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抽屜裏的“梳打餅幹”盒子,居然看到一大疊從前用過的公共電話卡,自問一向不是愛講電話的人,這些卡應該都是從姐妹和朋友那裏收集來的。
第一代各式設計的電話卡。
電話開始走入民間
電話雖在1960年代開始走入民間,我家不是那些付得起電話安裝費和電話費的家庭,不過就算安裝了也沒有多少個家裏有電話的朋友。我們是住家附近那家叫“和成”的雜貨店的常客,如果真的有急事要通知親戚的話,就會去雜貨店免費借用電話。後來因爲很多顧客濫用,偷打長途電話到馬來西亞,店主便把電話移到店裏。那時撥長途電話到馬來西亞要先撥“0”,所以就像其他商店一樣,店主也在“0”的撥號上加了個小鎖,不過店主的幼女是我同班同學,所以也沒有什麽不便。
公共電話遍布全國
家用電話隨著生活水准的提高快速增加,公共電話也慢慢多了起來,1980年以後,幾乎每座政府組屋樓下都有一台用硬幣操作的投幣公共電話。每通電話一角錢,限時三分鍾,不過就是還有那麽多人常准備一堆硬幣去 “煲電話粥” ,所以公共電話亭常見人龍。
我國從1985年開始引入卡式公共電話,慢慢再提升爲投幣和電話卡雙用式的。不過到了今天,在一些老舊的鄰裏商店,還是可以看到令人懷舊的橙色投幣公共電話的蹤迹。
第一代公共電話卡
公共電話卡和一般信用卡大小相似,正面印有不同系列的圖案設計。由于電話通訊發達,尤其是推出電訊傳呼服務(Paging)後,傳呼機用戶幾乎每人一卡,以便隨時回電,所以對電話卡的需求量非常大。
圖案的設計日漸多樣化,歸納起來圖案可以分成幾個類別,例如用來推銷或紀念電信局推出的各種新服務的,慶祝本地節慶的應時設計,推銷本地名勝和特色食物的系列等,當然也有受委約或爲商家打廣告的設計。所以從電話卡的設計,也可以追蹤我國電訊的發展過程。
電話卡的背面以黑色爲主,有一條窄窄銀色長條劃過整張卡,打完電話後電話機就會在長條上不同的位置打個小孔,顯示卡的剩余面值。
紀念建國獨立25周年的電話卡。
在還沒有智能卡的年代,在卡上打小洞的設想周到,這樣要打重要電話時就不會半路因余額不夠斷語。當時的電話卡面值有2、3、5、10、20元的,後來還有50元的,以便利國際長途電話的用戶。
不過我的收藏裏卻保存著一張非常特別的,就是面值新幣一元的電話卡。那是1990年,爲了慶祝我國獨立建國25年,全國小學生的國慶禮包裏就有這麽一張特別的紀念卡。從這裏也可以窺見那時我國電訊的普及,電話幾乎成爲國人的居家必需品,所以方便小學生在需要的時候打電話回家。
投幣和新一代電話卡雙用式的公共電話。
公共電話淡出我國
今天人手一機,公共電話的光環已經大大褪色。根據幾年前的統計,全國的公共電話約2000台,不及1990年代全盛時期的百分之十。現在的公共電話亭多在遊客出入的地方,也多保留雙用的投幣和卡式電話。投幣電話只能撥國內用戶,由目前幾家不同電話服務公司提供的新一代儲值電話卡,可以撥國際電話,有些公共電話也接受銀行信用卡。
圖/文:皓琦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