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
說起新加坡,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及韓國當年並稱亞洲四小龍。而新加坡的北方鄰國馬來西亞,也和泰國、印尼、菲律賓合稱亞洲四小虎。
亞洲四小虎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只有七百多平方公裏,略多于我國香港的一半,人口540多萬。然而,它卻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航運、貿易、金融、教育中心。全球每年有一半的海上貿易從新加坡旁邊的馬六甲海峽通過,其港口每年經手約五億噸的貨運。以城市而論,新加坡的經濟實力排名全球第六,而人均GDP排名第二,僅次于紐約。被稱爲“東方的蘇黎世”。
新加坡
新加坡原本作爲馬來西亞一部分,在1965年被馬來西亞國會全票通過驅逐而“被逼”獨立。李光耀由一州之長,一夜間,變成一國總理。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當時他在鏡頭前落淚,訴說其“大馬來西亞情結”,說星馬兩地血濃于水雲雲的片段,成爲經典一幕。但李光耀又隨即堅定地向世界宣告,新加坡將不分語言、文化、宗教而團結一致,成爲一個多民族國家,更豪言“新加坡會生存下去”。
新加坡地圖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9年的評估,新加坡的“人類發展指數”,在189個國家當中位列第9,再一步印證當地的整體發展程度已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在東南亞各國中鶴立雞群。新加坡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活得比大部分地方都要好。
新加坡經濟
1960年代的新加坡人,在當時對未來充滿彷徨和不安。而這一份彷徨。
示意圖
今天,我們來說說新加坡被迫從馬來西亞獨立後,是如何實現奇迹般崛起的。
新加坡位置圖
壹新加坡的“大馬來西亞情結”,只是現實考量
示意圖
李光耀沒有嘗試乞求馬來西亞讓新加坡“回歸祖國”,這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當地經濟在獨立後快速增長,人均生産總值遠遠抛離同區其他國家,超過前宗主國馬來西亞4倍以上;新加坡擁有區內最負盛名的大學,亦是區內高科技産業、金融服務業等高端産業發展最蓬勃的國家,同時擁有堅實的煉油、造船、機械等工業基礎。
新加坡
事實上,新加坡也不是一直屬于馬來亞。當英國人在19世紀初開始殖民統治馬來半島時,他們是把新加坡、槟城、馬六甲這些港口合組成“海峽殖民地”,與當時的柔佛王朝及其他土邦分開管理。到後來,英國重組馬來半島的殖民地成爲馬來亞聯邦,也沒有把新加坡並入其中。事實上,新加坡只有在1963至65這兩年被納入馬來西亞版圖。
馬來西亞
換言之,可以確定的是,李光耀那“大馬來西亞情結”並非什麽家國情懷,而是赤裸裸的現實政治考慮:新加坡這片彈丸之地面積,缺乏經濟發展所需的一切資源,內需也極爲有限,沒可能支撐當地上百萬勞動人口的工作需求。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失去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就是一個沒有腹地的港口,空有航運便利,而沒有相應的進出口需求。
更嚴峻的是,在新加坡居住的民族多樣化,有馬來人、有華人、有印度人等,各自有其文化傳統,故當地從來都沒有一個自然生成的民族身份。也就是說新加坡這個地方,確實有可能被民族矛盾及沖突瓦解。
新加坡港口
貳新加坡土地焦慮:國土太小怎麽辦?填海造陸!
新加坡國土焦慮
新加坡國土面積太小了,面積僅僅719平方公裏,相當于我國的一個大一點的鎮。而新加坡剛剛建國的時候面積才581.5平方公裏。
示意圖
在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中,一個農民沮喪地思忖道:“我們唯一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土地。如果有足夠的土地,我連撒旦都不用怕。”同樣的想法肯定也曾出現在李光耀的腦海裏,他憑借自己的遠見一手造就了新加坡。在擔任總理的30年裏,李光耀將自己的國家看作受困于與自身面積的鬥爭的國度。新加坡是一個十分小的國家,而不能照顧自己的國家會遭遇可怕的命運。
“在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世界裏,新加坡必須變成一只毒蝦。”
砂石
按照英國習慣,殖民地所有土地均屬英國皇室擁有。新加坡在立國之初訂立了土地法案,當地稱爲《收地法案》,新加坡政府當時就大量征收私人土地,興建房屋賣給當地人。
填海
新加坡大部分地區的海拔不及15米,一個極其富裕又頗具雄心的國家在土地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會做些什麽?世界其他地方能從這些經驗中學到什麽?
