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同中東阿拉伯國家同樣信奉伊斯蘭教,但是行爲方式與周邊的阿拉伯人差異很大,泾渭分明。很大的原因是伊朗是具有近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曾經的燦爛曆史和悠久文化,造成了他們獨特的民族性格。伊朗曾先後遭到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的入侵和統治。帝國的興衰及多民族文明的交融,造就了伊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伊朗的文化也深深的影響著異族的統治者。
埃蘭王國(公元前3千紀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蘭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倫河流域,他們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公元前第3千紀上半期,埃蘭人建立了國家。公元前639年,埃蘭國被亞述人所滅。
米底王國(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紀,中亞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部落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人國家。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滅亞述帝國,其疆域擴至現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東部、現伊朗西部、東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國被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所滅。
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9年 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人部落,建立 阿契美尼德王朝。並于前553—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亞王國,使波斯成爲一個強盛的帝國。在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 印度河平原,納入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 多瑙河三角洲、 色雷斯、 馬其頓王國、 古希臘,但卻因 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 希波戰爭)。其子 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最終也未竟全功[見“ 溫泉關戰役”、“ 薩拉米灣海戰”和“ 普拉提亞戰役”]。波斯帝國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埃塞俄比亞。包括70個民族,50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裏土地,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領土疆域最大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臘)波(斯)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
亞曆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三世東侵,打敗大流士三世,征服波斯全境。亞曆山大三世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馬其頓人)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于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爲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枝。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這一時期伊朗成爲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 絲綢之路由此連接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 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和印度,佛教從印度孔雀王朝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爾尼部族打敗塞琉西王國軍隊,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薩希斯王朝。中國史稱安息王朝,西方史學家稱之爲帕提亞王朝。安息王朝由于同羅馬的長期戰爭和朝廷的內讧,從公元1世紀以後逐漸衰落。
薩珊王朝(224年至651年): 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波斯人阿爾達希爾一世由于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于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波斯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爲是第二個波斯帝國 。 薩珊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拜火教爲國教,全體人民分爲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基督教中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薩珊王朝建立後又向東擴張至印度河中上遊,曾一度成爲古代伊朗最輝煌的時期。隨著同羅馬帝國的戰爭、封建割據、人民起義、中亞遊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漸衰落。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 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帝國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國,請求唐高宗救兵抗擊 阿拉伯人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 阿富汗斯坦 錫斯坦一帶于661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到663年終爲阿拉伯人所滅。
後來的阿拉伯帝國統治時期,開始全民皈依伊斯蘭教。詳見“伊朗曆史與伊斯蘭教”。