人都被鼓勵去尋找自己最大的亮點,施展自己最大的優勢,一個社會的創造力就會被發揮到極致。”
聽上去十分正確。
但是她舉了一個自己教育女兒的例子。關于要不要讓女兒學鋼琴,她認爲北京可能已經有三百萬琴童了,很難出類拔萃,學鋼琴就是自取滅亡,不如讓孩子去學古希臘羅馬史。
她還說,爲了避免惡性競爭,以後就讓女兒去開奶茶店;如果奶茶店又競爭激烈,那麽煎餅店也是可以的。當然,這個是開玩笑啦,只是表達一下她想爲孩子另辟蹊徑的觀點。
我不懂的是,在這些例子裏,所謂的“自我”在哪裏?
她有沒有問過女兒是不是喜歡音樂,要不要試試鋼琴?從哪裏觀察出她女兒在學習古希臘羅馬史這方面有比較優勢?開奶茶店還是煎餅店是誰說了算?她女兒喜歡當個體戶嗎?
在整篇以教育爲名義、主旨爲“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演講稿裏,她的教育主體“女兒”的自我從頭到底也沒有被認識過。
我也沒有感受到她對女兒普通這件事的接納。你看,“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爲一個普通人”,“正在成爲”表示一種趨勢但還沒有完全實現,“勢不可擋”體現出她想阻擋又力不從心的無奈,哪裏有半分可以心平氣和接受現實的態度?
我也並不贊同她給女兒下定義的做法。
劉瑜說,接受現實後正確的做法“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顆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這裏,她又暗自給人劃了界限、戴了帽子。大樹代表“成功”,小草代表“普通”,又一次折射出她骨子裏對所謂成功狹隘的定義。那些美麗的詞彙“美好“啊、”健康“啊,都是在和自己講和,好像一種安慰。
可是,每個人都是一顆奇妙的種子啊,究竟是小草還是大樹,沒到生命的終點,我們就不能蓋棺定論。好多偉大的藝術家甚至是人走茶涼了好久才被人發現與認可的。
更何況,衡量生命的價值本就沒有統一的標准。
哪怕是那些劉瑜文中提到的”成功“的人,並非生而不凡。
- 比爾蓋茨創業成功前只是個愛編程的學霸+呆子,沒有什麽朋友。
- 馬雲工作後創業前也沒表現出什麽驚世之才。
- 朗朗從小就被逼著以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強度練習鋼琴,簡直是劉教授文章觀點的反面教材。
- 姚明,沒錯,他一出生應該就比我們高大啦。但是誰能知道他日後就一定可以在NBA大放異彩?
小草和大樹,亦或是花朵,一切還未可知。
並不是我們不能接受平凡,而是要真心坦然地擁抱生命奇妙美好的可能性。
撫養子女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發現他們身上有我們未曾期待的閃光點,讓我們清晰地意識到,那是一個獨立而神奇的生命。
那些閃光點完全不必多麽耀眼,像螢火蟲一樣小小的、弱弱的就很美好。
可能劉教授在寫這篇演講稿的時候並未深思熟慮、字字斟酌,裏面有一些數據和觀點的邏輯匹配她學者的身份後看起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她的文章中提到的現今教育的困境確實是事實——過激的競爭和過剩的焦慮。
我認爲,劉瑜這篇對教育的思考,實質上是想說如何可以付出較小的代價成爲一個“不普通”的人。
用經濟學上相對優勢的概念來放在教育上,與其讓孩子跟著別人的風去和大多數人拼,不如看看自己孩子身上的優勢,說不定可以另辟蹊徑從而只需戰勝一小部分人就能取勝。
劉瑜對孩子的期望很不普通。她說,她作爲家長就是要”沿著孩子的獨特性,幫她找到她所歡喜的事,發掘她的比較優勢。“ 她要女兒變成那個1,而不是10001;希望女兒做事要做到極致。
而我們都知道,凡事要想從0做到1、想做到極致,都要付出超常的代價。
無論如何,我們不必去糾結她處處的矛盾,拿走她思想的精華就好。
作爲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那個相對優勢,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勝的渴望,找到那條適合孩子的路。
其實我欣賞劉教授對”別人家孩子“成功的定義。希望她對自己的女兒也仁慈一點。
很喜歡一個網友的評論——我們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普通,卻也竭盡全力帶著孩子挑戰各種不普通的可能性。
接受普通,並不代表我們就此放棄一切努力,放任自流。而是要有策略、有技巧地帶孩子升級打怪,突破自我。我們都在認真的學習中。
感謝四月(April)的分享!四月爲辣媽粉絲開設了專欄,會定期分享幹貨好文,敬請期待哦~
獅城辣媽x育兒群
掃描小編檸檬茶的二維碼手動拉你進同齡育兒群備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5
近 期 好 文
點個“在看” 一定要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