一艘駁船上運載的用花崗岩磨成的人造沙。
新加坡的土地計劃以50年爲期來進行,每10年會進行一次總結。到2014年,新加坡土地面積增加至718平方公裏,多出23.1%。2016年的數據顯示,新加坡的面積爲719.2平方公裏。
這些,都是因爲建國總理李光耀爲了容納更多人口,大刀闊斧進行填海。現在不少公共設施,以至政府所建的組屋,所用的地都是由填海得來,例如樟宜機場的大部分地方,過去都是海域。
示意圖
當然,新加坡的大規模填海也面對過不少爭議,例如多年來都被指破壞環境及海洋生態,鄰近的馬來西亞和印尼亦認爲這威脅其領海權益,先後停止對該國出售填海所需的沙石。由于新加坡地勢較平坦,填海用的沙石往往需要外購,這嚴重影響其填海計劃。
新加坡
可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新加坡政府多年來力排衆議填海造地,加上其以組屋爲主導的房屋政策,促使現時80%以上人口得以在資助房屋安居。新加坡還預計至2030年,新加坡土地面積可增777平方公裏。換句話說,新加坡還要創造出57.8平方公裏的面積。
示意圖
三種族多元的“彈丸之地”:打造爲“國際海洋貿易樞紐”
新加坡船舶動態地圖
不過,新加坡卻很成功的把這些先天劣勢,轉化成建構新加坡國民身份認同的上等材料。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很清楚這個地方的最大、且唯一優勢,就是它位處全球最重要海上貿易路線之一的要沖。
示意圖
于是,他們相信,既然新加坡無法利用馬來西亞這個近水樓台,就只能夠全力開拓海外市場,運用其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把歐洲、美國、日本這些強大經濟體,通通轉化爲自己的腹地,從而賺取比單單依靠馬來西亞市場豐厚得多的經濟利益。
馬來西亞
因此,新加坡政府花了很多心力,爲當地打造國際海洋貿易樞紐的品牌。舉例說,他們在早年發展新加坡的工業時,都集中資源發展造船、煉鋼等與海洋航運相關的産業。他們特意設計一個教育制度,去迎合新加坡發展成國際港口的需要,包括著重于培養國民的英語能力,讓新加坡男女老幼,不論是什麽種族的國民,都操得一口流利英語,于是新加坡就消弭了他們與歐美先進國家之間的語言隔閡,方便外商與新加坡人合作做生意,或是聘請當地人爲他們打工時的溝通。
示意圖
他們著重培養國民的實用學識和技術,亦相當與時並進。譬如近年資訊科技産業發展迅速,新加坡政府就要求學生必修程式語言,以迎合國際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新加坡政府一直擁抱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盡量減少政府對市場的規管,把稅率維持在相對低的水平,並致力把這些特點向世界宣傳。這些種種,曾經都是我國台灣、香港的強項,但此消彼長下,世事變幻無常,恐怕未來就是另一幅光景了。
新加坡和香港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又成功創造了另一個奇迹:超越當地民族社群差異的強烈國民身份認同。新加坡突然“被迫”獨立,當時的新加坡人自然是晴天霹雳,憂慮這個小港口會從此失去靠山,無法生存。
馬六甲海峽
但李光耀和其他建國元老,卻把握這個機會,在國民間營造新加坡勢孤力弱的氣氛,借此刺激新加坡人的憂患意識:
“新加坡人必須不分種族,團結一致,才有活路。”
李光耀和英國女王
這種思想,從那時起就植根于新加坡人的思想中,成爲新加坡人國民身份認同的堅實基礎。而這股隨時會“國破家亡”的危機感,也成爲新加坡人發憤自強建設國家,造就傲人發展成就的推動力。
新加坡填海
肆高等教育和強制兵役:鞏固“非典型強權”
新加坡
即使到現今,新加坡作爲亞洲航運及金融中心的地位早已蜚聲國際,並經常被拿來跟功能近似的香港作比較,但上述的憂患意識仍然存在,擔心當前地位可能會因爲國際政治格局變化而失落。
示意圖
李光耀生前不時這樣那樣的警告,一旦國際形勢大變,新加坡可以不複存在。但新加坡人又擔心要是一面倒擁抱西方價值觀的話,會失去新加坡一直擁有的獨特性,畢竟這是一個華裔主導的社會,不得不顧及另一邊的世界。因而新加坡仍然用各種方法,維持其國民的“愛國情懷”。
示意圖
要在彈丸之地、小國寡民當中建構這個“非典型強權”,教育和兵役是兩個重要的渠道。新加坡國民還是兒童時,就開始愛國教育,培養他們對新加坡國民身分的認同感,並將國民身分塑造成壓倒所有其他民族、宗教、文化身分的第一身分,對一個多民族國家而言,這是殊不容易的。
圖爲1967年,新加坡第一批國軍報到。
1965年底,第一批以色列軍事顧問抵達新加坡,協助新加坡建立第一代軍隊。1967年3月,新加坡國會通過國民服役法令,開始進行適齡青年國民進行登記。
由以色列協助建立的第一代新加坡軍隊,本質上以防禦性的步兵爲主,搭配小規模的空軍與半正規的海軍。
新加坡毫無戰略縱深,萬一遭別國軍事侵略,其實完全無險可守,只能依靠美國、澳洲等盟友出兵解救。盡管如此,新加坡仍然實行強制服役制度,所有新加坡男子只要滿18 歲,就會被征召入伍兩年,其中原因之一,自然是要培養他們不論是什麽種族,都要效忠國家的意志,其次也是訓練勇武意志。
圖:新加坡入伍生與新加坡部隊從外面請來,專門剃光頭的理發阿姨。
結果,新加坡政府一直以來不斷努力地鞏固國民身分,總算讓新加坡免于因爲種族矛盾而撕裂甚至瓦解,並可集中精力,繼續走只有這個港口城邦才能走下去的成功道路。假如這不算奇迹,世上還有奇迹可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