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的熱帶島國中,有個美麗的”花園國家”新加坡。2019年新加坡爲了紀念開埠200年,發行了20元新鈔,背面印著對新加坡有巨大貢獻的8位先驅,其中陳嘉庚和許哲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
愛國教育領袖陳嘉庚
自18世紀開始,中國沿海的大批居民湧入了東南亞一帶,讓新加坡變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華人人口超半數的國家。漢語也理所當然的成了它的官方語言之一。
大批的華人對新加坡的建設和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上世紀著名的愛國華僑陳嘉庚就與新加坡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不僅僅是個出色的教育教家,還是個有名的實業家。
陳嘉庚出生于商賈之家,他的父親在新加坡經商多年,頗有實力。1891年15歲的陳嘉庚南下來到新加坡,協助父親經商。而後幾經波折,定居新加坡,開始了他的商業版圖計劃。
陳嘉庚從食品業入門,取得驕人的成績後積極開拓其他商業領域,米業,橡膠業都有他的身影,他憑借著高超的商業才能將橡膠産品銷往五大洲,得到了”南洋橡膠大王”的稱號。
三下南洋並定居的陳嘉庚,在新加坡創辦了多家知名企業,成爲了新加坡首屈一指的富豪,這位富豪卻一直心系著教育事業,在有錢之後就開始建設學校,爲華人子女解決教育問題。
當時的新加坡人員混雜,爲了華人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在新加坡建起了南洋華僑中學,爲傳承華人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所曆史悠久的學校現雖已更名,但依然是當地頂尖的名校之一。
“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所處的年代戰火紛飛,愛國的他深感民族興衰帶來的悲痛,爲了支援自己的祖國,陳嘉庚在東南亞組織了大批的華僑,爲國內籌措物資,在最危機的時刻,他更是不顧危險,親自慰勞救國戰士。
不僅如此,深知教育重要性的他還爲家鄉創辦了廈門和集美兩所新式高等學府。兩所大學皆以西方教育模式爲基礎,開設多個新興學科,廈門大學也成爲了閩南地區師資力量最雄厚的學府之一。
陳嘉庚發迹于新加坡,可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國家,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國籍。新加坡人民感佩他的愛國情懷和對當地教育的功績,所以把他印入了開埠200周年紀念鈔的背面。
博愛衆生的潮汕女兒許哲
另一位被印入紀念鈔的是出生在潮汕,被新加坡譽爲”國寶級”修女的許哲。與陳嘉庚比,許哲在國內的聲譽並不高,但在信奉天主教的新加坡,她是仙女菩薩一般的存在。
出生在光緒年間的許哲,擁有著傳奇的一生,在當時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下,身爲女孩的許哲,經常被父親打罵,虐待。悲慘的童年印記,即便在百年後,許哲仍不堪回首。
因爲家中變故,許哲的母親帶著他們姐弟四人離開了廣東,南下到馬來西亞的槟城投靠親戚。因爲家庭貧困以及重男輕女的思想,當時20多歲的許哲還是大字不識的文盲。
沒有文化的許哲找到了一份清潔工的工作,她時常經過一所天主教堂辦的小學,裏面孩子朗朗的讀書聲激勵了她,于是她在這裏開始了人生第一個求學階段,27歲的她終于進入了小學。
後來30歲的許哲爲了躲避家中親戚的催婚,只身去了香港,憑借出色的外語和中文,得到了一份秘書的工作。結果因爲戰火蔓延,她又輾轉來到重慶避難,在那裏,她意識到醫學才是救人的根本。
言傳身教的慈悲之心
1945年,許哲下定決心要學習護理幫助窮人,此時她已47歲,學校拒絕了她。可許哲並不氣餒,她寫信感動了校長,表示了自己的決心,終于得以破例入學,和年輕的孩子一起學習護理。
在護校的八年時間裏,許哲學習到了豐富的護理知識,從幼到老,從身體到心靈,于是她前往了烏拉圭,將她學習到的知識,無怨無悔的奉獻給了需要她的老幼病殘。
1961年,闊別親人30余年的許哲收到了母親的來信,84歲的母親思女之情讓許哲再次回到母親的身邊,回到了槟城。後又因姐姐的病情,許哲帶著家人前往了新加坡。
來到了新加坡,許哲依然積極的照顧著當地的窮人,主動申請去了一家窮人醫院。後來還用自己的積蓄建造了一間收容所,這樣的善舉一直持續到她111歲的高齡。
受母親的言傳身教,許哲姐妹都有一顆慈悲無私的心,許哲的姐姐去世前就一直資助許哲創立的養老院,她去世後更是將所有的遺産都留給了許哲,許哲把這筆錢也全都投入了養老院當中。
許哲的一生都在學習,學習幫助世人的知識,學習慈悲,90歲的她開始學習佛學,百歲高齡還在研習中文,並在106歲出版了屬于自己的自傳——《106歲,有愛不老──許哲的生命故事》。
在新加坡,許哲是最年長的華人女性,也是新加坡人人敬重的修女居士。在其113歲高齡時,依然想要憑借自己的雙手幫助更多的人,把樂觀和舍得散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2011年,113歲的許哲在後港家中安然逝世。讓新加坡人民十分不舍。許哲的一生獲得了很多嘉獎,吉尼斯頑強努力獎,第九屆”傑出女性特別獎”諸如此類無一不在肯定許哲對世界做的貢獻。
對面這些獎項,許哲卻十分的平和,她認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最平凡的事,是爲人的本能,並不是成就。就是這樣一個無私奉獻的老人讓新加坡人民懷念至今。
上個世紀,諸多華僑移民東南亞,他們在異國他鄉秉承華夏精神服務鄰邦,陳嘉庚和許哲便是代表。無私奉獻的他們,用獨特的方式讓世界認識了不一樣的中國人,也讓華人受人尊重享譽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